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學科學習方法 > 歷史學習方法 >

初中歷史具體學習方法

時間: 李金 歷史學習方法

整體歷史框架-每冊書框架-每單元框架

【步驟】

第一步:整體框架

瀏覽初中6冊歷史書、用全球觀去感知歷史。(可借助歷史6大板塊大事年表、歷史時間軸等)

第二步:每冊書框架

升入初中后,每個寒暑假,再重新看一遍下學期的歷史課本,每冊課本都要做一個框架圖,重點內容要熟悉。開學后,上課聽老師講具體的知識,就等于在填充這個框架圖。

這樣做是為了梳理思路、掌握全局。

第三步:每單元框架

每個單元學完,都要做框架圖(思維導圖)。框架圖一定要在認真看完課本教材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去做,這一步,是要有具體內容、具體知識點的。

真正有用的并非是框架圖本身,而是這張圖背后的結構化思維、通過深度思考形成的知識體系。

二、【讀懂歷史課本方法概覽】

前言、目錄、正文、注釋、地圖、課后練習題、思考題,每課穿插的小疑問。

課本是一切的基礎,你要反反復復看課本,然后,重點內容背過。

一是掌握一個原則:

任何一個歷史事件,課本里進行描述的脈絡都是“五步走”,即:

1背景(原因)—2過程(發展)—3結果—4影響—5評價

所以,要形成的歷史思維模式,都從這五個角度去思考儲備學習,因為這樣才能真正鍛煉你的思考能力和遷移能力。這也是前面我們提到的:多角度、多層次闡述問題。

一些歷史題型,比如:

原因------對應背景原因題

過程------對應一些概括題(措施/觀點/對比/特點)

影響------對應影響意義題

評價------對應評價/啟示題

這些題型對應的專業術語表達都能從教材中學到。

二是做到兩個必背:

一是時間軸。

二是階段性。

重要的是總結、提煉、歸納,這也是思維的訓練

如圖,中國古代史劃分為幾個時期,先秦時期的概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的總結。

三是怎么背。

一段文字,必須要先分層、再標記、理解背。

先分層,也就是說這段文字表達了幾層意思,一般是兩種情況:

第一個情況:

1背景(原因)—2過程(發展)—3結果—4影響—5評價

第二個情況:

1政治-2經濟-3文化-4軍事-5關系

再標記,也就是標記序號、關鍵詞(整句話的提煉),方便記憶。

理解背,歷史就是兩個方面:時代的客觀和人的主觀。一個歷史事件,一段歷史背景,要從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去考慮、去理解、去聯系,慢慢織成一張網,而不是死記硬背。

當你的學習深入到一定層次時,課本、筆記本、大事年表等等之類的東西就已經不是背的了,而是像字典一樣用來偶爾查一下的。

初中歷史學習方法和技巧

1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

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

此外,課本有些內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不分來看。

2巧妙記憶歷史知識

從初一到初三的歷史知識信息量非常大,中考涉及面又廣,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快速、準確地記住這些歷史知識呢?在初中歷史學習方法中,為了突破記憶難關,首先我們要反復記憶,持之以恒。

人的記憶是有一定周期性的,學習后出現遺忘是一種正常現象,為了避免遺忘,我們要不斷變換角度,進行思考性的記憶。然后學會歸納比較,總結分析,加強對所學重難點知識的理解。最后提綱挈領,把握全局,即清晰地把握課本內容的連接、線索和事件范圍,從宏觀上把握課本內容。

3學會歸納總結

學習政治和歷史不能僅僅是囫圇吞棗似的死記硬背,要學會歸納總結。對于初中的歷史,可以以時間為線索把所學的歷史事件串起來,然后拓展,拓寬自己的歷史知識面,進而牢牢掌握課本的內容。

對于初中的政治,可以把類似的熱點話題總結到一起,比較他們的不同點,比較他們反映事實的差異。把政治和歷史知識點用自己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有助于學習和掌握。

初中歷史學習的策略

1、學習歷史三個步驟

首先,還是要做好預習、聽講、復習這三個步驟,雖然是千篇一律的建議,但是要真正完成,還是需要持之以恒的。課前認真預習可以讓學生對新課里要講到的歷史事件和人物等有一個大概地了解。

另外,學生可以在預習的時候找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在課堂上認真聽老師進行解疑。上課認真聽講,這是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聽講時還應學會記錄一些重點內容,將這些記錄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如重復多次的內容,課本中一些思考題的答案等等。

2、理解性記憶

歷史是需要大量記憶和知識來支持的,所以大量的閱讀(課外歷史書籍也需大量閱讀)對學習歷史是很有幫助的。但又不能靠死記硬背,因為這樣所需時間不僅多而且效率相對較差。

3、運用概念分析問題。僅做到對概念的理解還不夠,能運用對歷史概念的準確理解來分析歷史現象才是復習中的理想境界。如運用“分封制″的概念來分析周朝分封、秦不分封而實行郡縣制、漢初分封等歷史現象的原因和結果。運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概念來分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等。

4、把握整體結構學習初中歷史,要理清線索,把握知識的整體結構,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比如,在學習中國古代史時,我們可以主要朝代為線索去學習。每本書的目錄就是知識的框架,我們要學會看目錄,通過它掌握知識整體結構。縱觀歷年中考試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識,如果我們理清了線索,掌握了知識的整體結構,考試時也就能得心應手了。

5、學會歸納整理

歷史是從古到今發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在學習時要注意知識的前后聯系。例如,在學習中國歷史“香港回歸”時,我們應聯系前面所學知識,回顧香港是如何被英國占領的相關知識。在學習世界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我們應聯想到中國歷史“五四運動”的發生。

經常注意前后聯系,我們就能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便于理解掌握知識。在學習過程中,我們還要學會對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進一步使知識系統化。例如,我們可以就“港澳、臺灣問題”、“三次科技革命”等專題知識進行歸納整理,這樣也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

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

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于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于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圣”。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后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于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初中歷史知識考點歸納

洋務運動

(1)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師夷長技以自強。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4)頑固派和洋務派的區別:頑固派盲目排外,仇視一切外洋事物。洋務物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

(5)洋務派的主要活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采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如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設立翻譯館,翻譯外國科技書籍;派留學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號。開辦民用工業,以輔助軍事工業。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籌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軍。

(6)評價(意義):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辟了道路;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康有為、梁啟超聯合各省參加會試的舉人一千三百多人,上書光緒帝,反對同日本議和,請求變法,歷史上稱這次上書為“公車上書”。

公車上書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的內容:要求民權,發展資本主義。

(2)百日維新: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變法失敗,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維新”。1819年是舊歷戊戌年,歷史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

(3)戊戌變法的主要內容:(三冊P71表)

(4)戊戌變法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預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辛亥革命

(1)孫中山的主要活動,

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興中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形成。

b、1905年,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的成員,于8月在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內新軍工程營的革命黨人起義,第二天起義軍占領武昌,接著,漢陽,漢口的新軍起義,革命在武漢三鎮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宣布廢除宣統年號,建立中華民國。

b、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c、《同盟會的政治綱領》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同盟會的革命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由于資產階級政治上的軟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發動廣大群眾,這次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孫中山和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歷史功績,永遠閃耀著光芒。

新文化運動

(1)新文化運動的背景: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在文化領域里推行尊孔復古的反動政策,復古思想到處泛濫。一些帝國主義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目的:反對尊孔復古。

(2)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

(3)新文化運動的兩面旗幟:民主和科學

(4)新文化運動的陣地: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掀起了新文化運動

(5)新文化運動的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把斗爭鋒芒指向維護封建制度的孔教。

(6)新文化運動的作用: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性質)

(7)新文化運動的意義: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運動。它促使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8)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論文,頌揚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9)為擴大宣傳馬克思主義,1918年底,李大釗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后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禮》、《易》、《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并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是孔子說的,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后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在文化上的貢獻: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824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松永| 浙江卫视官网入口| 《灿烂的季节》大结局| 南来北往电视剧40集免费观看| 5一6岁脑筋急转弯大全及答案|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视频| 拿铁热量高吗| 刘烨电影| 巴霍巴利王2国语版在线观看免费| 周传雄黄昏歌词| 一闪一闪亮晶晶电影免费| 所求皆所愿| 八月照相馆| 喜羊羊简谱| 艳窟神探| 范冰冰激情片段| 马修| 午间电影| 双男动漫| 监禁时间2| 妈妈的脊背简谱| 动物聚会美术图片| 夜店 电影| 向团组织靠拢的打算| yumiko| 影库影片| 我亲爱的简谱| 张天爱三级露全乳hd电影| 六字真言颂怙主三宝| 恶老板| 裸体广场舞| 电影《影》| 七年级下册英语书电子版| 赖小子| 小小安妮| 相邻数的数学题| 红色诗词六年级下册| 谭咏麟个人资料简介| 陈浩宇女演员| 女村长| 江南好简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