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

時間: 如英2 高三歷史

  一、原因

  1、政治上,封建專制統治漸趨衰落。

  2、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

  3、思想上,理學走向極端,激起人們的批判。

  二、表現

  1、李贄是我國反封建思想的先驅,指責儒家經典并非“萬世之至論”,否定孔子為“天生圣人”,反對“咸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一定意義上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代的要求,帶有民主性的色彩。

  2、黃宗羲認為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對“人治”,震動了學術界,對晚清民主思想興起有一定影響。

  3、顧炎武反對君主專制,他腳踏實地的學風對清代學者影響很大。

  4、王夫之以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提出政治上要“趨時更新”,其思想閃爍著革新的光芒。

  三、影響

  沖擊著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是封建制度漸趨衰落的重要表現。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中國近代追求民主反對專制的斗爭

  一、洪仁玕的民主思想

  《資政新篇》主張以法治國、設新聞官、公眾選官。

  二、早期維新派的民主思想

  鄭觀應主張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

  三、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變法中準許官民上書言事,設立報館學會等有利于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

  四、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思想與實踐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南京臨時政府政治措施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起了積極作用。

  五、“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

  中共在抗日根據地政權中實行“三三制”的原則,建立抗日民主政權。

  六、抗戰后爭取民主的斗爭

  中共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促成重慶談判和政協會議召開,通過了有利于人民的決議。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和人民民主原則。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標志著該制度初步建立。

  三、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新中國依據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

  民族區域自治。

  四、一國兩制

  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并在解決香港、澳門問題上先得到了成功的運用。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歐美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形成

  一、英國

  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限制王權、保障議會權利,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形成。

  二、美國

  1、1776年,《獨立宣言》,馬克思把它稱為世界上第一個人權宣言,為美國民主化進程作了思想理論到制訂法律的準備。

  2、《1787年憲法》是世界上第—部資產階級憲法,確立美國是三權分立的聯邦總統制國家。

  三、法國

  1、《人權宣言》提出主權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法國和世界民主化進程有重大意義。

  2、《1791年憲法》規定法國實行君主立憲制。

  3、1804年的《拿破侖法典》,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中國古代的絲綢之路

  一、西漢開通兩條絲綢之路

  1、陸上絲綢之路

  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以后,陸上絲綢之路開通。路線:長安—河西走廊-新疆-安息-西亞-大秦。

  ②意義: A.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

  B .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

  C.兩漢之際,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2、海上絲綢之路 ①漢武帝時,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路線:廣東-印支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印度半島南端。

  ②意義:

  A、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

  B、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

  外交活動范圍。

  二、唐朝絲綢之路的拓展

  1、陸路方面:隋唐時期陸路上的“絲綢之路”達到鼎盛時期,東起長安,經中亞,一條至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另兩條至地中海進入歐洲、或西北行進入歐洲。

  2、海路方面:從廣州出發,最遠可以到達波斯灣。

  三、明朝鄭和下西洋

  1、目的

  ①宣揚國威,宣傳明王朝的強盛。 ②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即發展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③為宮廷購回奢侈品,即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特產的需求。

  2、概況: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航海,訪問過亞非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地區。

  3、特點:

  ①倡導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

  ②不是發展海外貿易,采取的事不計經濟效益的政策

  4、歷史意義

  ①鄭和下西洋期間倡導的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處、共享太平,為亞非國家之間的交往,確立了不成文的準則,對后世影響深遠。

  ②是我國歷史上空前的主動外交,極大加強了與亞非國家的友好關系,促進了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其規模之大,歷時之久,航程之遠,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與歐洲航海家相比,鄭和下西洋早半個多世紀。不愧是世界航海事業的先驅。

  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發展對外貿易,導致不計經濟效益的做法,其結果必然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因此也不可能持久。

  高考歷史背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

  一、背景和條件

  1、原因

  ①經濟根源:15世紀以來,隨著西歐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造成貨幣需求量的增加。

  ②社會根源:

  A.歐洲人狂熱追求貨幣和黃金。

  B.《馬可波羅游記》驅使歐洲人到東方實現黃金夢。

  ③客觀原因——商業危機:奧斯曼帝國阻礙了東西方貿易,促使歐洲人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2、條件

  ①西歐生產力的發展。

  ②天文地理知識的進步,如“地圓學說”的流行。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如航海、造船技術的發達,羅盤針的廣泛應用,武器裝備的改進等等。

  ④中央集權制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熱衷于傳播天主教,大力支持遠洋航行。

  二、經過

  1、1488年迪亞士到達好望角。

  2、1497-1498年達伽馬繞過好望角,開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3、1492年哥倫布開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

  4、1519-1522年麥哲倫完成了人類首次環球航行。

  三、影響

  1、引起了“商業革命”:

  ①擴大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聯系,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歐洲與亞、非貿易擴大與美洲聯系開始。

  ③歐洲的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2、引起了“價格革命”:

  ①大量貴金屬流入歐洲,造成金銀價格下降,物價猛漲。

  ②工商業資產階級獲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③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進行殖民擴張和爭奪,加速了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

看過“高考歷史背知識點 ”

429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范瑞君| 二年级拍手歌生字组词| 九宫格数独100题及答案| 祖卡尔| 南男北女| 境界千年血战篇| 李俊宇| 白培中| 日本无翼乌邪恶大全彩h下拉式| 欧卡2mod| 疯狂试爱二| 梁祝小提琴独奏曲谱完整版| 女人高潮私密按摩视频| 全球高考图片| 非常外父| 女人 电影| jagger| 夫妻一场电视剧全集在线观看| 菲律宾电影毕业生代表| 巢谷传| superstar电影在线播放| 裸体摸特| 《爱的温暖》电影在线观看 | 陈若仪个人简历资料| 六一儿童节小品剧本| 伊利亚| 红灯区1996| 荒野求生21天美国原版观看| 欧美亚洲欧美| 敦煌夜谭国语电影在线观看高清免费 | 韩国电影《爱欲》| 日本电视剧《阿信》| 香谱72图解详细解释大全 | 红灯停绿灯行电影观看| 电视播放| 太太的情人电影| 澳门华侨报| 伤残等级1-10标准图| 爱上美眉| 误杀1演员表| 小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