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教案精選茨威格散文范文3篇
散文是一種與生命最為接近的文體,它題材廣闊,包容萬物,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想象豐富如天馬行空,情感真摯自然毫不矯揉造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要與大家分享的:羅丹教案精選茨威格散文范文,供大家參考!
羅丹教案精選茨威格散文范文一
教學目標:
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識本文的 9 個生字,學寫 8 個生字;參照“我的詞語庫”和課后習題自主積累好詞好句。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通過學習課文,明白不管做什么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都必須不自滿,不氣餒,一心一意,專心致志。
教學重難點:
用喜歡的方式識字寫字,并自主積累好詞好句。
感悟課文內容,明白課文給自己的啟示。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課前談話
2、以動畫片《小鯉魚歷險記》的故事引出:奧地利有一位作家茨威格在他25 歲的時候,總想把文章寫得更好一些,可又不知如何去做的時候,有為高人給了他啟示, 使得他后來成為一位著名作家羅丹。你們想知道這位高人是誰嗎?又給茨威格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羅丹的啟示》一文。
板書課題,學生讀題。
3、現在你們知道這位高人是誰了嗎?(生答)
課件出示:簡介羅丹。
羅丹是法國有名雕塑家。他的有名雕塑作品有《思想者》《吻》《錦繡的歐米哀爾》等,他的雕塑作品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名譽。大家仔細觀察羅丹的照片,再結合課本,找出對他的外貌描寫,看看誰的動作最快。
二、自由讀文。
師:這樣一位身材魁梧、肩膀寬闊、一臉胡子的老人,你們如果想知道他怎么工作的嗎?那么請大家自由讀課文26課。
三、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詞,生讀(指名讀、齊讀)
四、講讀課文,感受羅丹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精神。
1、賞讀文段。
①“這個身材魁梧……仔細端詳著塑像”
師:這句話描寫羅丹的外貌,神情 “端詳”是什么意思?表示看的詞語還有哪些?這句話說明羅丹工作怎樣?(認真負責,連一個細小的地方也不放過)請帶著對羅丹的崇拜之情去齊讀這段話。
②“但審視了一會兒……對不起……”
師:“審視”是什么意思,“喃喃自語”呢?他喃喃自語地說什么? (學生齊讀)
師:從這句話中我們看出羅丹是(精益求精的人)。
③“他拿起一柄……光澤” “他每修改一處……時而加點兒泥?”
師:這段話是對羅丹的動作,神情描寫,你找到了哪幾個動詞?
“時而……”表明他在反反復復地修改。(練習說話)
這一段話又是說明羅丹是怎樣的工作(專心致至,要求做到更完美)。
(過渡)羅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半小時過去了,一小時過去了……他沒對我說一句話。
師:這個省略號又省略了什么?(時間)
(說明他修改的時間長)
“他什么都忘記了”說明(羅丹已經忘了自我,在一心一意地修改作品)
師:多么用心的羅丹呀終于,他大功告成似的松了一口氣,……
女兒披著披肩 “小心翼翼”是什么意思呢?作品完成了為什么要小心翼翼地蓋上披肩呢?
問:(請你們也小心翼翼地來讀讀這段話吧。)
過渡:忘我工作的羅丹有沒有注意到茨威格(沒有)直到最后蓋上了作品。轉過身來,才看到了我,吃了一驚。
“吃了一驚”是什么樣子?
做做看問:羅丹為什么吃了一驚?他吃了一驚地說了什么? 生反饋。
小結:羅丹專心致志、忘我的工作精神才導致他忘記了作者的存在。
五、對比讀開頭與最后一段,體會聯系,認識啟示。
1、過渡:
問:羅丹因為工作,忘記了作者茨威格的存在,作者很生氣嗎?那么作者是怎樣做的呢?作者這一天站在一旁有什么感受?
(我覺得這一次學到的,比我在學校里幾年學到的還要多。)這一天站在一旁又學到了什么呢?
齊讀: ” “從此以后……像羅丹那樣去做。
指多名說(學到了雕塑像的技術,羅丹工作的態度)
問:那樣去做?究竟是怎樣去做?(指名說)
師小結:這些學到的,也就是羅丹給我的啟示。什么啟示呢?
(生答:不管……如果……就……)
2、師:請同學們讀一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看看在這兩段之間,你發現了什么?
生:"然而,和一位藝術大師的普通會面,給了我極大的啟示,成為我寫作生涯的一個轉折點。”和“我覺得這一天學到的,比我在學校里幾年學到的還要多” 這兩句話的意思差不多,都在寫對他的影響很大。
生:前面寫“不知如何去做”,后面寫“我知道了”,后面是對前面的回答。
生:前面寫“給了我一個極大的啟示”,我不知道是什么啟示,而讀了最后一段,我就知道了這個啟示是“不管做什么工作,如果想要做的得更完善更有價值的話,就應該向羅丹那樣去做……”。
生:前面寫“和一位藝術大師的普通會面”,我不知道是和誰會面,讀了最后一自然段,我就知道了這個人是羅丹。
師: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發現開頭和結尾有很大的關系,有的是說的意思一樣,有的是前面問后面再回答,這就是我們所說的----
生:前后呼應。
師:你懂得真多,這樣寫文章啊,就會很完整。
下面我們再體會一下,女生讀第一自然段,男生讀最后一自然段。
六、總結回顧。
回顧一下自己平時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對比羅丹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1、學生自由說
2、填空小結 :
我覺得在我們的學習與工作中就要具有像羅丹那樣不管做什么工作,如果想取得成功就必須有專心致志、忘我的精神 。
七、布置作業
1、 閱讀《名人故事》
2、積累課本上的詞語
羅丹教案精選茨威格散文范文二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羅丹及部分雕刻作品,積累一些雕刻藝術方面的知識。
2.自主探究本文抓住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細致刻畫、描寫的方法。
3.學習雕塑大師全神貫注于藝術創作的精神。
二. 教學設想
1. 重、難點分析:
(1) 重點:羅丹進入創作狀態時的外貌、神態、動作、語言,分析他們的藝術表現力。
(2) 難點:首尾呼應、表現文章主旨的句子。
2. 學生分析:
進入九年級,壓力大,對于學習既有挑戰的勇氣又非常迷茫。
3. 課時數:擬安排一課時
4. 教學方法:研讀法
三.教學內容與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兩個月的暑假生活很快過去,大家似乎經歷了一場煉獄生活。走進九年級,迎接我們的是更為巨大的挑戰。人生是一場跋涉,得意時,感覺如旭日東升,身邊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失意時,感覺如烏云密布,身邊的一切都變得暗淡。在人生的低潮,如果能夠邂逅一位大師,就可能有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醍醐灌頂,烏云見日之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茨威格的《從羅丹得到的啟示》
(二)呈現新內容:
1.閱讀文章,我們首先可以從文章標題入手,對于標題,你有什么疑問?
設想:誰從羅丹身上得到啟示?從羅丹身上得到了什么啟示?從哪件事里得到的啟示?
2.明確:(1)作者(我)從羅丹身上得到啟示
(2)專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業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貫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領。
察覺我至今在我自己的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熱忱,一個人一定要能夠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沒有——我現在才知道——別的秘訣。(倒數二節)
(齊讀文章最后兩節)
3.文章最后兩節的作用是什么?(點睛式議論)
明確:畫龍點睛,照應題目,點明主旨,照應開頭(齊讀開頭)
4.偉大的啟示從一個偉大的人的一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上得到,那么這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請用“誰+干什么”的句式概括
明確:羅丹精心、專注地修改女正身像
5.從哪里可以看出羅丹對藝術的熱情?
圈劃7-16小節對于人物描寫的句子,用“文章通過_____(手法)寫了_______,體現了________”的句式賞析。
明確:
(11)他退后一步,仔細看著,這身材魁梧、闊肩、白髯的老人。——對于藝術的專注
(12)但是在審視片刻之后,他低語了一句:“就在這肩上線條還是太粗。對不起……”他拿起刮刀、木刀片輕輕滑過軟和的粘土,給肌肉一種更柔美的光澤。他健壯的手動起來了;他的眼睛閃耀著。“還有那里……還有那里……”他又修改了一下,他走回去。
羅丹教案精選茨威格散文范文三
一、分析教材
《從羅丹得到的啟示》,是北京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材第四冊第八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是散文單元,旨在使學生加深對散文的了解,培養初步鑒賞散文的能力。
這篇課文記述了法國雕塑家羅丹專注工作的情形和對作者茨威格的啟示。在一位大師對另一位大師的記敘中,讓我們看到他們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才華。
本篇課文準備用一課時完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目標:
1、對茨威格和羅丹兩位文學藝術家有初步的了解。
2、理解細節描寫、首尾呼應的用法。
3、鍛煉初步鑒賞用形象來論理的散文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培養審美情趣,感受大師的藝術光輝。
2、體會“專心”做事的態度對于人生的意義。
三、重點難點
本文在詞句方面不是很難,學生通過預習和自讀,可以基本理解文意;所以我在知識方面只著重抓住首尾呼應這一點,強化閱讀的基礎知識。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對藝術形式的認識和興趣,及對于“專心”的個人領悟。而難點在于教師用什么樣的方式引領學生進入藝術的情境。
四、 學生情況和學法
我任教的班級是由19名肢體殘疾學生組成的班級。他們普遍敏感而自卑,對于學習語文缺乏興趣,有的甚至漠視生活中的美好。
因此他們需要通過文美質優的散文帶領他們看到不同于他們想象的人生價值和生活態度。在藝術的情境中,整體領會課文的含義。
學生需要在課前做好預習,包括閱讀課文,分組查找羅丹的生平資料、搜集羅丹的雕塑作品、對茨威格有所了解等。在上課的時候把他們獲取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五、設計理念和教法:
重在情景的創設和關鍵點的點撥,而不面面俱到的分析。
在教授本篇課文的時候,對于作家作品的介紹不求深入,而力求廣博和發散,由教師的引導,配合多媒體,用美好的雕塑作品、大師的人格魅力,激起學生的興趣,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希望雕塑大師全神貫注于藝術創作的精神能夠感染學生,對他們學習生活的習慣有些須影響。
在知識能力的培養上注重問題的設計,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尋找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書籍和問題,做好課后的知識、能力的拓展。
借鑒、吸收“感悟教學法”和“整合教學法”,作為理論指導。
六、教學程序:
(一)導入(5分鐘)
用羅丹的著名雕塑“思想者”導入新課。問學生看到這座雕塑想到了什么,請學生把自己想到的簡要記錄,為后面的比較做鋪墊。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這座雕塑作品的作者羅丹,進入新課的學習。與其說是教師在導入,不如說是學生在和大師的作品交流,創設藝術氛圍從這個環節開始。希望有震撼力的藝術作品,可以開啟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對新課的內容發生興趣。
(二)簡介羅丹和茨威格(8分鐘)
由學生展示自己搜集的羅丹的生平,教師使用多媒體展示有代表性的雕塑,由學生猜測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再由學生講解作者茨威格的介紹。在這里,教師除了強調兩位藝術家的國籍、代表作等重要常識之外,對于學生的見解不給以統一的定論,鼓勵學生發散地思考問題。
淺顯而留有余地的介紹和圖片展示,幫助學生擴展知識面,也激活了學生審美的情思。
(三)學生初讀課文,把握全文脈絡。(5分鐘)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個問題:作者如何見到羅丹的?作者見到羅丹幾次?由于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因此由最簡單的問題切入,可以使學生減少畏難情緒,并把握文章全局。第三個問題問學生對羅丹的印象是什么?從課文中暫時抽離,讓學生談出自己的感受。“閱讀需要一種精神高度”,這取決于學生各自的理解力和思維方式,也就不用去比較誰回答得好,更多的是感受的分享。這樣就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學生會樂于這樣的表達。
(四)課文重點部分研讀。(17分鐘)
學生齊讀第11——16段,一起來看羅丹如何修改女正身像。
出示如下問題,學生分組討論。
(1) 在“我”看來,羅丹大師已經完工的作品,他為什么還要修改呢?
(2)他是如何發現塑像的毛病的?
(3)在句子“還有哪里……還有哪里……”處中,你能根據上下文意思適當補充出來嗎?
(4)羅丹對于自己的作品有怎樣的感情?他對雕塑工作又有怎樣的感情?從何處能看出來?
通過討論,各組派出代表發言,其他同學進行補充。老師寫出相應的板書。
這幾個問題是鍛煉學生發掘文章細節的問題,學生自我閱讀,抓住文章的細節,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如果學生之間有不同的見解,鼓勵他們進行爭論。特別是最后一個問題,智力和思維程度的差異必定導致他們的理解和感受有很大不同,要給不同程度的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
(五)總括全文(5分鐘)
教師提問“這個偉大的啟示”是什么?作者找到了文章開頭提到的“癥結”了嗎?文章哪句話與之呼應?
逐一解開問題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己得出“專心”可以成就“一切藝術與偉業的奧妙”的主旨。使學生由“知情”、“知美”,進而“明理”。
(六)分享感受(5分鐘)
回看雕塑“思想者”,讓同學們重新談出感受,與剛上課時寫下的感受做對比。作者通過羅丹的作為感悟到了全神貫注對于生活和工作的意義,同學們感悟到了什么?
先是讓學生對比學習課文前后的感受,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成長和收獲。后者是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感悟,繼續聯想,就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同時發現自身的才能和創造性。
(七)拓展和作業(5分鐘)
1、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請學生再舉出幾個專心致志地工作或學習的例子。并選一個最讓自己感動的例子,作為本周的札記內容。希望學生把“專注”發展成自己的習慣。這對于肢體殘疾學生行為習慣的正確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2、列出一些與羅丹、與茨威格有關的書籍名稱。請學生分組搜集相關的資料,總結成書籍簡介,補充在課件的后面,存留本班電腦共享。對于名家名作,學生能夠有淺顯的了解已經很好了,如果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對某些書產生興趣,能夠自發閱讀,將是本課學習最好的延續。
在課程的結尾強調開放性。課堂教學從一個有意義的問題開始,經過整合與思辨,以更有價值、更有挑戰價值的問題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