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詩兩首教學反思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一
當然也存在著一些不足。詩歌的創作背景與學生所處的時代有較大的差異,使得真正能領悟詩歌內涵并和作者有相同感受的學生為數不多。學生的積累不多,知識面不廣,在課堂知識的遷移和能力訓練中,學生的表現仍顯膚淺,以后應多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拓寬視野。
詩歌教學重在意境的把握。《郭沫若詩兩首》重在聯想和想象的獨特與合理。在教學時,如果能夠指導一首自學另一首,我們的教學或許會更輕松一些。教學前對聯想和想象的介紹必不可少,是學習的先導。用聯想和想象的知識指導對《天上的街市》的整體把握,學生領會快捷。在創造新形象中,注意聯想到想象的過渡,重在為什么創造出牛郎織女的新形象。再結合第一節迷人的夜景和寫作背景把握詩歌的主題也就不難了。《靜夜》的學習放手讓學生自學,特別是鮫人泣珠更應是探究的高潮。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二
《郭沫若詩兩首》原想輕輕帶過,不過在備課過程中,發現要將這兩首詩真正講明白,還是要花一些功夫的。首先導入,請同學講下自己所知的“牛郎織女”的故事,本不想用這個導入,可其他還真找不到一個對胃口的導入,所以暫且只能將就一下。本意想通過古時牛郎織女與郭沫若詩中的牛郎織女的生活的對比,從而引出寫作背景,最后再來點明詩歌的中心思想。不過有些環節的設置稍有紊亂,導致整個課堂思路不清。這是我一個一直在犯的毛病,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對于教材的認識不清。想改,卻總是力不從心,得在某個時段好好的把握一下。這節課,第一首詩歌花費時間太長,導致第二首詩歌因為時間原因而沒有深入探討。在第一首詩中,首先解決了“聯想”和“想象”的學習與區分,而后再對詩中牛郎織女的生活進行了簡單的描繪,最后加入了背景,從而導出中心思想。設想沒錯,過程做的很不好,課堂節奏的把握欠缺火候,缺少時間概念,這些在備課之時就應認真設計。第二首詩,因有了第一首詩歌寫作背景的鋪墊,所以理解起來比較輕松。不過也有一個很大的失敗之處,就是在討論詩人那濃濃的鄉愁還是淡淡的鄉愁時延伸的太開,沒有顧好整個課堂的節奏。這是一個不必要花大精力解決的問題,最后由于整個課堂的導向,導致一部分的同學逐步走向彎路,死頂牛角尖,這確實是這首詩中我的失敗之處,沒有將其進行有效調控。
總的來說,這節課我想訓練我自己對于文章的剖析能力,所以一板一眼的對于許多賞析性的語句都進行涉及。在思維鍛煉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方面都做的非常不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將詩歌尤其是牛郎織女與鮫人對月流珠一段進行散文式的描繪,這該是一個對于學生聯想與想象能力,寫作能力提高的多么好的機會。不過自己沒有好好的抓住,確實,現在終于體會到一線教師在考試的壓力之下對于課文處理的一些矛盾了。
在教學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自知不足很多,看看自己有沒有這個心,有沒有這個實力去解決了。
郭沫若詩兩首教學反思篇三
我在這一節課教學設計上,能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這節課重視學生誦讀,讓學生在誦讀實踐中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語感,通過朗讀加深體驗與領悟,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通過聯想、想象的訓練,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激發想象力。我注意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教學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但對話并不是讓學生自發的討論,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情感去鉆研詩歌,進而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李鎮西老師所說的“把自己的心擺進去”,或者說“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教師應該參與其中,營造一種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讓每位學生都能做到感情融匯感情,思想碰撞思想,同時,教師的感情和思想也應該參與到學生的感情和思想之中,分享學生的收獲。為此,我設計了五個環節來體現我的教學思想:
一是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是重視讓學生聯系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通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
三是通過誦讀、品味、感悟三環節,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詩歌,獨立閱讀詩歌。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是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復、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五是設計聯想、想象訓練。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 、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這篇文章的教學讓我懂得了:在學生的情況和自己預想的不一樣時,要隨機應變,靈活地改變教學方法,這樣才能保證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
看了“郭沫若詩兩首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