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時間: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
2、內容: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安理會常任理國的席位。
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史上的一次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
1、時間: 2001年(新世紀的第一年)2、地點:中國上海
3、組織名稱:亞太經合組織(簡稱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4、會議的主題:“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出席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美國總統布什、俄羅斯總統普京等19位領導人。江宣讀了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宣言》。)
5、意義:上海APEC會議是中國迄今舉行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注意:在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我國實行怎樣的外交政策?在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情況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努力創造和諧的外交局面,構造一個公平、公正、穩定的國際新秩序,互利共贏,為國內的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一個安穩的國際環境。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兩彈一星
1、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
1、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
2、1964年6 月,我國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在進行飛行試驗成功。
3、1966年10月,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導彈點火發射,在預定的地點上空實現了核爆炸。
4、1970年,我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的國家)
5、作用:加強我國的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起自為作用;同時也可以顯示中國強大的國防科學技術,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大意義。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袁隆平
1、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獲得者。
2、主要貢獻:袁隆平與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863計劃
1、時間:1986年3月
(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向中共中央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提出面對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中國應該不甘落后,要從現在抓起,用力所能及的資金和人力跟蹤新技術的發展進程。)
1、 主要領域:國家制定了《863計劃綱要》,選擇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及海洋高技術等技術,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改革發展中的教育
1、義務教育:屬于基礎教育,1986年頒布《義務教育法》,規劃和成就。
2、三個面向:是鄧小平于1983年的題詞,記住內容: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3、 “科教興國”戰略:90年代提出,以九年義務教育為奠基工程。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
1、文學:兩個創作高峰期,代表作品的特點。茅盾獎四個作品
2、體育:特別是近20年的世人矚目的成就,有何原因、現實意義。
初二歷史知識點歸納: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
1、衣食住行的變遷:根本原因是實行了改革開放,有何變化?
2、就業、保障制度:就業制度有何變化;知道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哪些制度,哪個是最密切關注的,對社會起了怎樣的作用。
補充:土地改革、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區別與聯系?
時間上:土地改革(1950—1952)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53—1956)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
內容上:①土地改革消滅地主階級,把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農民耕種,同時留給地主一塊應得的份地,自食其力。這是第一次分田地。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消除了封建剝削,但仍然屬于私有制,因為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都歸農民所有。
?、谵r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合作化的方式,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樣就把土地的所有權收歸國家,農民保留使用權,在需要的時候可以得到集體的幫助。而在所有制上,就把土地農民私有變為集體公有。
?、廴嗣窆缁\動是要組建政社合一的社會基層組織——人民公社。一切財產統一核算,統一分配,吃公共食堂,社員的自留地、家畜、數目都收歸公社所有。這樣農民在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中保留的使用權也被收歸公社,農民只是按照安排勞動。
?、芗彝ヂ摦a承包責任制是土改之后的第二次分田。“大包干”就是分田分產到戶,自負盈虧。土地使用權再次交給農民,但是土地所有權還是歸集體公有。所以說土地公有制和生產關系并沒有改變,只是農民獲得了對土地的支配權。在向國家集體交稅之后,農業收獲歸自己所有。
由此可以看出,從土地改革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幾次變化
①所有制上:土地改革(農民私有制)→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土地公有制)→人民公社化運動(土地公有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土地公有制)
②所有權上:土地改革(農民所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集體公有)→人民公社化運動(集體公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公有)
③使用權上:土地改革(農民擁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農民擁有)→人民公社化運動(集體所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擁有)
正是因為土地的使用權的變化,農民對土地支配權的得失導致這幾次改革產生了不同的影響(具體意義見課本),土地改革、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都使農民擁有對土地的支配權,并且給農民生產以幫助,這樣就增加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的進一步發展,而人民公社化運動,卻將土地的支配權收歸集體,搞平均主義,超出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群眾覺悟水平,損害了群眾的利益,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打擊,導致生產混亂,生產力下降,嚴重阻礙了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