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考試古詩典故歸納
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擾選項排除掉,再把剩余的相似選項代入句子,綜合運用各種技巧,最終選出答案。
代人排除法,是各類選擇題型考試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樣適用于選詞填空,特別是多空選擇
【例題】水資源_不是能夠無限供給的,可持續發展的_應當是建立污水回收系統,循環利用。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率還較低,污水處理費僅是自來水水費的一半左右,而僅憑_我們就能判斷,使污水重新進人城市水源循環的費用一定比采集清潔水的費用高得多。
依次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自然 目標 想象 B.既然 途徑 觀察
C.顯然 思路 直覺 D.當然 基礎 常識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近義詞辨析與詞語的習慣搭配,可以采用排除法。僅從第一個空格來看,四個 選項似乎都可以,本題的突破口在第二、三個空格:“建立污水回收系統,循環利用”屬于“思路”或“途 徑”,從而排除A、D兩項;“使污水重新進入城市水源循環的費用一定比采集清潔水的費用高得多”是一 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所以僅憑“直覺”或“常識”就可以判斷,這樣又排除了 A、B兩項。故選C。
二、語感法
語感是對語言現象的感知能力,語感法對考生文字功底要求比較高。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語感的最有效的方法。通過主觀的學習,加上生活中 的耳濡目染或潛移默化,就形成了我們的語言感知能力,即語感。形成語感后,考試就可以通過綜合考慮題干文字的語體色彩(書面/口語)、語言風格、習慣搭配等因素,將備選項帶入題干,選出最佳答案。
【例題】中華民族—直以其強烈世界,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歷史時期,尤其需要———人們的責任意識,這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也是時代的呼喚。
依次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增強 要求 B.提高 結果
C.加強 需要 D.提升 途徑
對于語感好的同學,僅憑語感就能夠判斷第二個空格應該填 “必然、要求”,從而選出正確答案。當然,如果應試者的閱讀量很大,曾經看過這篇文章,并在平時的閱 讀中注意詞語的使用與積累,則更容易直接選出答案。
三、望字生義
應試者在考試中遇到自己不能準確解釋,或確定選擇的時候,不妨用“望 字生義法”。顧名思義,望字生義就是看到詞語,根據自形確定漢字的意義和用法。
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通常表示 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特點。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以又叫方塊字。
【例題】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他身邊經常帶著一小本子,到技術部門細心———世界各國石油發展情況的資料,并作詳細摘錄。
(2)中國昆曲,正因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認。
(3)奧運會是國際普遍———的大比賽,對主辦城市來說也是一次技術上的考驗。
A.收集 內蘊 關心 B.搜集 內蘊 關注
C.搜集 品位 關注 D.收集 品位 關心
解析:從考查的詞語看,“搜集”和“收集”是一組。在這里我們只需要把“搜”和“收”區別出來就行 了。“搜”從提手旁,讀“叟”的音,應估計為:仔細尋找之類的意思。“收”要從部首的角度來的話,有點難度。但是,可以從組詞來入手,“豐收”“收獲”“收繳”,大概應理解為:把分散的東西,聚集起來。這樣一 對比,不難可以看出,“搜集”是很仔細尋找并集中。(1)“他身邊經常帶著一小本子,到技術部門細心_世界各國石油發展情況的資料,并作詳細摘錄。”顯然是比較仔細的查找并集中起來,這樣可以選擇“搜集”。
“內蘊”是兩個字的合成詞,“內”可以理解為:內在;“蘊”從草頭,讀“溫”的近似音,望字生義為:草下 面的涵養或蓄積。聯起來“內蘊”:內在的涵養。而“品位,,是有“品”和“位,,合成的。“品”是三個口,說明 和嘴或吃東西有關系,“位”是從人旁,人立的地方,聯起來“品位”想象為品嘗的位置,可以引申為人或事 物的品質、水平。主要和人有關系;而“內蘊”不一定是指人。(2)“中國昆曲,正因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認。”文化重要是一個長期積累、蘊藏的過程,因此要選擇“內蘊”。
“關心”和“關注”,區別在于“心”和“注”。“心”根據造字的構成可以望義為:傾注了自己的主觀情感;“注”是從水旁,讀“主”的音,可以望義為:主觀重視。(3)“奧運會是國際普遍_的大比賽,對主辦城市來說也是一次技術上的考驗。”這是大家比較關心和重視的一件大事,是主觀重視的,所以要用 “關注”。故選B。
公考行測考試古詩典故歸納(精選篇2)
一、系統梳理理論知識
常識判斷部分,涉及的知識點廣而雜,不知從何著手,所以有些考生就干脆放棄了復習。對于常識判斷的復習要注意以下幾:
首先,在之前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建議考生把常識部分所有科目的內容都翻閱一遍,看完一遍并做相應的專項練習題,不要求過多,在沖刺階段挑選一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題目來做,每個部分20-30道題即可,真正達到鞏固和復習內容的目的。
其次,真題及模擬訓練。之前考生應該做了不少模擬題,這時考生要掌握做題的時間和感覺,更重要的是通過做題掌握考查的重難點。這時反復做真題,在做真題的時候檢驗自己的復習效果。同時配套做模擬題進行鞏固提高。通過廣泛的做題,鍛煉自己的做題節奏及摸清真題的出題規律,將自己的知識薄弱點一一擊破。
最后,臨考試很近了的時候,再把資料重新翻閱一遍,溫故而知新。另外,再把之前做過的真題和模擬題拿出來看看,做對的繼續鞏固,做錯的總結經驗,考生切忌焦慮、浮躁,要沉得住氣,再次看書,可以參考相關輔導資料多重視一些重難點及預測點。總之,在此階段要調整好心態,不放棄看書,一直堅持到底。
二、巧取分數的備考方法
常識判斷知識龐雜,所以要掌握正確的備考復習方法,這樣在復習時就可事半功倍。
1.多關注國情社情。所謂國情社情除了指中國的地理、歷史、國家性質等內容外,還有國家的大政方針、主要政策,考生應將復習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比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央一號文件等。
2.掌握各學科整體脈絡。常識判斷考查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歷史等多個方面,知識點繁多,考生在復習這部分內容時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議考生整體把握學科內容,提綱挈領的復習可更好地抓住各學科的精髓,不至于因小失大。如經濟部分:宏觀經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等,如人文歷史:中國古代史、近現代史(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維新變法、太平天國、辛亥革命等)、世界史,人文文學: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世界文學。
3.有舍有得。行測題目相對較多,答題時間相對較短,而常識判斷部分考查內容涵蓋廣泛,考生在答題時千萬要掌握好答題速度,對于沒有復習到的地方,要有所舍棄,將答題的珍貴時間用在更有把握的題目上。
公考行測考試古詩典故歸納(精選篇3)
1.哀鴻
哀鴻比喻哀傷苦痛、流離失所的人。
《詩·小雅·鴻雁》:“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比哲人,謂我劬勞。”寫使臣行于四方,見流民如鴻雁飛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來,皆合詞傾訴,如鴻雁哀嗚之聲不絕。后來以鴻雁在野、哀鴻遍野喻指百姓流離失所。
龔自珍《己亥雜詩》:三更忽軫哀鴻思,九月無襦淮水湄。
2.秦晉
春秋時,秦晉兩國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倒賠家門,情愿與英雄結婚姻,成秦晉。
3.寒食
寒食,一個節日,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
傳說晉國介子推隱居山中,晉文公用燒山之法逼他出來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燒死。晉文公為紀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舉火,只吃冷食。
韓翃《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4.桑梓
代指家鄉。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躬敬止。”是說家鄉的桑樹和梓樹是父母種的,對它要表示敬意。后來人們用來喻指故鄉。
毛澤東《七絕》: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5.采薇
隱居避世。
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國國君的兒子伯夷、叔齊認為這是以臣弒君,就攔馬諫阻。殷之后,兩人不食周粟,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終餓死。后以此喻隱居避世。
王績《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6.三徑
指隱居生活。
西漢末,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子里竹下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三徑便成了隱士住處的代稱。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
7.雞黍
特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論語》中:子路隨孔子出游時與孔子走散了,遇見一位正在勞動的老人,就向他打聽。由于子路的態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還殺雞做黍米飯厚待他。后來就用“雞黍”專指招待客人的飯菜。
孟浩然《過故人莊》: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8.化碧
多用以稱頌忠臣志士。
《莊子·外物》:"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后來人們就常用“化碧”形容剛直中正的人為正義事業而蒙冤受屈。
鄭元佑《汝陽張御史死節歌》:孤忠既足明丹心,三年猶須化碧血。
9.樓蘭
指邊境敵人。
《漢書》載:樓蘭國王貪財,多次殺害前往西域的漢使。后來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計斬樓蘭王,為國立功。以后詩人就常用“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
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10.雙鯉
書信。
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童烹鯉魚,中有尺素書。”后來“雙鯉”就用作書信的代稱。
李商隱《寄令狐郎中》:蒿云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11.勞歌
送別歌的總稱。
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勞勞亭舊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別之地。“勞歌”后來成為送別歌的代稱。
李白《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12.紅豆
常用于象征愛情或相思。
傳說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邊疆,哭于樹下而死,化為紅豆,于是紅豆又稱“相思樹”。
王維《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13.獻芹
自謙說法。
《列子·楊朱》有一個故事說,從前有個人在鄉里的豪紳面前大肆吹噓芹菜如何好吃,豪紳嘗了之后,竟“蜇于口,慘于腹”。后用“獻芹”謙稱贈人的禮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議淺陋。也說“芹獻”。
高適《自淇涉黃河途中作》:尚有獻芹心,無因見明主。
14.抱柱
堅守信約。
相傳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他等了很久,不見女子到來,這時河水猛漲,淹沒橋梁,尾生為了堅守信約,不肯離去,抱住橋柱,淹死在水里。
李白《長干行》:常存抱住信,豈上望夫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