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時間是如何確定的
每年的伏天不僅天數不固定,入伏開始的日期也不一樣。
民間諺語云:“夏至三庚數頭伏”。然而,民間的入伏、伏天進程與氣象學中的入夏、高溫進程不是一套標準。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按陽歷計算則出現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時間上不分地域“一刀切”。而氣象學意義上的入夏是指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22攝氏度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從全國來看,符合條件的地區往往是自南向北逐步入夏。
據中國氣象局統計,今年我國首次區域性高溫天氣過程較常年偏早了16天。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往往會很熱,這是因為入伏后,地表每天吸收的熱量多、散發的熱量少,地表層的熱量不斷累積,因此一天比一天熱。進入三伏,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氣溫升高,大氣環流也發生著變化,主要是副熱帶高壓自南向北擺動帶來的變化。今年6月18日前后,南方進入梅雨期,副熱帶高壓相對穩定,造成我國南方強降雨頻繁。北方受高空冷渦影響,散發性的過程性雷雨天氣也頻繁出現。
北方地區入伏和南方地區入伏都很熱,但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北方的熱是干熱,過程性雷雨天氣多;南方是悶熱,伴隨著連陰雨的梅雨天氣。
以今年6月以來的華北、黃淮地區高溫天氣為例,表現為氣溫極高,太陽輻射強,空氣濕度小,為典型的干熱型高溫天氣。這與大陸暖脊控制下的大陸變性高壓有關。內陸和西北地區由于地處亞洲腹地,四周環繞的巨大山脈阻擋了印度洋、大西洋的暖濕氣流,當其上空受大陸暖高壓控制時,容易形成極強的太陽光照。加上地表水分少,不能起到水分蒸發耗熱降溫的作用,因此氣溫迅速上升形成高溫天氣,并持續高溫狀態。在氣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溫度差較大,一般在10攝氏度以上,濕度在30%左右。
同一時期的南方地區,高溫天氣的出現一般與副熱帶高壓緊密相關。當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時,從高緯度來的冷空氣很難到達南方的廣大地區。同時,副熱帶高壓內部下沉氣流抑制了云雨發展,伴有下沉增溫作用,加上濕度大,因此人們感受到的是悶熱,就像在蒸籠中一樣,這類天氣被稱為悶熱型高溫。在我國沿海及長江中下游,以及華南等地經常出現此類天氣。氣象要素上的反映就是日最高和最低溫度差較小,一般在5攝氏度以內,濕度在60%以上。
對老百姓來說,入伏后,宜以防暑降溫為主,盡量安然度夏。
三伏天多久結束
三伏天結束于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通常是陽歷8月中旬到9月中旬這段時間。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段,通常每年的持續時間在20到40天之間。三伏天的開始和結束日期是根據歷法和節氣來確定的。在古代,二十四節氣中,立秋在處暑之前,所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就是第三伏天的開始,標志著三伏天的結束。
然而,由于歷法的不同,不同年份的三伏天持續時間略有不同。根據干支紀日法,每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頭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因此,三伏天的具體結束時間可能因年份而略有變動。
三伏天期間如何調理身體
1、注意避暑:三伏天屬于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候,應盡量避免太陽直曬,以防出現中暑現象;
2、注意飲食:建議多吃苦味食物,如苦瓜,具有清熱祛暑,緩解疲勞的作用;
3、補充水分:三伏天應多喝白開水,定時喝水,應盡量少喝果汁、汽水這類飲料,飲料中含有較多的糖分,容易影響消化,升高血糖;
4、不可過量喝酒:由于三伏天溫度較高,常會引起濕熱現象,此時如果大量喝白酒,會出現濕熱過盛的情況;
5、適量運動:建議在三伏天可以選擇一些低強度的運動,如太極拳,不僅可以達到鍛煉效果,也不會由于高溫出現不適,注意運動后少量多次喝水;
6、不可沖涼水澡:由于在三伏天體溫較高,毛孔也很容易舒張,沖涼水澡會導致毛孔閉合現象,不利于汗腺中的代謝物排出,還易出現感冒等疾病。
三伏天曬背皮膚會曬壞嗎
三伏天曬背皮膚有曬壞的風險,因為高溫天氣會導致皮膚曬傷和加速皮膚老化。
當紫外線照射到皮膚時,皮膚經歷了一個被損傷的過程。為了抵擋紫外線的侵襲,皮膚表層的黑素細胞會大量合成黑色素,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曬黑。當紫外線的強度超過了黑色素所能抵擋的范圍,就會出現曬傷。暴曬后的皮膚變紅、發燙,甚至出現紅腫、水皰、刺痛等不適,都是日曬傷的表現。
因此,在三伏天曬背時,需要做好防曬措施,如涂抹防曬霜、穿長袖衣服、戴帽子等,以保護皮膚免受紫外線傷害。此外,避免在炎熱的正午時段進行曬背,以免增加曬傷的風險。
三伏天曬背皮膚曬傷了怎么辦
1、局部護理:避免用熱水或堿性肥皂清洗曬傷的皮膚,以免刺激皮膚。可以用涼水或溫和的洗滌劑清洗,然后涂抹一層薄薄的蘆薈膠或天然植物油,如橄欖油、椰子油等,以保持皮膚濕潤。
2、冷敷: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冷敷曬傷的部位,可以緩解紅腫、疼痛和瘙癢等癥狀。
3、使用抗炎藥物:如果曬傷的皮膚出現明顯的紅腫、疼痛和發熱等癥狀,可以使用一些抗炎藥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以減輕炎癥和疼痛。
4、避免再次曬傷:在曬傷的皮膚恢復之前,應避免再次受到紫外線的傷害,可以使用防曬霜、戴帽子、穿長袖衣服等措施來保護皮膚。
如果曬傷的皮膚出現嚴重的紅腫、水皰、疼痛難忍等癥狀,或者使用上述方法后癥狀沒有明顯改善,建議及時就醫,接受專業的治療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