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有效學習方法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經常會有這樣一個困惑,那就是明明自己備課已經很充分,課堂教學中講課也很充分,可是學生的歷史基礎卻依然很薄弱,成績也提不上去。教師出現這種疑惑的根源在于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發展特點制定合適和教學方法,才能在歷史課堂中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 針對這個問題,今天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初中歷史的有效學習方法,僅供參考學習!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一、縱觀全局,把握知識線索
學習每一單元、每一課時,首先找出知識脈絡,一般情況下,除了課前導言外老師都會把這一單元、這一課內容做一概況、介紹、分析,一定要聽好。這樣在學習具體知識時,時刻沒有忘記大環境、大前提,把人物、事件等置身于其中。這樣對知識才能理解記憶,才能記得牢不混淆。如:為什么同樣是保家衛國的鄧世昌是民族英雄,而岳飛只能說是抗金名將。因為鄧世昌是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是反對外國侵略,而岳飛是生活在宋代,抗金體現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并立時的民族矛盾。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二、以時間為線索,梳理知識
歷史是過去的事情,有時間順序性,也有聯系性。如:記住朝代建立的時間,可知道朝代順序,就會知道秦瓊為什么不能戰關公。同一朝代事件的聯系也可從時間推斷,如: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后又設西域都護的時間為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前后有順序有聯系,也有因果關系,不要孤立的去記憶。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三、歸納法
對繁雜的知識點,可以列提綱,簡明扼要又醒目。如清朝前期采取哪些維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措施時可按鞏固邊疆的的方位及恩、威兩方面歸納總結。這樣做既簡化知識又不遺漏知識點。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四、圖表法
根據一些歷史知識特點采用畫簡圖、列表格的方法效果也很好。如三國鼎立可畫簡圖表示其地理方位,并標出時間、建立者、都城。中國近代列強入侵可列表填出四次侵華戰爭及條約名稱、時間、影響等。講唐朝全盛時期可用曲線變化表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時經濟發展情況及它們之間的聯系。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五、類比法
可把同一時期中國史和世界史內容對比,如明朝戲劇家湯顯祖與生活的同一時期的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進行比較。中俄《尼步楚條約》的簽定的時間可同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的時間相比較。再如完成中國封建大統一的隋朝和元朝,其建立和統一的時間分別為581年、589年和1271年、1279年,尾數都是1和9,建立和統一的時間相差都是8年。相當于八年抗日戰爭。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六、趣味記憶法
把一些難記的知識點編成順口溜,效果也不錯。如后金建立的時間為1616年,改國號為清是1636年,諧音為一綹一綹、一綹三綹。八國聯軍諧音為“因禍得福,美日依靠”等。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七、找準方向,明確目標
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運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應先根據課標的要求找準方向,明確“三維目標”,即明確每節課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目標要求。這樣在學習中才能有針對性、有方向性,而不是漫無目的亂學,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八、歸納知識結構、基本線索
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線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有一個整體的宏觀的認識。在學習秦朝時,可簡單設計為──建立(包括時間、人物、都城)、鞏固(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榮(指具體表現)、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掌握了這一簡單的方法后,在今后學習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時,就可以自己來歸納學習,對每一朝代的特點可以自己補充。當然,這也不是唯一的方法,針對不同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歸納,哪一種效率高,適合自己就可以選用哪種。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九、掌握基本史實和觀點
基本史實的識記、理解和掌握是學好歷史的基礎。根據每節教學內容的要求,明確每個歷史史實的諸多因素:事件起因(包括背景、條件、原因、目的等)、事件過程(包括時間、地點、人物、口號等)、事件影響(包括性質、作用、意義、經驗教訓等)。這些要素作為學習的基本知識點,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另外,對一些基本史實可以使用關鍵詞記憶,如,記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時,可以概括為“一轉折、三撥亂反正、一新時期”。這樣既可以簡化內容,優化知識結構,又可以提高效率,學的輕松自如。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十、加強運用能力訓練
運用能力訓練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只學不練達不到鞏固知識的目的。運用能力主要體現在對各種歷史問題的分析解答上。典型而精確的練習題,既能從多角度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又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做到前后知識的融會貫通。如在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這一改革政策出現在什么時期?(2)它的實施有什么影響?(3)中國在什么時期還有哪些類似的政策?各產生了怎樣的影響?(4)這幾次政策的共同點是什么?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既學習了新知識又鞏固了舊知識,對我國在不同時期的農業政策有了一個整體認識。
歷史有效學習方法十一、學會探究新知識
在學習歷史知識時,要改變被動地接受,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學會質疑,不能只局限在教科書中的知識,要多讀書、多實踐,培養自己的探索欲望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