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具體怎么回事
2035年義務教育在校生或減少三千萬2022年,中國正式進入人口負增長時代,隨著新生兒持續下滑,學齡人口會相應減少,人口變動將如何影響不同階段的教育資源需求?
其實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國總和生育率就已降到2左右,這個數字至少達到2.1,才能達到人口正常世代更替水平。2016年,國內實行“全面二孩”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政策效應很快釋放完畢。2017年開始,全年人口出生數持續下降,2018年又比2017年減少200萬人,2020年、2021年都比前一年減少200萬左右,未來中國出生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基本是不可逆的。
現在婦產科已經從過去的床位緊張到過剩,幼兒園這兩年也沒以前那么難上了。所以,最先感受到人口負增長的就是學前教育,目前這個階段受到的沖擊最明顯,但從更長期來看,義務教育未來受到的影響最為嚴重。
2025~2028年平均每年學生以一兩百萬的量級在減少,2028~2035年每年減少三四百萬的規模。具體而言,小學學位需求峰值出現在2024年,比2020年多出了約485萬,初中學位峰值稍晚,出現在2029年。最終至2035年,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規模將比2020年的1.4億減少約3000萬。
義務教育包括哪些階段
義務教育階段是指從小學至初中這一階段。義務教育一共九年的時間是國家負責,而且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的教育,在義務教育階段,是不需要繳納學費的,每個學生都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現在國家規定學生減免學雜費用,減輕了貧困學生家長的負擔。義務教育提高了全民知識水平,降低文盲率,降低童工出現率,體現了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堅定信念。義務教育是國家很好的政策之一,是利國利民的政策。
義務教育的三個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義務教育的對象是全社會范圍內的適齡兒童,不分民族、種族、社會地位和貧富貴賤;不分男女性別,所有的適齡兒童都無條件享受和履行義務教育。
2、基礎性
義務教育課程計劃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證為學生的各種素質全面和諧地發展打下好基礎。課程門類要齊全,不能重此輕彼,各門課程的課時比重要恰當。
3、強制性
強制性又叫義務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這個義務,誰就要受到法律的規范。家長不送學生上學,家長要承擔責任;學校不接受適齡兒童、少年上學,學校要承擔責任;政府不提供相應的條件,也要受到法律的規范。
義務教育在校生減少會產生哪些影響
人口負增長對小學影響比初中要大,因為小學在規劃時分布更密、服務半徑更小,所以總體基數上也更大,而初中輻射的面積更大一些,所以存在更多冗余空間。
雖然我國的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學為主體,而且最頂端的教育資源永遠是稀缺的,但在未來大學之間的競爭也會加劇,預計不久的將來“雙一流”建設高校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當未來學生數量減少,學生選擇權更多的時候,必然會激發各個高等學校增強內部改革的動力。隨著學齡人口的減少,屆時學費收入會減少,各高校為了生存需要,必然會調整戰略進行差異化發展。
國家會實施“義務教育”政策的原因
義務教育的起源由來已久,這也是全球諸多國家實施的教育政策,政策本身對于國家的發展、提升國民素質等方面有很大的幫助。落實到細節問題上就更好理解了。
首先對于經濟條件差的家庭來說,義務教育基本是適齡兒童能接受教育的最好途徑,只要你小學和初中都讀的是公立學校,那么你基本可以9年不花一分錢,同時還能接受教育。
前面也說了,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這意味著適齡兒童必須接受教育,受教育是孩子的權利,讓孩子接受教育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
如果孩子到了適當的年齡,但父母強制不讓娃上學,那是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的。這一點規定也變相說明了義務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國家推行義務教育的決心。
事實上,這么做的好處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能提升國民的整體素質,也讓很多小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得到了保證,許多娃正因如此躲掉了成為童工的命運。
在義務教育推行前,很多家長本身文化水平就不高,他們自己的本身就沒有明顯的受教育意識,對于孩子接受教育這種事更是重視不起來。不少孩子年紀不大就要分擔家庭的重擔。
不過,即便在義務教育推行了30余年的今天,九年義務教育徹底普及的目標還未徹底達成,全國仍有不到6%的地區無法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原因多種多樣,家長觀念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