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
—、政治制度:
1、刺史制度:①漢武帝時實行的監察制度,全國分為13州,每州派一名刺史進行監察,沒有固定的治所,級別不高,但巡察時代表中央,可監察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東漢時監察權得到進一步加強,刺史有了固定治所,變成具有統郡職能的長官,開始掌握軍隊。
2、郡縣制與封國制:郡縣制是沿用秦朝制度:封國制的特點是:分王國與侯國二級,王國與割據無異,侯國直屬朝廷;解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及“附益之法”,解決諸侯王國問題。
3、察舉制:①西漢:建立一整套選舉人才的選官制度,包括察舉、皇帝征召,其中察舉是兩漢最主要的選官途徑;②東漢:注重孝廉一科,先是鄉黨聲望,后是注重門第族望,累世公卿形成和發展。
二、經濟制度(編戶齊民):編戶齊民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被正式編入政府戶籍的自耕農、3GR三螺桿油泵傭工和雇農等被稱為編戶齊民,有獨立身份,隸屬地方政府,承擔國家賦稅、徭役、兵役等。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兩漢的民族關系
一、西漢與匈奴的和戰:西漢時期,漢高祖和漢武帝在位期間,都與匈奴發生過戰爭。但和是主流。
1、匈奴的興衰
⑴.匈奴的社會狀況與匈奴的強大:①匈奴是我國北方重要的少數民族,以游牧為生,但農業、手工業也有所發展。②秦漢之際,冒頓單于統一了北方草原,占領河套地區,形成強盛的奴隸制國家。③我國北部第一次出現了農牧政權分立的局面,并時常發生兩種文明的碰撞。
⑵.漢與匈奴的相處——①、初對匈奴“和親”:西漢鑒于國力有限,不得不與匈奴“和親”,并進行貿易往來。②、武帝對匈奴的戰爭;漢武帝時,西漢國力強盛起來.反擊的準備已經完成;派衛青、霍去病率兵與匈奴進行了三次大戰,基本解除了匈奴對北方邊郡的威脅。③、昭君出塞。公元前33年,漢元帝將宮女王昭君作為公主,遠嫁呼韓邪單于。昭君出塞,密切了漢匈的關系,互市興旺起來,文化往來增多。
⑶.東漢與匈奴的和戰:①匈奴的分裂;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臣服于東漢,遷到河套、陜西、山西北部一帶,同漢族人民雜居;北匈奴仍舊住在蒙古高原一帶。②北匈奴經YCB系列圓弧齒輪泵常進攻東漢北部邊郡,公元73年和89年,東漢先后派大將竇固、竇憲出擊,大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對東漢和西域的威脅。
二、張騫、班超通西域:
(1)、張騫通西域:
①西域的地理范圍:漢朝時,我國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區叫作西域。西漢時西域有烏孫、車師、鄯善等三十六國。
②張騫通西域: ,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目 的 時間 意 義
第一次 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 公元前
138年 張騫是西漢政府開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促成了歐亞幾個文明的匯聚,司馬遷將此行稱為“鑿空”,他的勇敢堅毅精神為后世景仰。
第二次 擴大西漢的影響,加強西域各地和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系 公元前
119年
漢朝與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關系。
意義:張騫通西域加強了漢朝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天山南北地區第一次與內地聯成一體。西域的一些物產(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桃等)輸入內地,漢族人民的絲織品、鐵器以及鑄鐵和井渠法也傳入西域。從此,中國通往西亞和歐洲的通商關系開始發展起來。
③西域都護的設置: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管理西域軍事、政治,保護商旅往來。。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⑵、班超經營西域:①王莽統治時期,西域與內地的聯系中斷,匈奴勢力乘虛而入。②公元73年,竇固擊敗北匈奴之后,漢明帝派班超經營西域,加強了對西域的管轄。③班超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密切了西域和內地的聯系。
三、兩漢與西南夷百越的關系:
(1)兩漢與西南夷:①西南夷是漢朝對我國西南地區數十個少數民族的統稱;②漢武帝時先后在西南夷地區設郡;在滇池地區設郡,武帝賜“滇王之印”,這是我國現在發現的最早管理云南地區的實YCB齒輪泵物證據;③東漢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漢朝版圖。
(2)兩漢與百越:①百越是漢朝對華東、華南地區越人的總稱;②漢武帝在南越設南海九郡,進行有效的管轄。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兩漢時期的對外關系
漢朝在當時是空前強大,并開展了積極的對外交往。使得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化圈日益擴展,突破了東亞的范圍,開始走向世界,遠及歐洲和非洲。
一、與朝鮮的關系:①秦漢之際,有很多燕、趙、齊人去朝鮮;②西漢初年,朝鮮半島的三韓多次派人會見漢武帝;秦漢文化對朝鮮文化的發展有著較大的影響,辰韓就有“秦韓”之稱。③中國與朝鮮保持頻繁的貿易往來。朝鮮特產檀弓、果下馬等輸入中國,中國鐵器、銅鏡、漆器等輸往朝鮮。
二、與日本的交往:①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多個國家“使譯通于漢”;② 漢光武帝時,賜倭奴國使者以“漢委奴國王”金印。
三、與越南的交往:中國鐵犁、牛耕技術、水利工程技術推廣到越南,使越南的社會經濟生活有了顯著提高。KCB不銹鋼齒輪泵中國從越南輸入土特產和東南亞的珍稀物產,如越南的象牙、犀牛、玳瑁、珍珠等。
四、與安息大秦的友好往來;①安息是古代波斯帝國,與漢朝通過絲綢之路進行轉手貿易;②大秦是古代羅馬帝國,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但甘英只到波斯灣;③《后漢書》記載公元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到東漢,這是正史中關于中國同歐洲直接往來的最早記載。
五、“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開通:①張騫通西域時和這之后,中國和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往西,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安息,再從安息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大秦。這條商旅要道,就是“絲綢之路”。②漢武帝以后,還開辟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斯里蘭卡的“海上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與中外經濟文化交流:①絲綢之路的開通是劃時代的重大事件,溝通了東西方的交通。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諸國進行了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②中國的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以及鑄鐵術、井渠法、造紙術先后西傳。③兩漢之際,佛教也通過絲綢之路由印度經中亞、西域,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3、海上絲綢之路:從廣東沿海港口出發,向西沿海岸線、印支半島南下,繞過今馬來半島、出馬六甲海峽,到孟加拉灣沿岸諸國,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加強了中國與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關系,擴大了秦漢文化對外的影響。從海路溝通了東、西方外交聯系,拓展了中國、亞洲瀕海地區、歐洲一些國家的外交活動范圍。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秦漢時期的文化
一、秦漢文化的特點:統一性與多樣性有機結合;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水平居世界先進行列;氣勢恢弘。
二、科技:
①天文:漢武帝時,“太初歷”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開始以正月為首;公元前28年,西漢關于太陽黑子的記錄,被世界公認為是有關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東漢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RYB電動內嚙合齒輪泵學解釋,還發明了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②數學:東漢的《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形成完整的體系。
③醫學: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東漢《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張仲景和華佗是東漢末年最著名的兩位醫學家。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分成《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書)是后世中醫的重要經典,為中醫臨床的辨癥施治奠定了基礎,后人稱張仲景為“醫圣”。東漢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他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麻醉藥,適用于外科手術。這一發明比西方早1600多年。
④造紙:我國是世界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時已有絮紙和麻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公元105年,蔡倫發明“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革命。6世紀起,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并經阿拉伯傳到非洲與歐洲,為人類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三、哲學:
1、西漢董仲舒的新儒學:①董仲舒新儒學特點是以儒學為基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兼采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學傾向的新儒學。②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是“天人感應”、“君權神授”。③董仲舒的思想集中體現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文獻中。④是唯心主義YHB軸頭油泵思想,在當時對鞏固政權和國家統一安定其積極作用,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其核心是“天人感應”和“君權神授”;②東漢家王充的《論衡》對神學開展了深刻的批判。
2、王充及其《論衡》:①東漢前期,我國古代杰出的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②王充的思想集中體現在《論衡》一書中。③王充反對天人感應說,反對有鬼論,反對厚葬,提倡薄葬。
四、宗教:
1、佛教的傳入:①西漢末年,佛教經中亞傳入中國。②漢明帝派專使到西域求佛法,立洛陽白馬寺,佛教在中國傳布開來。
2、道教的形成:①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由民間流行的神仙方術與黃老學說的某些成分相結合,形成了道教。②道教的主要經典是《太平經》,它以陰陽五行解釋治國之道。③東漢末年,道教派別有張角傳授的太平道,張陵、張魯祖孫傳布的五斗米道。
五、史學:西漢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東漢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六文學:賦是興起流行于兩漢時期的一種新型的體裁。其特點是辭藻華麗,筆法鋪張,缺乏充實的生活內容;代表作有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及班固的《兩都賦》;樂府詩是漢代詩歌的主要形式,《十五從軍征》等是樂府詩的名篇。
七、藝術:秦始皇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珍品;成都說唱俑、洛陽雜技俑;秦漢大量的磚瓦、瓦當;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色帛畫是帛畫的稀世之寶。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魏晉南北朝的社會經濟
魏晉南北朝社會經濟的特點: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商點火油泵品經濟水平較低;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
一、農業:
1、江南農業的開發
表現:江南農業的開發從江東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進而波及嶺南和閩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開墾,耕作技術進步,農田水利興修較多,農作物品種增多,單位面積產量提高。各地發展還很不平衡,三吳地區最發達,此外洞庭、鄱陽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產糧區。⑵、
原因:①北方農民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②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融合,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③社會相對安定;④一些統治者推行了勸課農桑、獎勵耕織、安撫流民、興修水利等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⑤南方自然條件較好。
影響:使南北經濟趨向平衡,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打下基礎。
2、北方農業的恢復與發展:①新農具和新技術推廣:馬鈞改進了翻車;水碓、水磨廣泛應用;西北嘉峪關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耕作方式。②興修水利。③開發了邊疆:河西走廊和遼東的開發取得了可喜成就。
二、手工業:
(1)、紡織業:①魏紡織業中心設NYP轉子泵有專門織造機構;②蜀錦行銷吳魏;③吳培育出八輩之蠶。
(2)、礦冶業:①北魏相州以制造軍刀著稱;②魏晉時發明百煉鋼技術和灌鋼法;③人們開始利用天然氣和石油。
(3)、制瓷業:南方盛產青瓷,北方創制白瓷。
(4)、造紙:①技術進步,紙成為最主要的書寫材料;②洛陽、長安、建業和揚州是造紙中心。
三、商業和對外貿易:①北方商業一度萎縮,商品經濟發較慢;②南方商品經濟相對活躍。
四、均田制
⑴實施:485年,北魏統治者在不觸動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的前提下,推行均田制。
⑵內容:①國家將掌握的土地實行分配,給農民一定數量的田地。奴婢和耕牛也相應受田。②土地不得買賣。③管理在任時可按級別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④受田農民每年必須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丁男還要負擔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⑶評價:該制度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完備的一種土地制度。它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受田農民的土地占有權和使用權,改變了賦稅征收的混亂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自耕農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少數民族的封建化和各族人民的融合。
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
1、科技:
(1)數學:劉徽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祖沖之精確到圓周率后七位數,比外國早近一千年;著有《綴術》。
(2)農學:賈思勰著《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完整的農書。
(3)地理:裴秀繪制《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原則;酈道元著《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著作。
2、宗教哲學:
(1)、道教:東漢時在民間興起;①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揚采藥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為封建zyB燃燒器油泵統治服務的宗教。②蕭梁時,道教經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2)、佛教與反佛的斗爭——①佛教盛行: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教義為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傳播。②佛教的危害:第一,統治者利用佛教教義,使人民甘心忍受剝削和壓迫,安于現狀;第二,統治者廣修寺塔,施舍錢財,浪費了人民的大量血汗;第三,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廣占田宅,侵奪百姓,與官府爭奪勞動人手和稅收,農民負擔加重。③反佛與滅佛:范縝在《神滅論》一文中,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形體是統一的,形體存在,精神就存在;形體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滅論》的反佛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重大發展。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曾先后兩次滅佛。
3、文學:
(1)詩歌——“建安文學”:以曹操父子為代表。作品內容充實,風格蒼涼而又富有生氣。②田園詩:陶淵明《桃花源詩》及《桃花源記》;③民歌:《采桑度》、《敕勒歌》、《木蘭辭》。
4、藝術:
(1)書法: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藝術、ZYB高溫齒輪油泵蔡邕(yong)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②曹魏鐘繇把隸書轉化為楷書;③東晉:王羲之稱為“書圣”,代表作有《蘭亭序》。
(2)繪畫:①宗教畫興起,三國時的曹不興是我國佛教畫的始祖;②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畫,《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3)雕刻:①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②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看過“高考歷史復習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