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吃什么傳統美食
秋分吃什么傳統美食
一、秋分吃秋菜
在嶺南地區,昔日四邑(現在加上鶴山為五邑)的開平蒼城鎮的謝姓,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秋湯”。有順口溜道:“秋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野莧菜含有多種營養成分。豐富的胡蘿卜素、維生素C有助于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提高人體抗癌作用。炒野莧菜具有情熱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強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潤膚美容。適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癰、痔瘡等病癥。
野莧菜葉子中富含鈣質,對骨骼生長發育有促進作用,同時它還含有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磷、鐵、維生素等豐富的營養成分,常吃還可提高身體免疫力,素有“長壽菜”的美稱。其最大的功效是祛濕熱消積食,也使它成為一些減肥者們的福音,多食用野莧菜可促進排毒,減肥輕身。
二、秋分煮湯圓
秋分這一天,農民都按習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湯圓,而且還要把不用包心的湯圓十多個或二三十個煮好,用細竹叉扦著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嘴兒。煮好十多只實心的湯圓,放在盤子里晾著。從竹林里砍來帶葉的竹子,各家的孩童把一只只湯圓戳在竹竿的頂端,扛到地里,再一根根插在自家的田埂上。希望糯米做的湯圓,能粘住偷食的雀兒的嘴巴,讓它受個教訓,今后不再敢來。
三、秋分吃芋餅
老北京還有秋分吃芋餅的習慣,因為芋頭這種高熱量食品溫軟易消化,適宜秋天食用。芋艿的營養價值很高,塊莖中的淀粉含量達70%,既可當糧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補品,秋補素食一寶。芋艿還富含蛋白質、鈣、磷、鐵、鉀、鎂、鈉、胡蘿卜素、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B1、維生素B2、皂角甙等多營養成分。
秋分節氣的飲食禁忌
在秋季,宜多食溫食,少食寒涼之物,以保護頤養胃氣。如過食寒涼之品或生冷、不潔瓜果,會導致溫熱內蘊,毒素滯留體內,引起腹瀉、痢疾等,故有“秋瓜壞肚”之民諺,老人、兒童及體弱者尤要注意。
1、秋季忌食辛熱香燥的食物:蒜、蔥、生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品,多食助燥傷陰,可以加重內熱,使燥邪侵犯人體。
2、秋季忌食油膩煎炸的食物: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油膩食物,秋季食用后難以消化,容易積于腸胃之內。加之脾胃功能較弱,食用油膩煎炸的食物會加重體內積滯之熱,不利于人體適應秋季干燥的特性。
3、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秋季是大部分水生植物收獲的季節,也是囊蚴最多的季節。如荸薺、茭筍、菱角等,它們大都質白鮮脆、清涼爽口,吃起來味道很美,并有清熱解毒、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等醫用功效。但是,生吃這類水生植物,極容易導致姜片蟲的感染,使腸黏膜發炎、出血、水腫,甚至形成潰瘍,一般常伴有腹瀉、食欲不振;兒童感染后,會出現臉部浮腫、發育遲滯、智力減退等現象;少數情況嚴重者,可因衰竭或虛脫導致死亡。因此,秋季忌生吃水生植物。
4、秋季忌吃肥甘食品:中醫認為,秋季主肺氣,肺主辛味。如果肺氣太過,往往會導致肝氣抑郁。秋燥易傷津液。因此,在飲食方面,以防燥護陰、滋陰潤肺為主,忌吃肥甘食品。
秋分有哪些注意事項
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
從秋分節氣開始,人們的秋燥癥狀一般屬于涼燥。秋分以前有暑熱的余氣,故多見于溫燥;中秋之后,秋風漸緊,寒涼漸重,所以多出現涼燥。當然,秋燥溫與涼的變化,還與人的體質和機體反應有關。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
常見癥狀有干咳無痰,或者有少量粘痰,不易咯出,甚至可見痰中帶血,兼有咽喉腫痛,皮膚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煩,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初發病時,還可有發熱和輕微怕冷的感覺。
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病發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干痛,咳嗽,咯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這類病癥雖不是大病,但如不及時治療,病邪便會深入,病癥會加重,少數人還會發生其它病變。
也有些人可能在此間出現高熱、抽風、出血等嚴重現象,所以應及早治療和預防。人患此癥,是由于體弱,不勝涼勁肅殺之秋氣的侵侮所致。要防止秋燥癥,就得增強體力,提高抗病的能力。適應氣候變化,堅持身體鍛煉。秋季身體鍛煉,重在益肺潤燥,如練吐納功,叩齒咽津潤燥功。
秋分的由來
從秋分這一天起,氣候主要呈現三大特點:陽光直射的位置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晝短夜長的現象將越來越明顯,白天逐漸變短,黑夜變長(直至冬至日達到黑夜最長,白天最短);晝夜溫差逐漸加大,幅度將高于10℃以上;氣溫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漸步入深秋季節。南半球的情況則正好相反。
秋分在每年公歷的9月22日,23日或24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80度。秋分的含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八月中……解見春分”。“分”示晝夜平分之意,同春分一樣,此日陽光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相等。此后,陽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漸趨晝短夜長,氣溫降低,在全國具有普遍意義。秋分,“分”即為“半”。秋分時,全球晝夜等長。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晝漸短夜漸長,南半球各地晝漸長夜漸短。”秋分的特點秋分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特殊的。秋分的氣候秋分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涼爽的秋季,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的降水,氣溫也一次次地下降。正如人們常所說的那樣,已經到了“一場秋雨一場寒”的時候,但秋分之后的日降水量不會很大。此時,南、北方的田間耕作各有不同。在我國的華北地區有農諺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當時。”諺語中明確規定了該地區播種冬小麥的時間;而“秋分天氣白云來,處處好歌好稻栽”則反映出江南地區播種水稻的時間。此外,勞動人民對秋分節氣的禁忌也總結成諺語,如“秋分只怕雷電閃,多來米價貴如何”
秋分的氣候特點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按農歷來講,“立秋”是秋季的開始,到“霜降”為秋季終止,而“秋分”正好是從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時節,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先后進入了秋季,日平均氣溫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氣團開始具有一定的勢力,大部分地區雨季剛剛結束,涼風習習,碧空萬里,風和日麗,秋高氣爽,丹桂飄香,蟹肥菊黃,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時節。也是農業生產上重要的節氣,秋分后太陽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越來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熱量卻較多,氣溫降低的速度明顯加快。農諺說:“一場秋雨一場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東北地區降溫早的年分,秋分見霜已不足為奇。秋分這天,太陽位于黃經180度,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等長。這時,南方地區候溫普遍降至22℃以下,進入了涼爽的.秋季。“一場秋雨一場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氣,與逐漸衰減的暖濕空氣相遇,產生一次次降雨,氣溫也一次次下降。在西北高原北部,日最低氣溫降到0℃以下,已經可見到漫天絮飛舞、大地素裹銀裝的壯麗雪景。南方地區和涼山州秋多綿雨,濕害嚴重,對秋收、秋耕和秋種影響頗大。要搶晴收曬,理墑防漬,抓好"三秋"生產的質量和進度。同時,還要充分利用秋季陰雨寡照、土土壤墑情較好的氣象條件,不失時機地大搞植樹造林,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