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
1791年前,波旁王朝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1791年,《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1792年,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80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
1815年,波旁王朝復辟
1830年,七月王朝,實行君主立憲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
1870年,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
二、法國大革命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波旁王朝的專制統治阻礙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③思想原因:受啟蒙思想的影響。
【重點問題突破】法國大革命前,波旁王朝統治下的三個等級
①第一等級:教士
②第二等級:貴族(一、二等級是統治階級)
③第三等級:資產階級、城市平民和農民(被統治階級)
2、法國大革命開始的時間和標志: 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
3、成果:
①1789年,制憲議會通過了《人權宣言》
②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了法國歷史上第一部憲法——1791年憲法。
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國家,實行三權分立原則。
③1792年,巴黎人民推翻王權,國民大會宣布法國為共和國。史稱“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三、法蘭西第一帝國
1、建立的根本原因:為了維護法國大革命成果,穩定資本主義統治。
2、建立過程:
①1799年,拿破侖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統治。
②1804年,拿破侖加冕稱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注意: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君主專制與封建君主專制并不完
全相同,帶有維護資本主義性質)
3、統治政策 ①對內:維護法國大革命確立的資本主義財產制度,頒布了一系列資本主義性質的法典,恢復舊制度,
尤其是等級制度。
②對外: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摧毀了歐洲封建統治秩序。
4、1815年,滅亡。
四、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1、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標志法國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2、法國“1875年憲法”
①內容:確立法國為總統制共和國,實行三權分立
行政權:總統內閣
立法權:議會
總統內閣由議會產生并對議會負責
②、意義
l 經過長期斗爭,法國最終確立共和政體,是歷史的進步。
l 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重點問題突破】
1、法國1875年確立的政體與美國和英國的不同。
(1)與英國不同:英國是君主立憲制,有國王;法國為總統共和國,沒有國王。
(2)與美國不同:法國總統由議會選舉產生,并對議會負責。美國總統和議會獨立、制約。
2、法國革命過程中權力機關演變
三級會議——制憲議會——國民大會——國民議會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民族國家的統一之路
一、德意志國家的統一
1、統一的背景
①維也納會議確立的“正統”原則維持了德意志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
②根本原因:封建割據阻礙了德國的發展
③18世紀末,德國進步人士提出統一的主張
2、統一的過程:普魯士王國在首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先后發動了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實現了德國的統一。
3、統一的歷史意義
積極:不僅解決了德意志的民族統一問題,也是一場結束封建割據的革命。
局限:保留了普魯士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
二、德意志帝國
1、建立: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法國凡爾賽宮成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1871年頒布
(1)內容:規定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最高權力。
①帝國元首:皇帝。
②行政權:皇帝首相。首相由皇帝產生并對皇帝負責。
③立法權:聯邦議會和帝國國會。
聯邦議會:權利大,議長由首相擔任,議員由皇帝任命。
帝國國會:權利小,議員由普選產生,有立法權,但不能通過任何對政府不利的法律。
(2)頒布的歷史意義:
①積極:德國確立了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有利于德國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德國躋身于世界強國。
②消極:保留了濃厚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阻礙了德國資產階級民主改造的徹底完成。
【重點問題突破】
1、英法君主立憲制的比較
2、法國和德國政體比較
三、魏瑪共和國
1、建立:一戰后,德意志帝國滅亡。1918年德國頒布了新憲法,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史稱“魏瑪共和國”。
2、特征:
①人民享受到一些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
②依然沒有摧毀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被譽為“沒有共和主義者的共和國。”
3、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①原因:
l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德國民族復仇情緒抬頭。
l 希特勒法西斯實力進行欺騙性宣傳
②德國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③教訓:在德國這樣的國家,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政體,必須進行徹底的社會變革。
高中歷史會考知識點:鴉片戰爭
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近代中國的最基本的國情,形成大約60年左右時間,形成過程中有四個關鍵點:
1、1840年,鴉片戰爭簽訂了《南京條約》及其附件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
2、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及簽訂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3、1894年,甲午戰爭 簽定了《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進一步加深。
4、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 簽訂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基本形成。
一、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獲取原材料,
英國資產階級迫切要求打開中國大門,但當時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
②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沉重打擊英國鴉片走私活動,為維護鴉片貿易,英國發動了侵華戰爭。
2、虎門銷煙
在中英正常貿易中,英國處于貿易逆差,為了改變這種情況,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清政府開始禁煙,
1839年發生了虎門銷煙
3、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間:1840——1842年
4、結果:清政府戰敗,簽定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及附件、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
5、《南京條約》主要內容
①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貿易)
②割香港島給英國(領土)
③英商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由中英雙方協定(關稅)
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權
6、影響
①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獨立發展的道路被迫中斷。
②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③中國歷史進程發生重大轉變,開始淪為半殖民地般封建社會。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及啟示】模塊P52頁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在華利益
②直接原因:清政府拒絕改約
2、過程
①第一階段:1856——1858年《天津條約》
②第二階段:1859——1860年火燒圓明園簽訂《北京條約》
3、內容
(1)《天津條約》內容
①開放10個通商口岸
②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
③外國軍艦、商船可自由在沿海、沿江口岸航行
④外國人可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和傳教
(2)《北京條約》主要內容
①開天津為商埠
②割九龍司給英國
4、影響
①中國領土與主權被進一步破壞,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權利結構發生變化
③中國人開始向西方學習,興起了旨在推動王朝中興的洋務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