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
①時間及領導者: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等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
②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和建設
①1927年秋,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10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來到井岡山地區,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據地,中國共產黨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作戰,努力發展生產。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紅軍長征
(1)長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執行王明"左"傾教條主義路線致使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實行戰略轉移。
(2)長征過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開始長征,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同在陜北的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3)長征意義:①紅軍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圍剿"紅軍、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②紅軍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的火種。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遵義會議
(1)召開:1935.1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
(2)意義:①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②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問題,妥善處理了黨內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標志。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挺進大別山
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渡過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序幕。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三大戰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1)時間地點:1949年3月,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
(2)內容:黨的工作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以恢復和發展生產為一切工作的中心。報告確定了全國勝利后中國共產黨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總任務。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
①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華民族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當家做主,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
③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會議決定改北平為新中國的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2)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后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建國初民主政治建設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政治生活進一步民主化,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發展奠定初步基礎。
②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后,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在祖國大家庭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最恰當的制度。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新時期的民主與法制建設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后為劉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②九屆全國人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①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吁。
②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
③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他進行了會談
④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中葡兩國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⑤臺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雙方達成了"九二共識"。
⑥1995年初,江澤民就現階段進一步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和平進程提出八項主張。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新中國建立初期
①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②新中國成立僅一年,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國建交的是蘇聯。
③新中國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蘇建交和毛澤東、周恩來訪問蘇聯并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④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⑤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⑥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再次闡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訪華,打開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門。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中美兩國發表了《中美建交公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國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則。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兩國關系從此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鄧小平副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第一次訪美。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周恩來的邀請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
看過“廣東高考歷史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