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散文的形與神教案范文3篇
"形"與"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形"主要指散文的形體,包括選材、結構、表達、筆法、思路等;"神"則主要指散文的主題、內涵、精神、意蘊、發展線索等。今天學習啦小編就與大家分享:現代散文的形與神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學習有幫助!
現代散文的形與神教案范文
一現代散文的形與神
“形”與“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選材和行文的方式,就好比一個人的形體、相貌等外部特征,我們一目了然。對于散文來說,上下千年,縱橫萬里,大到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無一不是它的選材內容。這就是現代作家郁達夫所說的:“散記清談易為,并且包含很廣,人間天上,草木蟲魚,無可不談”。與這種廣博的選材內容相適應,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或以意念為核心展示一個個片段的畫面,或以情感為線索敘述一個事件的過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為中心反映社會生活的變遷……
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滲透到字里行間的情緒、主題、意蘊、發展線索等。好像一個人的精神、氣質等內在的東西,你只有經過細細的琢磨才能感受得到。可以說“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沒有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撐起來。所以古人常有“傳神”“神韻”等說法。
如同只有兼具形體和精神,才能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好的散文也應該是“形”“神”兼備的。古人說:“形具而神生”,“形謝而神滅”。這說明形與神是相互依存的統一體。不管寫作或閱讀散文,都應該留意形神是否兼備、和諧統一。要做到這一點,通常采取兩種手段:以形傳神和以神寫形。一種是通過對“形”的描繪來傳達一定的思想情感,這源于對生活現象的認真選擇、高度提煉,對字句的反復錘煉;另一種是借助“神”來照亮所描繪的形象,這是在把握事物的精神、氣質之后,對“形”作更準確、更精細的描繪。
人們常說,散文的最大特點是“形散神不散”。這只是就一般的情形而論。其實,散文也有“形”“神”皆散和“形”“神”皆不散的情形:前一類散文,多采用較隱晦的組接方法,脈絡不甚分明,意旨也比較朦朧,不易把握,這類散文的“形”與“神”,需要調動更多的經驗和想象力去揣摩;后一類散文,大多體現為人事單一、線索單一、主旨單一,這類散文的“形”與“神”都十分緊湊。當然,“形散神不散”在散文中還是比較普遍的,所以閱讀散文時應了解這一點。
所謂“形散”,就是前面說過的,指散文的選材和行文的方式十分靈活、多樣,且富于變化。從一篇散文中,往往可以看出作者的想象極為豐富,思維跨度很大,簡直是縱橫捭闔、任意馳騁;行文時的筆法也很隨意,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或描寫,或議論,或抒情,或敘事,可以交叉進行,因而顯得搖曳多姿。上世紀60年代有人提出“形散神不散”時,將“形散”概括為“運筆如風,不拘成法”,“在平素的見聞中有所觸動,于是隨手拈來,生發開去”,有其準確、恰當之處。
不過,“形散”是有一定限度的。一篇好的散文,應該處理好“用墨如潑”和“惜墨如金”的關系,做到既放得開,又收得攏。“神不散”的含義正是如此。也就是說,一篇散文要有貫穿全文的線索統攝“散漫”的段落,否則會漫無邊際而不知所終。“形散”只是表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腳點。這同時提醒我們,寫作時切不可只學著“形散”的天馬行空,而不懂得穩住馬首韁繩,控制行文的節奏、層次和主題等。那韁繩就是散文的“神”,只有把握了“神”,才能真正實現“形散”與“神不散”的辯證統一。
現代散文的形與神教案范文二
“形散神聚”是現代散文的基本特點。現代散文的材料和結構看似散亂,其實都有一個中心統帥著,就像一顆顆散亂的珍珠,用一根紅線貫穿起來,就會璀璨奪目,價值連城。
材料豐富多彩,疏密有致。從材料來看,無論景、事、物、人,無論整體與局部、大與小,都可以收入筆端。如林語堂《動人的北平》,作者寫北平好像是“一個魁梧的老人”,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樹”,是“一個珠玉之城”,像是“一個國王的夢境”,它“清靜”“有多樣性”,有“舊的與新的色彩”……作者像一位丹青妙手,運用多個喻體,具體描繪出北平豐富多彩的“形”。作者從全方位來寫北平,材料看似駁雜零散,為什么不顯得雜亂無章呢?原來作為一座古老的城市,北平是有其性格的,那就是“老成”“豪爽”“舒適”“平易寬大”“包容”。作者始終用“性格”這根紅線貫穿這些豐富而散亂的材料,使得全文渾然一體,天衣無縫。從全文來看,文章有一種自然流露的故都意識、平民意識,流露出作者對北平深沉的愛。這種情感始終貫穿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形”再散亂,只要有了“神”的串聯,就會成為一個藝術的整體,正如一個放飛風箏的高手一樣,只要將線緊緊地攥在手里,線愈長,風箏便愈高,獨步天空,閱盡人間春色。
手法多樣,結構靈活。現代散文往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以增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時,收放自如,注意照應,結構自由而嚴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細膩地描寫了荷塘上朦朧幽靜的月色和月色下優雅怡人的荷塘;同時它又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或即景生情,或寓情于景,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從表達方式來看,有夜出探幽的記敘,有荷塘月色的描寫,有關于“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精彩議論,有關于僻靜的煤屑路的平實說明,更有對自己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的抒發,各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不拘一格。文中還運用了比喻、通感等修辭手法和對比、烘托等表現手法,表達十分靈活自由。從結構上看,文章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文眼,是散文的“神”;后文夜出探幽,荷塘月色,荷塘周圍的景致,江南采蓮舊俗的追憶,《采蓮賦》《西洲曲》的引用,這些材料都與首句相關聯,是散文的“形”,形散而神聚,全文針線嚴密,結構嚴謹。
總之,在現代散文里,“神”是“形”的統帥,“形”是“神”的具體化。形神兼備,形散神聚,正是現代散文藝術魅力的體現。
現代散文的形與神教案范文三
文本閱讀教學如同觀景賞畫,皆在“形、神”二字。南京左言洪老師導學的《說園》,正可謂虛實相生,“形、神”兼備,讀來令人賞心悅目。
一、本體觀:文本對象的形與神
《說園》的寫作對象為中國的園林藝術。中國園林藝術講究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等,素善以小見大、曲徑通幽,處處顯示中國古典文化在意境上對精﹑氣﹑神的重視和運用,好似中國畫中的大小寫意,潑墨,山水畫之間透出“意在筆先,畫盡意在”的動態質感和韻律。
例如《說園》中漏窗的設計與運用,令空間流通、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互相滲透的作用。在漏窗內看,玲瓏剔透的花飾、豐富多彩的圖案,有濃厚的民族風味和美學價值;透過漏窗,竹樹迷離搖曳,亭臺樓閣時隱時現,遠空藍天白云飛游,造成幽深寬廣的空間境界和意趣,充分體現園林設計者的“形、神”意識。
因而,教讀《說園》一文,必然也就離不開中國園林自身蘊含的“形、神”二意,所謂“氣從意暢,神與境合”。左言洪老師的《說園》課堂,正體現了這一特點。
二、教材觀:文本自身的形與神
《說園》與《看蒙娜麗莎看》、《中國書法》等文章同列入“丹青難寫是精神”模塊,意在引導師生關注鑒賞各類文化藝術的形神意態,可見教材編者的用心良苦。《說園》作者陳從周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園林專家、散文作家和畫家,其《說園》五篇,揉中國文史哲藝與古建園林于一爐,論虛說實,文筆清麗,不僅是一部園林理論著作,更是一部文學作品,葉圣陶先生評價:“臻此高境,欽悅無量。”
《說園》就其筆法而言,堪稱一篇開合自如的優美散文,看似用筆隨意,但誠如清代李漁所說:“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全文通過山水、花木、假山、池塘、漏窗等狀寫佳園詩情畫意,有動靜、有虛實、有曲直、有境界,傳達園林布局風格含蓄意蘊之神,正體現了散文筆法的“形散而神聚”。
三、課程觀:文本教讀的形與神
左言洪老師教讀《說園》,整節課以生為本,以文為媒,以思維訓練為主線,很好的搭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舞臺,培養了學生學習、交流與合作的自主學習能力。從課堂結構看,左老師先引導學生走近園林,看景色之美;接著走進文本,明寫作對象;然后研討文本,探寫法之巧;進而深入剖析,悟文本之神;最后走出園林,寫眼前之景。正可謂環環相扣,深入淺出,線索明晰,形散神聚。
文本教讀“形散神聚”的關系就是“放”和“收”的關系。正是左老師課堂上對學生的“放”,學生學習熱情空前高漲,討論交流積極主動;也正是左老師智慧點撥的“收”,學生才水到渠成、漸入佳境地領悟到《說園》的“詩情畫意”。整節課所有學生活動的旨歸,都在教師的相機布道引領下,指向文本閱讀探究的核心——文本的“精氣神”。
四、學習觀:文本解讀的形與神
《說園》是學術性文藝說明文,因而兼具學術性、文藝性、說明性、文學性等特點,學生閱讀文本著眼點易于發散,而左老師教讀《說園》,亦與一般說明文教學不同,不僅明對象、探寫法、品語言,而且有爭鳴、有引寫、有生活,讓學生在思考與實踐中體驗說明文體的魅力,充分體現文本解讀的形與神。
比如《說園》文體識別,有的學生認為是說明文,有的學生認為是論述文,有的同學認為是散文,有的同學覺得像游記——其實,無論什么文體,都存在著“形”與“神”的問題,所有文章之“形”,都是為了表現“神”,文本教讀宜引導學生超越外在框架的“形”,深入文本意蘊的“神”。從這個意義上說,左老師教讀《說園》少用討論法,多用對話法,有如一場主題式聊天,亦是以師生課堂活動之“形”,領悟《說園》文本之“神”。
因而,左言洪老師教讀《說園》,從文本教材分析到課堂活動設計,從教讀方法選用到學生閱讀參與,都寓神于形,主旨凸顯,充分彰顯了文本閱讀教學“形散神聚”的內蘊特質。
當然,好的課堂總是少一些預設、多一些生成,少一些主導、多一些自主,少一些教法、多一些學法,少一些呈現、多一些思考。以此看來,本課也還有一些尚待完善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