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伏天吃面還吃什么
二伏天吃面還吃什么
第一種:二伏雞
民間有“頭伏火腿、二伏雞、三伏要吃金銀蹄”的講究, 二伏天氣炎熱,身體能量消耗大,會損失蛋白質氨基酸,很容易使人感到疲勞。雞肉具有溫中益氣,補虛勞、健脾益胃的功效,對人體氣虛和陽虛有很好的補益作用。
第二種:二伏鴨
南方地區有“頭伏吃雞二伏吃鴨”的說法, 民間認為三伏天溫度高,身體能量消耗大,應當吃一些具有滋補作用的食物,來幫助身體補充能量。鴨肉具有補虛、滋陰清熱、善補五臟之陰和虛癆之熱。
第3種:二伏茶
在江南地區有“頭伏餛飩二伏茶”的說法。伏茶的兩大作用為清暑熱,化暑濕。伏茶相傳始于南宋,盛于清朝,酷暑之下,每日一杯可以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
二伏時間怎么算
每年入伏的時間并不固定,中伏的長短也不盡相同,需要查歷書計算,比較麻煩。簡單地可以用“夏至三庚”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即從夏至后第3個“庚”日算起,初伏為10天,中伏為10天或20天,末伏為10天。
中國古代流行“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果第五個庚日在立秋之前,那么中伏就需20天,俗稱兩個中伏;若在立秋之后,中伏就是10天。
例如:2007年初伏第一天是庚子日,時間是7月15日、中伏庚申日,7月25日、末伏庚辰日,8月14日。8月23日是末伏第十天,以后就出伏了,隨著日照時間縮短,天氣也一天比一天涼爽了。
2013年的中伏第一天是7月23日,農歷六月十六庚寅,中伏共20天。
二伏吃什么傳統食物
1、喝茶
二伏借茶消暑又成了人們的首選。專家指出,夏季喝茶不但可以驅暑消夏,還有很多保健效果。茶葉所含的兒茶素、膽甾烯酮、咖啡堿、肌醇、葉酸、泛酸等多種成分,不但有解除油膩,幫助消化,減肥作用,而且還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等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夏季最宜喝綠茶,“春飲花茶,夏飲綠茶,秋飲青茶,冬飲紅茶。”一年四季要根據茶的品種來選擇才會達到最佳效果。夏季,以飲綠茶為佳。綠茶性味苦寒,可以清熱、消暑、解毒、止渴、強心。
綠茶屬性涼而微寒,味道略苦,但它的營養成分較之其它茶類高,適合胃熱者飲用。另外青年人和經常接觸有毒害物質的人、腦力勞動者、軍人、駕駛員、運動員、歌唱家、廣播員、演員等宜多喝綠茶。
喝茶雖好,但也有講究。夏日飲茶尤其要講究科學性,否則對身體有害無益。喝茶最好不要空腹喝,兩餐之間或餐后一兩小時最佳。不要飲用過熱的茶。溫度過高的水,對口腔、咽部、食管及胃的黏膜都會產生燙傷而致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炎癥。
需要注意的是,濃茶并不能解酒,反而對身體有害。很多人睡前飲茶后,入睡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嚴重影響次日的精神狀態。有神經衰弱或失眠癥的人,尤應注意。另外,對于患有甲狀腺機能亢進、結核病、心臟病、胃病、腸潰瘍的病人都不適合飲茶,哺乳期及懷孕婦女和嬰幼兒也不宜飲茶。
2、吃雞鴨
三伏天是陽氣最旺的時節,又是人體消耗最多的階段,有些人因為吃不好、睡不實,受到炎熱的煎熬,出現疰夏、苦夏癥狀,所以,老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因此,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故三伏天也是進補的最佳時機之一。
民諺云:“起伏吃只雞,一年好身體?!比炖锶说捏w能消耗較多,須適當補充營養。在燒雞時可適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溫,可以調節人體在夏季內外溫差,使得人體適應外界環境,起去濕強身的作用。
其實二伏吃鴨比雞更好,因為鴨肉特別適合夏季食用,鴨屬水禽,性寒涼,特別適宜體內有熱、體質虛弱、食欲不振、發熱、大便干燥和水腫的人,能從鴨肉中獲得夏天急需的蛋白質等營養,而且能防治疾病,老話說得好:“防苦夏,吃吃鴨”。
二伏為什么吃面
伏日吃面,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上說,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何晏肌膚潔白不是涂粉掩飾,而是自然白。
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為什么在熱天里吃熱面?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中說: “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 ” 五月是惡月,六月亦沾惡月的邊兒,故也應“辟惡”。這是迷信說法。用新小麥磨成面粉煮湯吃,吃后出一身汗,新糧營養豐富,發汗可以驅病,六月食湯餅是有科學道理的。 伏天除了喝熱湯面,還可以吃過水面。將煮好的面條用涼水過出,拌上蒜泥,澆上鹵子,不僅刺激食欲,而且“敗心火”。
伏里還可以吃“炒面”。所謂炒面,是用鍋將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著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2023三伏天從什么時候開始至結束?
1、初伏開始至結束:2023年7月11日-2023年7月20日,共10天;
2、中伏開始至結束:2023年7月21日-2023年8月9日,共20天;
3、末伏開始至結束:2023年8月10日-2023年8月19日,共10天。
小暑節氣是7月7日;處暑節氣是8月23日。因此三伏天是處于小暑和處暑兩個節氣之間的。
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溫度最高、最潮濕悶熱的時間段,太陽是直射地面的,地表溫度升高,且夜短晝長,“入伏”后空氣濕度增大,吹東南風,海風的潮濕造成的三伏天濕氣大,這種高溫高濕的天氣,也是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了,同時三伏天也是大家所說的“冬病夏治”最好時間。
入伏后,地表濕度變大,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
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所以一天比一天熱。
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天氣就最熱。
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壓內部的下沉氣流,使天氣晴朗少云,有利于陽光照射,地面輻射增溫,天氣就更熱。
三伏天的暑邪非常強悍,過不好三伏,會落下病根!
其實,很多“病根兒”都是三伏天落下的。
外加上入伏后,高溫、高熱、高濕的 “桑拿天”將頻繁出現,熱浪襲人,酷暑難耐。
各類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比如中暑、心血管疾病、心衰等。
三伏天本身很炎熱,外加我們身體出汗多,消耗大,很容易出現疲勞、消化功能減退的情況。
如果不通過膳食進行調整,吃的不對,很容易導致免疫力降低,引起疾病。
伏天一定要一心防寒!
入伏后有一個問題一般人都會搞混:“伏天里我們是不是要一心防暑?”
夏天不防暑要防寒?不明白的人,趕緊往下看!
伏天開始,人體陽氣在一年中逐漸達到頂峰,血管處于擴張狀態,腠理開泄,一旦著涼,寒邪便容易趁機入侵。
人們在夏季多喜食冷飲,愛吹空調,這些過度貪涼的行為都可能讓身體在無形中被寒邪傷害。
很多病都是由于進食寒涼而導致陽氣受損,或過于貪涼致外邪入侵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