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考試資料分析常用技巧
一、“二十四節氣”核心考點總結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以后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訂于歷法。
“二十四節氣”的完整提出,出自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集體編寫的一部哲學著作《淮南子》,這是第一次完整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并說明了確定方法。
古人根據天地運行規律來確定四季循環的起點與終點并劃分出二十四節氣。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它代表著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二十四個不同的位置。由于地球繞太陽一圈需要365天,所以每隔十五天,才有一個節氣,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二、經典考點再現
1.下列關于二十四節氣說法錯誤的是( )
A.雨水、谷雨反映降水現象
B.立春、春分反映季節變化
C.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
D.小滿、芒種與農作物成熟和收成相關
【解析】B。二十四節氣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反映季節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來表明季節,劃分一年為四季的。第二類是反映太陽高度變化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第三類是反映候特征的: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五個節氣反映氣溫變化和熱量狀況,用來表示一年中不同時期寒熱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反映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當溫度降至攝氏零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第四類是反映物候現象:小滿、芒種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現象。驚蟄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蘇,來預示春天的回歸。清明反映氣候溫暖,天氣清和明朗。故本題答案選B。
公考行測考試資料分析常用技巧精選篇2
一、語感法
這種方法對語言文字功底要求較高,主要適用于基礎比較好的應試者,當然應試者在實在選不出正確答案時也可考慮使用。
語感是對語言現象的感知能力。語言感覺從哪兒來,這必須要依賴在平時閱讀中的修養,在生活中 多關注和注意。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語感的最有效的方法。通過主觀的學習,加上生活中 的耳濡目染或潛移默化,就形成了我們的語言感知能力,即語感。形成語感后,考試就可以通過綜合考慮題干文字的語體色彩(書面/口語)、語言風格、習慣搭配等因素,將備選項帶入題干,選出最佳答案。
【例題】中華民族—直以其強烈世界,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的歷史時期,尤其需要———人們的責任意識,這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也是時代的呼喚。
依次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增強 要求 B.提高 結果
C.加強 需要 D.提升 途徑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近義詞辨析與詞語的習慣搭配。解決本題的重點在于語感,即語言習慣的問 題,同時,兩個詞的選擇題更適合用排除法來解決。“加強”一般暗含著“不是很強”的意思;而“增強”則 表明“原來已經很強了,需要增加一些以便更強”的意思。從第一空的選詞來看,“提升意識”的搭配毫無疑問是不恰當的,排除D項。對于第二空的選詞,可以輕松地排除掉“結果”和“需要”,“必然要求”的搭 配是最恰當也是最符合語意的。故選A。
二、望字生義
我們的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是用表意體系的符號來表達漢語的詞或語素的。一個漢字通常表示 漢語里的一個詞或一個語素,這就形成了漢字是音形義的統一特點。漢字是由筆畫構成的方塊狀字,所 以又叫方塊字。如:車、上、明、問等。車、上、明等字的形體來直接表達語言里的詞義,“問”既能表意又 能表音,“門”表音,“口”表意。應試者在考試中遇到自己不能準確解釋,或確定選擇的時候,不妨用“望 字生義法”。顧名思義,望字生義就是看到詞語,根據自 義和用法。’
【例題】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1)他身邊經常帶著一小本子,到技術部門細心———世界各國石油發展情況的資料,并作詳細摘錄。
(2)中國昆曲,正因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認。
(3)奧運會是國際普遍———的大比賽,對主辦城市來說也是一次技術上的考驗。
A.收集 內蘊 關心 B.搜集 內蘊 關注
C.搜集 品位 關注 D.收集 品位 關心
解析:從考查的詞語看,“搜集”和“收集”是一組。在這里我們只需要把“搜”和“收”區別出來就行 了。“搜”從提手旁,讀“叟”的音,應估計為:仔細尋找之類的意思。“收”要從部首的角度來的話,有點難度。但是,可以從組詞來入手,“豐收”“收獲”“收繳”,大概應理解為:把分散的東西,聚集起來。這樣一 對比,不難可以看出,“搜集”是很仔細尋找并集中。(1)“他身邊經常帶著一小本子,到技術部門細心_世界各國石油發展情況的資料,并作詳細摘錄。”顯然是比較仔細的查找并集中起來,這樣可以選擇“搜集”。
“內蘊”是兩個字的合成詞,“內”可以理解為:內在;“蘊”從草頭,讀“溫”的近似音,望字生義為:草下 面的涵養或蓄積。聯起來“內蘊”:內在的涵養。而“品位,,是有“品”和“位,,合成的。“品”是三個口,說明 和嘴或吃東西有關系,“位”是從人旁,人立的地方,聯起來“品位”想象為品嘗的位置,可以引申為人或事 物的品質、水平。主要和人有關系;而“內蘊”不一定是指人。(2)“中國昆曲,正因為她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文化價值和深厚的文化,才被世界人民所公認。”文化重要是一個長期積累、蘊藏的過程,因此要選擇“內蘊”。
“關心”和“關注”,區別在于“心”和“注”。“心”根據造字的構成可以望義為:傾注了自己的主觀情感;“注”是從水旁,讀“主”的音,可以望義為:主觀重視。(3)“奧運會是國際普遍_的大比賽,對主辦城市來說也是一次技術上的考驗。”這是大家比較關心和重視的一件大事,是主觀重視的,所以要用 “關注”。故選B。
三、代入排除法
代人排除法,是各類選擇題型考試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同樣適用于選詞填空,特別是多空選擇。排除,即把最不可能的干擾選項排除掉,再把剩余的相似選項代入句子,綜合運用各種技巧,最終選出答案。在考試時,時間是十分寶貴的,可謂爭分奪秒。做題時,既是知識的較量,也是解題技巧的角逐。誰能駕馭知識,爭取時間,誰就是勝利者。而且,把各種知識和技巧綜合運用,本身就是綜合能力的體現。
【例題】水資源_不是能夠無限供給的,可持續發展的_應當是建立污水回收系統,循環利用。多數城市的污水處理率還較低,污水處理費僅是自來水水費的一半左右,而僅憑_我們就能判斷,使污水重新進人城市水源循環的費用一定比采集清潔水的費用高得多。
依次填人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自然 目標 想象 B.既然 途徑 觀察
C.顯然 思路 直覺 D.當然 基礎 常識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近義詞辨析與詞語的習慣搭配,可以采用排除法。僅從第一個空格來看,四個 選項似乎都可以,本題的突破口在第二、三個空格:“建立污水回收系統,循環利用”屬于“思路”或“途 徑”,從而排除A、D兩項;“使污水重新進入城市水源循環的費用一定比采集清潔水的費用高得多”是一 個顯而易見的結論,所以僅憑“直覺”或“常識”就可以判斷,這樣又排除了 A、B兩項。故選C。
公考行測考試資料分析常用技巧精選篇3
百分數、百分點
百分數,是形容比例或者增長率等常用的數值形式,其實質為“分母定為100的分數”;
百分點,是指不帶百分號的百分數,譬如:n個百分點,代表n%。
當進行實際量之間的比較時,一般使用“百分數”來表示,需要除以參考值;
當進行比例或者增長率之間的比較時,一般使用“百分點”來表示,直接相減即可,不需要除以參考值。
翻番
翻番:即變為原來的2倍。翻n番:即變為原來的2n倍。
兩個重要的易混概念
“增長率/增速/增幅”是有正負符號的。因此,比較其最大、最小值時應該帶著符號進行比較。譬如,-15%的增長率就應該比-10%的增長率更小。
增長率、增長幅度(增幅)、增長速度(增速)
增長量=末期量-基期量
增長率=增幅=增速=增長量÷基期量=(末期量-基期量)÷基期量
在這里,三個量代表的都是相對量而不是絕對量。如果它們需要代表絕對量,材料當中會有比較明顯的說明。
同比增長、環比增長
同比增長:與上一年的同一時期相比的增長速度;
環比增長:與緊緊相鄰的上一期相比的增長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