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伊人网站-亚洲伊人精品-亚洲伊人电影-亚洲一在线-久久国产一区二区-久久国产一区

高分網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三學習方法 > 高三歷史 >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時間: 如英2 高三歷史

  1、1689年,英國議會頒布《權利法案》,它以明確的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責任內閣制是英國政治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 負責。首相實際上成為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決策者和領導者,首相由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擔任。

  現代英國君主立憲制是君主制、貴族制與民主制三者融為一體的混合物。主要特點是議會權力至上,君主統而不治(國王的作用:對外代表英國,是民族團結的紐帶和國家統一的象征,維系英聯邦)

  3、美國1787年憲法:制定時間:1787年;地點:費城

  主要內容:規定聯邦的行政權、立法權和司法權,美國1787年憲法體現了“分權與制衡”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聯邦政府分為行政、立法、司法三個相對獨立的部門。

  立法權歸國會。行政權歸于總統。總統由選民間接選出。總統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美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聯邦法院。

  5、美國聯邦制的實行,既避免了邦聯制的松散,又防止了中央權力的過于集中,既團結了各州,又給各州一定的自治權

  性質:世界上第一部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成文法。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內容:行政權力歸總統,立法權歸于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

  7、《德意志帝國憲法》的主要內容:①統一后的德國為聯邦制的君主國家。②皇帝擁有巨大的權力(國家元首,有權統率全國的武裝力量;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帝國宰相對皇帝負責,不對議會負責)。③帝國設立兩院制的的議會作為立法機構。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二)

  1、1840至1900年間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主要史實

  ①1840----1842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

  ②1856----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清政府開始被列強控制,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③1894----1895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和《辛丑條約》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完全確立

  2、1842年,中英兩國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5處為通商口岸;關稅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社會性質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1895年《馬關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瓜分中國的侵略要求(開設工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1900年6月初,八國組成侵略聯軍。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償白銀4.5億兩;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改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首。拆除北京至大沽炮臺。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3、禁煙運動的高潮是林則徐在廣東的虎門銷煙,以此為借口,英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侵占了香港島;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毀了皇家園林圓明園。

  到19世紀80年代,俄國共侵占我國150多萬平方千米。

  4、1840年至1900年間中國軍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

  鴉片戰爭中:廣州北郊三元里人民抗英,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

  甲午中日戰爭中:黃海海戰中鄧世昌壯烈犧牲;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義和團運動提出的口號是“扶清滅洋”,性質:反帝愛國運動。(注意:不反封建)

  5、1851年的廣西金田起義,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永安建制標志著太平天國政權的初步建立;1853年,占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國都,同清朝對峙,正式建立與清政府對峙的農民政權。

  1856年,天京變亂標志著太平天國由盛轉衰 。1864年天京陷落,標志著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

  6、《天朝田畝制度》的土地制度是以戶為單位,按人口和年齡平分土地,產品分配方式是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建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反映了農民階級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強烈愿望。

  1859年洪仁王干提出了《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

  7、日本東京和上海成為資產階級宣傳民主革命思想兩個中心。民主革命思想家有:章炳嶙、鄒容、陳天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1905年,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骨干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中國同盟會是中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

  8、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率先發動起義,湖北新軍中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史稱 “辛亥革命”。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 ,以中華民國紀元。

  1912年2月,在袁世凱威逼下,清帝頒布退位詔書,清王朝結束。

  9、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還規定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篡奪的標志是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10、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歷史功績),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11、五四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導致國內階級矛盾日益加深。

  五四運動發生的導火線是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從6月起,五四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運動主力軍由學生轉移到工人。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運動。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12、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黨今后的中心工作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還決定成立黨的中央機構——中央局,選舉陳獨秀為。

  1922年,中共二大召開,大會制定了黨的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中共二大中心任務是制定最低綱領即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中共三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的決定。

  13、1924年,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一大,大會還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的形成。

  14、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的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和張作霖。

  15、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成立了南京國民政府,與武漢國民政府對抗。

  1927年汪精衛在武漢發動了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此后不久,寧漢合流。 國共第一次合作的全面破裂,標志著國民大革命失敗。

  16、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領導共產黨發動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

  1927年,毛澤東領導湘贛邊秋收起義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毛澤東的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和根據地建設稱為“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1931年冬,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當選臨時中央政府主席,定都瑞金。

  17、1934年10月,紅軍被迫進行長征,其原因是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失敗的原因是由于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

  1935年,遵義會議結束了“左”傾錯誤在中央的統治,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

  18、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的爆發。國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是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保證(作用)。

  193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洛川會議,制定了全面抗戰路線。

  19、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會戰: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均失敗。勝利的戰役有: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總體失敗

  20、日軍的滔天罪行:①1937年,南京大屠殺,被殺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②1941年,日軍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慘案,③日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七三一部隊”

  21、1940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主動出擊日軍,取得百團大戰的重大勝利。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大規模戰役。中共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最終取得了八年抗戰的偉大勝利。

  22、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國內: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國際: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23、1945年8月,毛澤東等赴重慶談判,10月10日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

  24、1946年,國民黨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內戰初期,人民解放軍先后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和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6月,劉鄧率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共中央領導解放軍先后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

  25、1949年,中共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指出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移到城市,并提出促進革命取得全國勝利的方針。

  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解放南京,標志著國民黨統治覆滅。

  26、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意義:

  ①標志著中國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歷史從此結束 。②改變了世界政治格局,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③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三)

  1、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即用暴力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2、1871巴黎公社的成立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

  3、俄國二月革命 1917.3直接結果是推翻了羅夫王朝封建王朝。二月革命后,出現了蘇維埃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兩個政權并存的局面;《四月提綱》提出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還提出“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口號,爭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權。

  4、俄國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十月革命的勝利,在統一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它成功地將社會主義從理論變為實踐。

  5、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

  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現(1953年~1956年)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樣,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第六單元 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

  1、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

  2、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一屆人大選舉國家毛澤東為主席、劉少奇為委員長

  3、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

  4、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九屆全國人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5、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后為劉少奇案平反。

  6、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現行憲法。

  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7、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吁。19.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最早是針對臺灣問題提出)。

  8、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香港、澳門回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

  9、臺灣成立海基會。祖國大陸成立海協會。1992年兩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就是“九二共識”。

  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四)

  1、新中國建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內容包括“另起爐灶”(使中國改變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清除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和特權);“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

  2、1953年,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3、1954年在日內瓦舉行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參加的重要會議。

  4、1955年,亞非首腦在印尼的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會議,周恩來代表中國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5、70年代中國外交成就:

  1971年10月,聯合國第26屆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席位 。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恢復得益于第三世界國家(發展中國家)的幫助。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在上海簽訂了《中美聯合公報》,公報闡述臺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和中有一個中國的原則。這樣, 中美兩國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對抗,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臺灣問題是中美間的最大難題。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

  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應 訪華,雙方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日本早于美國正式同中國建交。

  6、中日建交和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許多國家紛紛同中國建立外交關系,在國際上掀起了一個同中國建交的熱潮。這樣美國遏制中國所形成的外交僵局終于被打破,我國外交出現了新局面。

  7、 新時期中國國外交政策的目標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8、 2001年在中國上海成功舉辦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001年由中國領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標志著一個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區域合作組織的誕生。

看過“高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

42935 主站蜘蛛池模板: 狗狗交配视频全过程| 我和我的父辈 电影| 真爱惹麻烦免费完整版电视剧| 美女中刀| 《猫女的诅咒》美国电影| 自拍在线播放| 欧美video丝袜连裤袜| 音乐僵尸演员表| 祈今朝电视剧| 我和我的祖国钢琴谱完整版| 色在线视频播放| 吻大胸脱个精光| 金珠和陈诗雅主演的韩剧| 木乃伊5| 龙之战电影| 昆虫记读书笔记摘抄| 日韩欧美动作影片| 少女集中营阅读| 春光外泄| 金枝玉叶电视剧免费观看| 科洛弗| 《大海》歌词| 邓伦是石家庄哪里的| 南圭丽| 《风流艳妇》| 蛇欲电影| 电影终极之战 电影| 灌篮高手日语版免费观看| 裂缝 电影| 假如我是一坨屎作文| 战长沙剧情介绍| 栀子花开电影| 惊悚电影| 动漫秀场| 天与地越南版| 小鲤鱼历险记肥鲶鱼| 北京卫视节目表今天| 电影《19号海滩》在线播放国语版| jjdd| 江苏体育频道直播| 我的亲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