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
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北伐戰爭
1、孫中山創辦黃埔軍校(見書52頁〈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和旁邊的導入框中的對聯):
(1)時間:1924年5月
(2)地點:廣州黃埔。
(3)人物: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4)辦學宗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
(5)辦學原因:孫中山始終沒有自己的革命軍隊,過去革命依靠的是會黨、新軍和各派軍閥,
這也是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所以他希望黃埔軍校創建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2、北伐戰爭:
(1)北伐目的:為了推翻帝國主義支持的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北伐對象:吳佩浮,孫傳芳,張作霖三派軍閥。
(3)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4)主戰場:湖南、湖北。
(5)經過:
〈1〉:湖南、湖北戰場:經過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消滅了吳佩浮主力。
〈2〉江西戰場:消滅了孫傳芳的主力。
〈3〉福建戰場:攻入浙江,上海。
(6)結果:北伐勝利進軍(北伐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
1927年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7)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
〈1〉建立黃埔軍校,創建國民革命軍。
〈2〉國共合作,成功有力推動北伐戰爭的進行。
〈3〉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英勇善戰,沖鋒在前。
(8)國民革命失敗的標志: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
在4月,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9)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突然發動反革命政變,
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
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1、南昌起義:
(1)背景: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后,對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進行血腥屠殺。
(2)時間:1927年8月1日。
(3)領導:周恩來,賀龍,朱德等。
(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2、秋收起義:
(1)背景:“八七“會議后,黨中央派毛澤東回湖南領導秋收起義。
(2)地點:湘贛邊界。
(3)經過:秋收起義在湘贛邊界爆發,開始攻占縣城,損失嚴重,放棄攻打長沙的計劃,
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
(4)意義: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
(5)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部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
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是中國革命第一支堅強的隊伍。
(6)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意義:
〈1〉是**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的開始。
〈2〉是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從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得到的教訓是:必須把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
八年級下歷史知識點:紅軍不怕遠征難
1、 紅軍長征的開始:
(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進行戰略大轉移。
(2)出發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據地)
(3)結果;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人員損失過半,革命處于生死關頭,
毛澤東有了一個重大決策;放棄去湘西,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強渡烏江,解放遵義。
2、遵義會議:
(1)內容:集中全力解決李德,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指揮錯誤,
確立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2)意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長征的勝利:
(1)經過:江西瑞金——渡過湘江——強度烏江,攻占遵義,召開遵義會議
,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
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經甘肅到達陜北吳起鎮(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2)長征勝利的意義:
〈1〉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
〈2〉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
〈3〉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