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復習實用技巧
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參軍,他年幼時寫的駢儷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典文學中的名篇,久為眾口傳誦。據說他寫文章之前,把筆墨紙硯準備好,飲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揮而就,不改一字,時人稱為“腹稿”,他的詩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異草雜綴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讀不厭。有名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楊炯,弘農華陰(今屬陜西)人。于顯慶四年舉神童。上元三年應制舉及第。以邊塞征戰詩著名,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斗精神,氣勢軒昂,風格豪放。其他唱和、紀游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艷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篇。
盧照鄰,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治今河北涿縣)人。盧照鄰的詩,尤其擅長七言歌行,對推動七古的發展有貢獻。楊炯譽之為“人間才杰”。代表作《長安古意》,詩筆縱橫奔放,富麗而不浮艷,為初唐膾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擺脫六朝詩風影響。
駱賓王,字觀光,婺州義烏(今中國浙江義烏)人。他7歲能詩,有“神童”之稱。據說詠鵝詩就是此時所作:“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在四杰中駱賓王的詩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為初唐罕有的長篇,當時以為絕唱。
公考行測復習實用技巧(精選篇2)
第一個小技巧:分階段系統學習。在備考中,每做完一個章節或者科目,對照錯題重點復習對應的知識點,鞏固基礎知識。同時建議整理一個錯題本,把同一科目的錯題歸類總結,重點總結知識點和考點。在學習時應注重對于考點考法的總結和歸納,同時梳理出各科目的框架。在梳理時能夠做到,每一章節的核心考點有哪些,以及考法熟記于心。在刷題時可以不再按科目章節刷題,打亂順序,最后就是做歷年試題。在做題時,注意把握時間和做題速度,嚴格按照真實考試時間。
第二個小技巧:歸納整理知識點。
一是有明顯的時間脈絡的,可以按時間線整理: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兩晉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
二是按照不同的考點整理:比如各朝代治世名稱,傳統藝術、古代年齡稱謂,科學技術等。
例如:各朝治世
西漢:文景之治——文帝、景帝
漢武盛世——漢武帝劉徹
東漢:光武中興——光武帝劉秀
隋朝: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
唐朝: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遺風——武則天
開元之治——唐玄宗李隆基
明朝: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
仁宣之治——仁宗、宣宗
清朝: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經典例題】貞觀之治指的是歷史上哪位皇帝( )
A.李世民 B.武則天
C.李隆基 D.李淵
【答案】A。解析: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間出現的政治清明、經濟復蘇、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公考行測復習實用技巧(精選篇3)
主旨觀點題是言語理解與表達模塊中的重點和難點,我們可以通過分析題干中句子之間的關系來確定主旨。在主旨觀點題中,因果關系是常考題型。一般,在文段中出現“因此”、“所以”、“然而”等表示因果的標志詞語,就可以確定文段中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文段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分析—得出結論;一種是分析—指出事實(眾所周知的事實)。第一種后面的結論是重點,而第二種就要兼顧原因和結果。下面通過兩道題來具體運用一下這種方法。
【例1】中國歷代異常發達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早就無數次的告誡世人:權力的私有及日益專橫,只能導致萬民涂炭、王朝崩潰的慘禍。但是所有這些深痛剖析永遠難以進入法律層面而成為制約統治權利的剛性力量,所以它們只能轉而定型為一種“代償”方式,即思辯、文學和倫理等領域中的深深涵詠和喟嘆。因此,在中晚唐開端的中國皇權社會后期文化中,以李商隱等人的作品為代表,不僅“詠史”之作數量日益龐大,而且諸多經典之作極其繁榮,具有空前沉郁的歷史悲劇感。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A.告誡世人吸取歷史興亡的深刻教訓
B.剖析權利私有必然造成社會危機
C.評價李商隱等唐代詩人的創作成就
D.說明詠史詩作誕生的社會政治背景
【解析】答案:D。題干中有明顯引導因果文段的標志“因此”。“因此”之前在詳細分析中國古代權力的私有和專橫導致一些沉痛剖析不能進入法律層面,只能變成一種思辯、文學和倫理等領域中的深深涵詠和喟嘆。因此之后進一步說明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導致了我國“詠史詩”數量巨大。符合“分析—指出事實”的結構。因此前面的原因和后面的事實都需要關注。只有D選項兼顧了前后,所以是正確答案。
【例2】唐卡是極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種繪畫形式,自吐蕃王朝興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寶。它的題材除了宗教外,還有很多歷史和民俗內容,因此又被稱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書”。所以,要想了解西藏的歷史,除了正襟危坐地閱讀嚴謹但略嫌呆板的大部頭史書外,你還可以選擇一種愜意和愉悅的方式——欣賞唐卡,與眾多的古人對話,想象曾經的歷史事件,體味藏人豐富的精神世界,了解獨特的藏地民俗,這是一個讓歷史變得立體可感的過程。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唐卡可以給大家提供一種愜意輕松的了解西藏的方式
B.唐卡中記錄了獨特的藏族民俗和曾經的歷史事件
C.唐卡是了解西藏文化和歷史的“百科全書”式的繪畫形式
D.唐卡是極富藏族文化特色且歷史悠久的一種繪畫形式
【解析】答案:A。這是一道典型的因果文段的題目,“所以”之前對唐卡進行了介紹,而“所以”之后則重點說明想了解西藏的歷史,除了閱讀嚴謹但略顯呆板的大部頭史書外,還可以選擇一種愜意和愉悅的方式——欣賞唐卡。A選項是對后面內容的同義轉述。而B、C、D項只是文段中的片面信息,并非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