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行測考試歷史知識點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A.我國古代建筑體現著功用、審美的特點
B.我國古代建筑蘊藏著一種數字符號信息
C.《易經》與我國古代建筑中的符號信息
D.我國建筑藝術的最高境界暗含符號信息
【答案】C。解析:文段先闡述了北京天壇祈年殿、圜丘的各層組排以“九”及其倍數展開的做法來源于《易經》,后總結這種以“九”及其倍數排列的現象是《易經》符號學在古代建筑中的體現。故文段意在說明《易經》與我國古代建筑中的符號信息,即C項。
公考行測考試歷史知識點(精選篇2)
一、歷代改革
(一)古代著名的改革
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
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公元8年王莽改制:王田私屬,不許買賣;多次改變幣制。改制激化了社會矛盾,以失敗告終。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后周周世宗改革:采取措施開墾荒田,取消苛捐雜稅,重視興修水利,整頓軍隊,嚴格紀律。后周力量增強,為后來結束分裂割據局面奠定了基礎。
北宋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稅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增加,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明朝張居正改革:整頓吏治,加強中央集權,治理黃河,實行“一條鞭法”,采取軍事改革措施。明朝經濟狀況得以改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國防實力增強。改革限制了大官僚地主的既得利益,最終失敗。
(二)近代改革
近代歷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戊戌變法)、清末新政。
洋務運動發生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通過《天津條約》把侵略勢力由沿海延伸到內地。
戊戌變法發生在《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清末新政發生在八國聯軍侵華之后,《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三次新政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甲午戰爭的慘敗,宣告了標榜“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的破產。百日維新如同曇花一現,在封建頑固勢力的反撲下,歸于失敗。清末新政沒有給清朝統治者帶來穩定,反而激化了國內矛盾。但三次新政都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二一九法令”,禁止買賣農奴,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些份地。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
明治維新:19世紀60年代日本明治天皇進行改革。政治上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四民平等”,制定憲法。經濟上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文化上生活方式西化。明治維新使日本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步成為列強之一。
二、歷代農業經濟政策
春秋: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對公田征收其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稅賦,對公田之外的份田、私田同樣根據其實際畝數,收取收成的十分之一作為賦稅。初稅畝被認為是我國古代農業稅制的開端。
秦國: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獎勵耕戰,禁止棄農經商。
西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士兵復員生產,歸還逃亡者田宅;釋放奴婢為平民;減輕田租。
東漢: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田租;廢除王莽時的苛捐雜稅。
三國:蜀國諸葛亮實行減輕賦稅、獎勵農耕政策;曹魏重視保護農桑。
南北朝:485年,北魏頒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按性別、年齡把土地分配給農民。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準使用,不準買賣。受田的農民必須向國家繳納租稅,并服徭役和兵役。
唐朝:沿用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武則天獎勵農業生產。
北宋:形成租佃制,確立勸農制度,對開墾荒地提供財政支持,推廣先進生產技術,組織興修水利等政策措施,成功推動農業經濟較快發展。
明朝:明初獎勵墾荒,減免賦役,實行屯田;推廣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把田賦、徭役和雜稅合并起來,折成銀兩,分攤到田畝上收取。
清朝:獎勵墾荒;宣布“更名田”;實行“攤丁入畝”: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使無地農民和其他勞動者擺脫了千百年來的丁役負擔;地主的賦稅負擔加重,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或緩和了土地兼并;而少地農民的負擔則相對減輕。
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在根據地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50年,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國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普遍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出臺的《物權法》確定農村耕地承包期限為30年。
,我國廢除了農業稅。
公考行測考試歷史知識點(精選篇3)
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重要的地理界線。
一、氣候方面
1.秦嶺—淮河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嶺—淮河以北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2.秦嶺—淮河南北雨季長短差異。秦嶺—淮河以北雨季集中而短促,主要在7、8月份;秦嶺—淮河以南雨季要長得多。
3.秦嶺—淮河是濕潤和半濕潤地區的分界線。
4.秦嶺—淮河是1月0℃等溫線的界限。秦嶺—淮河以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冬季基本上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1月平均氣溫在0℃以下,冬季一般結冰。
5.秦嶺—淮河是暖溫帶和亞熱帶分界線。
6.秦嶺—淮河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夏季,秦嶺—淮河以南和以北都是高溫多雨。冬季,秦嶺—淮河以南溫和少雨,秦嶺—淮河以北寒冷干燥。
二、植被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秦嶺—淮河以北為溫帶落葉闊葉林。
三、河流水文方面
秦嶺—淮河以南河流流量豐富,季節變化小,含沙量少,汛期長,冬季不結冰;秦嶺—淮河以北流量較小,季節變化大,含沙量多,汛期短,冬季結冰。
四、地形、土壤、礦產方面
1.地形:秦嶺—淮河以南以丘陵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平原、高原居多。
2.土壤:秦嶺—淮河以南漸以紅壤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黃壤或棕壤為主,東北以黑土為主,西北多白色沙質土。
3.礦產:秦嶺—淮河以南以有色金屬居多,工業上以有色金屬冶煉及出口加工等輕工業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煤、鐵、石油為主,工業方面以重工業占的比例較大。
五、農業方面
1.耕地類型: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田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旱地為主。
2.糧食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水稻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小麥為主。
3.油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油菜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花生、大豆為主。
4.糖料作物:秦嶺—淮河以南以甘蔗為主;秦嶺—淮河以北以甜菜為主。
5.作物熟制:秦嶺—淮河以南一年二至三熟;秦嶺—淮河以北兩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六、其他人文地理方面
1.秦嶺—淮河以南聚落分散,沿河帶狀分布居多。房屋墻體較薄,屋頂坡度較陡,以通風散熱為主。私家園林建筑規模較小,布局精巧,以黑白為主色調,色彩素淡,包括傣族的竹樓、侗族的鼓樓等都比較淡雅,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秦嶺—淮河以北聚落集中。房屋墻體較厚,有院落,防風保暖?;始覉@林建筑以紅黃為主色調,既顯示出皇權的尊容富貴,又與寬闊整齊的地形、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特點相互輝映。
2.秦嶺—淮河以南水路運輸占很大比重;秦嶺—淮河以北以陸路運輸為主。
3.秦嶺—淮河以南交通不便,使交流受阻,方言較多。秦嶺—淮河以北多地勢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聯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機會多,彼此融合,因而語言差異不大,方言較少。
4.秦嶺—淮河以南人體平均身高較矮,男子聰明智慧,善于經商;女子婀娜多姿,心靈手巧。秦嶺—淮河以北人體平均身高較高,男子粗獷豪放,女子英姿颯爽。
5.秦嶺—淮河以南民族服飾以藍、青等素淡顏色為主,夏天的炎熱使得南方人更偏向白色和杏色。秦嶺—淮河以北民族服飾以紅、白、黑、綠等顏色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