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經濟史知識點
高中歷史經濟史知識點:近代中國經濟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現為多種經濟形式并存。
1、封建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也稱小農經濟,表現為農耕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己自足,主要滿足自我消費和基本的生存條件。帶有保守性和滯緩性,少有活力,排斥社會分工,抵制商品經濟。自然經濟的對立物是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
封建自然經濟是在外國經濟侵略和本國資本主義等新的經濟成分的沖擊下逐步瓦解的。鴉片戰爭后,自然經濟開始在沿海地區逐步接替。其發展趨勢是逐漸走向衰落接替,但整體而言這是個長期過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完全建立起來,才有了徹底改變。
封建自然經濟是近代中國封建統治的經濟基礎,反過來封建上層建筑對它又有鞏固和保護作用。封建自然經濟的特性決定了它對國內外資本主義經濟有頑強的抵制作用,但反過來又被它們逐漸瓦解。隨著中外反動勢力在政治上的勾結,也出現了封建自然經濟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相互依賴的一面。而在此基礎上,近代中國的兩大主要矛盾,使農民具有強烈的革命性,成為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又決定了它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階級。
2、外國資本主義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是市場經濟和商品經濟,自由、開放、充滿活力。為了搶占市場和掠奪廉價原料,其擴張過程與軍事侵略和殖民統治息息相關。第一次工業革命后的機器大生產,使其產品物美價廉,市場競爭能力強。
①鴉片戰爭前后主要是鴉片貿易。
②鴉片戰爭后到甲午戰爭前主要以商品輸出和掠奪原料為主,也有部分早期資本輸出,但數量不大,為商品輸出服務,同時又為后來的大規模資本輸出奠定了基礎。
③甲午戰爭后到一戰前,向帝國主義過渡的列強的經濟侵略變為資本輸出為主,商品輸出為輔。
④一戰期間,由于列強忙于戰爭對經濟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機擴大投資和侵略,一度形成獨霸局面。
⑤戰后,列強卷土重來,門戶開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國民政府前期,列強一方面繼續擴大經濟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紀30年代向中國轉嫁經濟危機,進一步控制中國的金融和財政。
⑦抗戰時期,淪陷區的日本殖民地經濟形成,在“以戰養戰”目的下對淪陷區實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在國統區,美國經濟擴張增強。
⑧抗戰勝利后,美國獨占中國商品市場和投資市場。
⑨新中國建立后,肅清了其在華的經濟侵略勢力。
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和掠奪,壓制和排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是中國貧困和落后的根源,并使近代中國經濟呈現半殖民地化的特征。同時也瓦解了自然經濟,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近代化進程。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具有“破壞性”和“建設性”的雙重作用。但破壞性是主要方面。
近代前期列強紛爭,英法為先;近代后期,日美爭雄。外國資本主義經濟與官僚資本主義經濟和封建自然經濟既相互矛盾,又相互勾結和依賴。
在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之上,首先誕生了中國無產階級。
3、洋務企業
清政府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目的和官僚式的管理運營,使其具有封建性;由政治而經濟的發展模式和對外國資本主義的依附性,使其具有官僚買辦性;采取機器生產,民用企業又面向市場,又使其具有資本主義色彩,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和表現;一開始即以壟斷面貌出現,又呈現出有別于資本主義發展規律的特殊性。洋務企業是中國早期的官僚資本主義企業。
19世紀60年代清政府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基本是封建性近代企業。70年代開始,創辦也一批民用工業,基本上是以利潤市場和價值規律為基礎的資本主義企業,但受清政府控制。甲午戰爭后,為開拓稅源和抵制列強資本輸出,放寬民間設廠的限制事實上標志著洋務企業壟斷地位的喪失,宣告了洋務運動在經濟上的破產。北洋軍閥統治時期,早期官僚資本主義繼續發展,但未形成全國性的破產。
洋務企業是封建主義與帝國主義結合的產物,其壟斷性阻礙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征。洋務運動失敗是必然的,但也有一定歷史進步性,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4、民族資本主義經濟
5、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它是四大家族對外依靠英美帝國主義,對內利用國家政權進行掠奪和控制而產生發展的,是中國封建的、買辦的國家資本主義,具有明顯的半殖民地特點。其特點與洋務企業有相似之處。
官僚資本主義經濟是蔣介石國民政府反動統治的經濟基礎。它不是一種反動的經濟,不代表民族的發展方向。它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經濟相互矛盾又相互依賴,嚴重阻礙了民族工業的發展,根本不可能使中國走向富強。
6、新民主主義經濟
新民主主義經濟也是中共領導下的根據地、解放區經濟。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主要由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和私人經濟三部分組成。
①土地革命時期,中共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和經濟建設,把農業生產放在首位,興辦工廠,不僅為反圍剿奠定經濟基礎,也為以后的經濟工作積累了經驗。
②抗戰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雙減雙交”的土地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為抗戰奠定了物質和政治基礎。
③抗戰勝利后,中共在解放區開展土改,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解放生產力;同時積極發展生產。新民主主義經濟的壯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堅強后盾,也為建國后的全國性土改和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準備了條件。
④從建國到1952年,新民主主義經濟在全國范圍內確立和發展。
⑤通過三大改造,新民主主義經濟最后終結,社會主義制度在全國基本建立。
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中共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經濟基礎,代表了當時中國各革命階級的利益。黨的政策是在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經濟特權、反對私人資本對國民經濟實行壟斷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發展國營經濟,大力發展合作社經濟,并在法律允許范圍內鼓勵私人經濟的發展。
戰爭年代主要分布在農村,并把發展農業放在第一位。其發展趨勢是逐步增強,直至戰勝官僚資本和封建經占據統治地位,代表了中國經濟的方向。
高中歷史經濟史知識點:中國現代經濟
新國成立后,中共領導人民恢復發展經濟,并成功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過渡,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歷經“全面建設”、“__”、“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經濟在曲折中發展、騰飛。
1、過渡時期
1949—1952年,黨在軍事和政治上鞏固政權同時,采取多種手段和措施,以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1953—1956年,根據過渡時期總路線的精神,制訂一五計劃,進行一化三改造。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為主要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起來。1957年,一五計劃大部分經濟建設指標提前超額完成。
這一時期是新民主主義經濟在全國取得勝利,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過渡的時期,是近代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經階段。新民主主義經濟是人民民主政權的經濟基礎,其主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個體私有制經濟、集體合作社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等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結構。其中注意:
⑴從原因、政策、性質、影響等方面,嚴格區分1949—1952年和1953—1956年兩個時期內中共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及個體私有制經濟所采取的不同措施。
⑵從原因、政策等方面區分中共對官僚資本、民族資本兩種經濟成分的不同態度。從而理解和認識中國在社會主義道路方面的創造和特色。
2、全面建設和__時期(1956—1976年)
全面建設的十年中,八大形成了正確的理論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針,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但由于政治上對階級斗爭問題的錯誤估計,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違背了穩步前進的方針,急躁冒進,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人民勞動積極性受挫。政治上“左傾”進一步泛濫,中斷了糾左工作,加上自然災害和中蘇關系惡化等原因導致三年嚴重困難局面。1960年,黨開始在農村糾左,并提出國民經濟“八字方針”,國民經濟得以調整恢復。__十年,左傾錯誤直接波及到經濟領域,使經濟建設遭受到空前的挫折和損失。由于周恩來和鄧小平的調整工作和廣大人民的抵制,經濟上也取得一定成績。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在曲折中前進,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總的趨勢是向前發展的。階級斗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速度和規模問題是改革開放以前圍繞經濟建設的兩大基本因素。在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上,我國一度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和平均分配等,忽視商品價值規律。這一體制雖然在經濟恢復和社會主義改造中發揮積極作用,但在建設時期影響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發揮。
3、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期
__結束后,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這一時期,由于能正確總結建國歷來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__訓,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決定把黨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軌道上來,作出改革開放的決策。1987年十三大提出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方針以及“三步走”戰略。1992年十四大又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總目標。生產關系的調整極大地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幾十年來的經驗教訓證明:經濟建設必須從中國具體國情出發,實事求是,遵循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改革調整必須遵循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原則;政治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現代化的根本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