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具體情況
根據七普調整后的出生率,以及國家最新發布的數據,2015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655萬人,2016年出生人口為1883萬人,但到了2022年僅為956萬人。從2015年到2022年的8年間,我國出生人口的大幅波動,將逐步使不少地方學位的緊張程度也呈現明顯波動。
2023年進入小學的新生,集中出生于2016年9月到2017年8月,這段時間是“全面二孩”放開后的最重要時間段。2016年,我國出生人口較2015年有明顯提升,從2015年的1655萬人,提升到2016年的1883萬人。
2017年開始,全年人口出生數持續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減少200萬左右。最終至2035 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將比2020年的1.4億減少約3000萬。
面對這一局面,多地已經采取了應對措施,除了發布的學位預警進行調節,入學新生大幅增加的學校也在想辦法應對。未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跌,很多地方的義務教育階段學位富余會非常明顯,但另外一些地方則會持續緊張。
義務教育在校生減少會產生哪些影響
人口負增長對小學影響比初中要大,因為小學在規劃時分布更密、服務半徑更小,所以總體基數上也更大,而初中輻射的面積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間。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學為主體,而且最頂端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在未來大學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預計不久的將來“雙一流”建設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當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學生選擇權更多的時候,必然會激發各個高等學校增強內部改革的動力。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屆時學費收入會減少,各高校為了生存需要,必然會調整戰略進行差異化發展。
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義務教育的對象是全社會范圍內的適齡兒童,不分民族、種族、社會地位和貧富貴賤;不分男女性別,所有的適齡兒童都無條件享受和履行義務教育。
2、基礎性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證為學生的各種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打下好基礎。課程門類要齊全,不能重此輕彼,各門課程的課時比重要恰當。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
義務教育的作用
首先義務教育具有雙重含義:其一是國家有對適齡對象進行教育的義務,其二是適齡國民有接受教育的義務。單純片面地強調自己一方的義務是不完全的。教育是促進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巨大力量,搞好義務教育,對于提高我國的民族素質,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大力發展義務教育,是加快現代化進程,縮小與發達國家差距的根本措施。
普及高中義務教育何時能實現
關于實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的問題,在今年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民大會上,相關部門的人明確表示,我們國家目前還不完全具備實行12年義務教育的條件。這也意味首從目前起的一段時間內,仍然只能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至于什么時間會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這要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況來決定。要實現義務教育,首先要實現普及教育,從這個角度來看,實現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義務教育要比實現從學前三年到初中階段的義務教育條件更加充分一下。因為,到2020年,高中隊伍教育就普及了,而且目前在高中階段,許多地方對于職業教育已經實行了免費教育,所以再一定條件下實現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義務教育,也是非常可能的。
無論能否實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都應該看到,到2035年我國的教育體系將迎來一個新的轉折點。我們已經實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到2020年普及了高中階段教育,而目前根據國際通行標準,我們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到2035年再普及了學前三年教育。我們就形成了從學前三年到大學階段的普及教育的國民教育體系,那時侯,每一個人都可以享受完整的教育,而且教育的質量也會有很大的提高。這時實現十二年、十五年免費教育、甚至是義務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