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農作物知識
考生在做片段閱讀題時,可以先觀察一下選項,記住選項中的主、客體即選項的主語和賓語。然后與給定材料中的相關描述進行比對,從而判斷選項是否正確。
二、關注設錯標志
考生在備考時可以背記一些細節題的常見設錯類型,在做題時一旦遇到就要重點關注。細節題中常見的設錯類型有:
(1)條件類(前提、基礎、決定因素,除非……否則,一旦……就,只有……才,只要……就)
(2)對比類(更,比……如何,高于,低于,落后于)
(3)判斷類(是,能夠,有,否,未必,不是,不能,沒有)
(4)時態類(目前,由來以久,已經,將,未來)
(5)情態類(可能,也許,預計,一定)
(6)因果類(使得,導致,因此,致使,之所以,是因為)
(7)程度類(最,很,非常,稍微,顯著,特別,居于首位)
(8)范圍類(大量,很多,全部,都,所有,個別,少數,部分)
(9)趨勢類(增強,減弱,升高,降低)
(10)傾向類(贊同,反對,不置可否,正確,錯誤,精辟的,雜亂無章的,模糊的,片面的,可惜,遺憾)。
公考行測農作物知識精選篇2
常識判斷
國考常識包羅萬象,如果題目讀完發現一點也不會,那恭喜你是個正常人。但這并不意味要放棄這個模塊。細細研究真題其實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常識前三題,一般都是最近的時政新聞,所以考前可以多留心一些國際,黨政,國家大政方針的新聞。其次,備考的范圍那么大,腦子的內存那么小。這就要求我們要多樣的運用排除法,逆推法等。
言語理解
其實輔導書上很多答題技巧是很難去學習的,畢竟文字類東西很多時候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很多時候除了你以前就積累過的、熟悉的一些詞,很大程度上要憑感覺,但是感覺并非無法訓練。對于這一部分,做題是最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練出較好的語感以及做題的速度。
就個人經歷而言,一共將近40題的言語理解,我一開始需要30-35分鐘,平均錯10-15題。但是刷題多了之后,到筆試前一個星期,我做完相同量的題大約只需要20-25分鐘,且錯題保持在5個左右。所以說語感真的是可以練出來的。
數量關系
數量關系是很多小伙伴自動放棄的一部分,其實大家自己算一筆賬,在行測如果想拿到80分以上的成績,數量是萬萬不可輕易放棄的(如果行測目標70左右,幾乎不用考慮數量,目標70-80需要適當做上幾道數量,目標80+,數量需要高準確率),而且我在這里想告訴大家,其實我覺得數量真的一點都不難(請不要打我,哎呦),我就是那種奇葩的做題先做數量的選手,因為我相信我心愛的數字是不會欺騙我的哈哈,建議大家不要學習。
數量的考點是十分十分固定的,套路也沒有那么多,而且公考里的數學題真的算是比較忠實的,對就是對不對就是不對,沒有那么多文字游戲,幾個數據就能揭示出答案。如果實在沒有太多時間去做數學的話我建議大家熟悉掌握幾個簡單的考點,不要太追求那些所謂的巧方法,因為很多巧方法都是就題而論的,當一道嶄新的題出現在你的面前時那些巧法子你真的一個也套不進去。
公考行測農作物知識精選篇3
一、糧食作物:
小麥:原產地在西亞的新月沃地。中國最早發現小麥遺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在四世紀初的東晉時期已經有一定面積的種植。
水稻:水稻的原產地就在中國,有近一萬年的種植歷史。
玉米:原產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區(墨西哥等地),于明朝中期傳入中國(與哥倫布航海時間較為接近)。
高粱:1、由非洲或印度傳入中國;2、中國原產。高粱的變種比較多,大部分品種在非洲出現,但中國也有近5000年的高粱種植歷史。
谷子(稷):原產地為中國。是最為古老的一種糧食作物。
二、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油菜:原產地為中國。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向日葵、芝麻:原產地為美國。16世紀元朝傳入中國。
三、糖料作物:
甜菜:原產于歐洲西部和南部沿海,大約在公元1500(元朝)左右傳入中國。
甘蔗:原產地在印度,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傳入中國。
四、蔬菜瓜果類:
番茄:原產地為南美洲安第斯山脈附近,于明代傳入中國。
黃瓜:原產地為印度,西漢時期傳入中國。
辣椒:原產地為中南美洲,于16世紀(明朝)時期傳入中國。
西瓜:原產地為非洲,于五代時期傳入中國。
柑橘、蘋果、李、杏、桃:原產地為中國。
菠蘿:原產地為南美洲,于1605年(明朝)時期傳入中國。
葡萄:原產地為中亞、西亞,公元二世紀(漢朝)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