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歷史
怎樣才能學好歷史
我認為:第一,在理解章節目錄及內在聯系的基礎上明確此章節講了什么問題,以及圍繞此問題講了哪幾方面的內容。
第二,根據教材,分析、歸納每個方面講了幾點,每點都包括那些基礎知識。并用簡明扼要的文字表達出來。
第三,找出書上的核心詞、關鍵語,明確哪些是必須記住的,劃出來;哪些是語言敘述屬文法方面的內容,可以不管它。這些關鍵詞、核心語,往往有的作為選擇題正確答案的選項,有的連起來是一個問題的答案或組成部分。如2003年高考文綜(全國卷)試題的第16、18、20至24題等,作為答案的選項都是教材的原話??陀^性試題中組成答案的詞句,有的也直接來自教材,也就是說這些答案是教材中的關鍵詞和核心語。
第四,在弄清知識間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進行歸納、概括、構建章節的知識結構。
第五,邊讀邊思,準確理解并掌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對重點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深入思考,以求甚解。這是進入高三復習讀書時的基本要求。如中國近現代史上冊第一章鴉片戰爭。首先弄清此章三節、六個子目,實際講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鴉片戰爭的背景(原因)、經過(過程)、結果、影響。其次,構建本章的知識結構,用自己的話或書上的關鍵詞語進行歸納,概括各個問題的知識點。請同學門看表1。
知識結構表只是對鴉片戰爭的背景作了較詳的概括,其他部分從簡,請同學們自己補充完善。鴉片戰爭的背景講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戰前形勢,包括國內、國際(主要是英國);(2)中國的禁煙運動。此部分內容教材講得較多,又未明確指出要點,我們可以據教材從英中兩國政治、社會制度、經濟、軍事、外交、思想5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國內形勢可概括為:①政治:獨立自主國家、封建社會晚期、政治腐敗、財政困難、階級矛盾尖銳;②經濟: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科技落后;③軍事:裝備陳舊、軍紀敗壞、軍隊戰斗力弱;④對外:閉關政策;⑤思想意識:閉目塞聽、虛驕自大??偟氖菄鴦菟ヂ洹⒕C合國力——弱。
國際形勢:①歐美資本主義國家崛起,加緊侵略擴張開拓殖民地;②英國。政治:資本主義制度早已確立;經濟:完成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科技領先;軍事:船堅炮利、軍隊戰斗力強;對外:侵略擴張、矛頭指向中國,迫切要打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其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偟?,英國是當時世界上的頭號強國,綜合國力——強。
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與中英之間強弱對比說明,①戰爭的必然性,②戰爭的原因,③中國戰敗并不是偶然的。這就為后面分析中國失敗的原因埋下了伏筆。
這樣讀書既分清了綱目層次、知識點,使知識系統化、條理化、要點化、網絡化,綱舉目張,有利于牢固掌握知識,又提高了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同時從知識結構表上可以看出,表述綱目知識要點、內容的話、詞句基本上都是書上的關鍵詞、核心語。記住了這些詞語,有關問題的基礎知識就基本掌握了。
如果同學們進入高三學習一開始就用一定的時間學會讀書,后面學習起來就省勁多了,效率也高了。高考試卷上那些考查基礎知識主要是記憶性的題目。如2001年的“明清之際思想家的思想主張”題,2002年“對外交往”的選擇題,“絲綢之路”的主觀性題。這類題目只要會讀書,認真讀書,拿到高分應是不成問題的。而且這幾年文綜試題中,歷史學科這類題目的分數往往都占有很大比例。同時會讀書對回答材料題、問答題大有幫助。
第六,在基本把握了以上幾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搞清每個知識點的內涵和外延,知識的前后聯系,學習如何遷移知識,靈活應用知識。
歷史的學習方法建議
首先對史實的掌握,一個事情是什么就是什么,說到這個你就得馬上想到這個事件的相關知識。事件的背景起因過程結果影響作用評價等等的,如果有要求,都應該掌握。然后就是時間,這個東西,是很重要很關鍵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時空上的東西。一定要對時間敏感。
然后,閱讀文言文材料的能力。這個東西,如果學不好,去找語文老師吧…
然后,表述的能力。這個問題其實跟你的語文還是有區別的,怎么能用最少的字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而且怎么能切題能踩在點子上,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東西。
然后,總結反思的能力。真的很討厭有人跟我問問題,我歷史只有多少分,老錯多少題,從來沒把自己的情況分析清楚。每題為什么錯,到底是什么知識點還是其他的地方出問題了,沒有分析總結清楚,你又拿什么去面對接下來的考試呢- -
然后,做題的能力。就是選擇題,排除法都不想再說了,這是必需的。在不能排的情況下就要用自己的知識來解決了。或者在題目中還有些詞你沒注意到,導致你判斷失誤了。這些情況都可能發生。
背書,不要在說什么背不下來了……我就不相信有記不下來的,關鍵就是,你到底有沒有費心思去背。
歷史我沒有死記硬背過。真的就是多翻看老師的講義和課本。老師劃過的知識多看看,自己多體會一下那個語句之間的邏輯關系。
比如評價辛亥革命。我至今都記得這幾條。并沒有死記過,就是掌握了這個方法,做個例子。
好的方面:首先,由這個事件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注意此處用詞,想想都能知道只是推翻了君主專制而不是封建,之后統治階級還是很封建的)
然后,在政治制度上的影響: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制訂《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這是一連串下來的,三個事件互有聯系)
然后,在經濟上的影響: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句話在很多近代事件上都可以用,包括新文化運動,有點通吃的作用)
然后,文化上的影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這個也可多用)
最后,對國際上的影響:影響了亞洲其他民族解放運動
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革命成果被袁世凱篡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廣泛發動群眾(總之就是和后來成功的無產階級反著說)
說說選擇題的問題:
主要說說怎么去做吧。(此處參考《高中歷史選擇題解法新探》)自己做不出來的一定要搞清楚為什么,每個選項都要弄明白為什么對,為什么錯!
一、排除法,這是解題時最先用的方法,一般可以排除1-3個干擾選項。
首先是選項本身的表述與歷史史實不符或不完全相符的情況。
然后是選項本身表述正確,但與題干不符,可細分為時間不符、地點不符、性質不符。這類題本身不難,但稍一馬虎就會弄錯。
例如:列寧認為。既然俄國無法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那么就"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 新經濟政策 B.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C. 工業化政策 D. 農業集體化政策
A和B都是列寧時的政策。但是既然要利用資本主義,B明顯不符(性質不符)。而C和D是斯大林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重要政策,目的是建立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時間和性質都不符)。所以只有A是正確答案。
最后在組合式選擇題中,排除法很有用!有一個表述錯誤的,包含這個的選項就都可以排除
二、乍一看與所學知識關聯太少甚至毫無關聯的題目。首先抓住關鍵字詞,認真分析題目所給的的信息,了解它所要表達的大概意思。然后在自己的知識儲存里迅速搜索與之相關的信息,化未知為已知。最后鎖定相關知識點再經綜合判斷得出正確答案。考察的就是知識的遷移。
例 下列4本書中記載"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一語的,只能是
A、《史記.食貨志》 B、《夢溪筆談》
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
分析可知,甘薯是明朝中期從外國引進的農作物,那么只有明朝及以后的相關著作中才能有記載。則題干相當于"下列4本書哪本是明朝或以后的著作",從而答案(D)。
三、所有待選項都符合題干之意,但是之間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則那個包含其它的選項是最佳答案。也就是說要找那個說的最全面的,這個也適用于做其他科目的選擇題。
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
A. 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 擴大對外貿易,吸引外資
C. 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
D. 盡快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分析可知,四個選項所述均是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目的,但"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明顯包含了其它三個目的,由此確定C是正確答案。
四、在正面思考無法取得突破時,進行逆向思惟,"反其道而行之"。此法尤其適合否定式選擇題。
例、鴉片戰爭前夕,英國對外貿易(含鴉片走私)所產生的影響不包括
A. 扭轉了英國的貿易逆差
B. 為英國工業品打開了市場
C. 加劇了中國社會的矛盾
D. 危及清政府的財政
從正面來考慮,即使《南京條約》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簽訂后,英國工業品也不能打開中國市場,由此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所以選擇B。
五、在做評價型、因果關系型、史論結合型和程度型選擇題時,需要用點哲學的東西了。常用的理論有:原因和結果,本質與現象,必然性與偶然性,重點論,兩點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其實說白了,就是拔高到經濟政治文化的角度~找最本質的原因。
這種題其實很常見,比如說評價一個人,前三個選項都是說他做過什么事情,最后一個正確選項說的是這個人他對那個時代對以后時代的長遠影響。一般都會選最后一個。再比如說評價一個事情的原因,幾個選項可能是背景或者導火索,有一個一定是從經濟層面來說,無論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或者是生產力的發展。
六、抓那個時代的特征。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抓住時代特征或階段特征,然后在這個大背景下去判定正確答案。
例、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A、反對君主專制 B、要求革新圖強
C、主張抵抗秦軍 D、《離騷》觸怒權貴
屈原所處的時代是社會大變革的戰國時期,奴隸社會正向封建社會過渡。A項明顯超越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它只能產生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如黃宗羲等。B項則明顯符合當時的時代特征。屈原作為一個愛國的進步人物,正是由于其主張變革,觸動了舊權貴的利益而遭不幸。聯系到戰國時代其他的變革者,如商鞅、吳起等人的悲慘結局,更能確定B項為正確選項。
大題:三科的共同點是;基礎知識+審題能力+答題模板
基礎知識見我前面所說的如何去好好背下來。然后就是審題。參見底下的。關于答題模板。我也找了資料。在文綜資料這個打包文件中,可以要去看看。
至于訓練方法,如何表述,如何能踩到點上。把每年的高考真題或者模擬題拿出來,只寫下要點,然后與參考答案對照,看看自己遺漏的知識點和自己與標答表述之間的不同,吸取答案中好的部分。這個過程一定注意,一定要自己先思考過了之后再去對照答案,否則就是浪費題了,自欺欺人的表現了。然后將自己沒做好的大題都記錄一下,旁邊寫下審題和踩點的要點,以及對自己以后審題分析的一些提示和思路。總結答不同類型題的方法。
不要寫太多廢話,當然這個是自己在做題里不斷去體會的。不做題不思考,想要答好大題,我覺得不太可能。
我個人一直覺得,背書是不夠的,要用到實際中,還是要多和真正的考題相結合。
下面是我做的一個大題的答題示范,希望對各位有點幫助。
材料一
歷代盛行的官營作坊,在明清時期受到沖擊。江南附近農戶不事農耕,"盡逐綾綢之利",漸成風尚,城鎮中"羅威機杼之聲通宵徹夜"的情形亦載于史冊。明萬歷年間,僅蘇州絲織業中受雇傭于私營機房的職工就有數千人,是官局的兩三倍。清初,在蘇州復制官局,設機8000張,織工230名。至康熙年間,(1667年)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機民不少于3400張。"家杼軸而戶纂組,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相依為命久已。"
--摘編自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
(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明清之際江南手工業發展的特點。(8分)
首先我們應該把題目中的關鍵詞畫出來。如上。知道答案應該來自課本知識和材料,不能忽視任何一點。另外注意時間和對象,在歷史題中,時間是至關重要的,不可忽視。還有,題目要去是概括,意思就是不需要大段的解釋,只需用簡練的語言寫出特點即可。
再看材料一,畫出關鍵的可以看出信息的句子。如上
所以答案就是:
答:官營手工業衰落;家庭手工業開始面向市場;民營手工業發展迅速;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業作坊產生(出現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
大家所答一定會比這個多,影響不大。但是這些意思必須要,一些關鍵詞語要出現。否則是在做無用功。
看了怎樣學好歷史還看:
1.學習歷史的好方法
2.學習歷史的學習方法
3.高中生如何學習歷史
4.大學歷史學習方法
5.歷史學習有什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