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初二上歷史第16課知識點總結
20、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
(1)時間:1937年7月7日。
(2)意義:揭開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序幕,是中國全面抗戰的開始,也是日本全面進攻中國的開始。
21、南京大屠殺 (時間:1937年12月)
(1)概念:日軍攻進南京城后進行的屠殺;屠殺的是無辜的平民和已放下武器的士兵。
(2)啟示:①日本法西斯是殘酷和野蠻的,勿忘國恥; ②爭取和平,反對戰爭;③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努力發展本國經濟,增強中國的綜合國力。
初二上歷史第17課知識點總結
22、重要戰役
(1)正面戰場:①平型關大捷:山西八路軍115師 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②臺兒莊戰役:山東國民黨第五戰區(李宗仁)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2)敵后戰場:①戰略總后方: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 ②百團大戰:目的:粉碎敵人的“囚籠”,克服投降的危險。地點:華北。指揮員:彭德懷。主要目標: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偽軍的據點。地位: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
23、抗日戰爭的勝利
(1)加速日本投降的條件:①中國進入全面反攻;②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下了兩顆原子彈;③蘇聯對日本宣戰,出兵進攻駐守在中國東北的日軍。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臺灣回歸祖國。
(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國共兩黨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主要原因);②中國軍民英勇作戰; ③國際社會的援
初二上歷史第18課知識點總結
24、重慶談判
(1)背景: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蔣介石陰謀發動內戰。
(2)蔣介石目的:贏得準備內戰時間,欺騙人民。共產黨目的: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揭穿蔣介石假和平陰謀。
(3)經過: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的陪同下,赴重慶談判。
(4)結果:國共簽訂“雙十協定”,蔣介石被迫承認和平團結的方針,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占主動地位。第18課
25、解放戰爭的三個階段
(1)戰略防御階段:蔣介石進攻中原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備注:蔣介石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爆發。)
(2)戰略反攻階段:劉鄧大軍挺軍大別山。(備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的開始。戰場由解放區轉向國民黨統治地區,由內線作戰變為外線作戰。)
(3)戰略決戰階段:三大戰役(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戰役之后,解放軍在數量上超過國民黨軍隊; 淮海戰役:殲敵55萬,是三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陳毅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退出來的。 平津戰役: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投誠地區是北平,投誠將領是傅作義。意義: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備注:三大戰役中,一定要記住戰役名稱、時間、解放軍主力、指揮者、結果、意義、投誠區,并在地圖上識別關鍵地點)。
初二上歷史第19課知識點總結
26、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1)代表人物:張謇
①背景:《馬關條約》簽訂后,外國在中國開礦設廠,剝削中國人民。
②目的:挽回中國利益,救國。
③口號:“實業救國”。
(2)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三階段①從洋務運動到清朝末年,民族資本主義的萌芽。(備注:原因是洋務運動的促進作用。)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備注:原因是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主要原因;辛亥革命掃除了一些障礙;國內提倡國貨,抵制洋貨。)
③一戰后到新中國建立前,民族工業的凋謝、萎縮。(備注:原因是一戰后,帝國主義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的入侵;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3)特征: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①短暫且曲折 ②發展不平衡,集中于輕工業和沿海地區 ③整體水平落后。
初二上歷史第20課知識點總結
27、社會生活的變化
(1)中國第一條正式投入運營的鐵路:淞滬鐵路。
(2)中國建造的第一艘輪船:黃鵠號。
(3)中國第一部無聲電影:1905年《定軍山》。
(4)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1931年《歌女紅牡丹》。
(5)近代最著名的中文報紙: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
(6)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
(7)辛亥革命后,社會習俗發生變化:剪辮、易服、廢止纏足、禮節、稱謂等。
初二上歷史第21—22課知識點總結
28、科技與思想文化
(1)京張鐵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2)侯德榜:撰寫《制堿》一書,后來探索出“侯氏制堿法”。
(3)魏源:生活在鴉片戰爭時期,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目的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4)嚴復: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翻譯著作《天演論》,書中主張“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
(5)京師大學堂: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辛亥革命后改名為北京大學。
(6)《奏定學堂章程》:設立初等、中等、高等三個學程。
(7)1905年廢除科舉。
(8)魯迅代表作:《狂人日記》、《孔乙己》。
(9)徐悲鴻代表作:《愚公移山》。
(10)聶耳代表作:《義勇軍進行曲》。
(11)冼星海代表作:《黃河大合唱》。
(12)郭沫若代表作:《屈原》。
(13)趙樹理代表作:《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14)丁玲代表作:《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15)茅以昇:設計建造錢塘江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