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天多地氣溫可達40℃以上
入伏天多地氣溫可達40℃以上
今天入伏,今年的三伏大幕也正式開啟。三伏天處于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
中央氣象臺今早6時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預計今日白天,華北中南部、黃淮北部和西部、江漢、江淮中西部、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陜西中南部等地有35℃以上的高溫天氣,其中,陜西關中、河北中南部、山東北部、河南北部、安徽南部、湖北東部和西部、湖南中東部、江西大部、浙江大部、福建中北部、四川東部、重慶中西部和東北部及新疆吐魯番盆地等地部分地區最高氣溫37℃~39℃,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浙江中部、四川東南部、云南東北部局地可達40℃以上。
高溫天氣的防御指南
1、有關部門和單位按照職責落實防暑降溫保障措施;
2、盡量避免在高溫時段進行戶外活動,高溫條件下作業的人員應當縮短連續工作時間;
3、對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溫指導,并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
4、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注意防范因用電量過高,以及電線、變壓器等電力負載過大而引發的火災。
三伏天應該怎么養生
1.低調運動
常說的“夏練三伏”,并不是讓大家不分時間、地點、情況地去鍛煉。夏天人體能量消耗大,跑步、打球、爬山等鍛煉方式必須量力而行,最好進行一些“低調”的運動,既能起到鍛煉效果,又不至于出現不適。三種運動比較好:游泳、釣魚、太極拳。
2.切忌貪涼
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夏季切勿貪涼,不要因為怕熱怕出汗而長時間躲在空調房里,要多出去走走呼吸新鮮空氣。室內空調溫度要適當,保持26℃以上,節能又健康。不加節制的喝冷飲不但消不了暑氣,反而會傷了脾胃。
3.靜坐除煩
醫學研究表明,夏天當氣溫超過35度、日照超過12小時、濕度高于80%的時候,人體情緒調節中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人也容易心煩意亂,而老人的夏季心煩指數會比年輕人更高。緩解煩躁心情可以采用靜坐的方式,能夠達到心氣平和,還能夠活血通絡。端坐閉目吞津就是一個好方法。
4.飲食清淡,消暑生津
在《內經》中就提到了:“用熱遠熱,食亦同法。”意思是,天氣炎熱時應避免用辛辣溫熱、大補的食物。要注意清淡解暑,多吃蔬菜水果。天氣酷熱出汗多,容易傷津耗氣,益氣養津的食物也不能少,比如百合、大棗、山藥等。平時吃飯可以搭配山藥無花果骨頭湯,清甜可口,益胃止渴;午后也可以喝一碗百合蓮子木瓜糖水,可以消暑生津。
頭伏有雨,伏伏有雨的意思
這句話從字面意思很好解釋,如果在頭伏期間下雨的話(也有解釋入伏第一天下雨),后面中伏和末伏也會降雨多。從天氣角度來說,雨水多得話,夏天會涼快一些。從農業種植角度來說,夏季進入伏天,氣溫較高,適當的降雨,有利于緩解田間的旱情,促進田間農作物的生長。
俗語都是人們多年的觀察和總結,具體是不是這樣,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不過,風云變幻莫測,我國地域遼闊,也許俗語對應局部地區,畢竟俗語都有著一定的區域性和局限性,如果想確切的知道天氣概況,還是要以實時的天氣預報為準。
入伏下雨好還是不下雨好
入伏下雨好還是不下雨好不能一概而論。因為由于我們所處的區域不同,天氣變化差異的原因,南澇北旱也是夏季常出現的現象。
農村有關天氣預測的諺語很多,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說法,這也是過去科技欠發達的情況下,人們通過以往生活總結出來經驗,但是也只能算是一個概率性的事情,并不能作為完全參考和依賴的依據。
進入了伏天,天氣會越來越炎熱,日常生活中就需要做好防暑工作。到了伏天也是大雨增多的季節,還需要常關注當地的天氣預報,提前做好相應的防汛抗澇作業。至于說入伏第一天是晴天好,還是下雨好的農村諺語,也未必準確,那也僅能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