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巴特勒的信教學設計
《給巴特勒的信》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品味文章語言,領會作者立場鮮明,愛憎分明的強烈感情。
教學難點:學習文章綜合運用對比、襯托、反語等多種表現(xiàn)手法的寫作技巧。
學習目標:
1、理解本文反襯、反語手法的運用。
2、體味雨果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教學媒體:多媒體
教學方法:誦讀法、品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學生欣賞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
2、師:我們永遠不會忘記,1860年10月18日,中華民族史冊上遭遇災難的一天,一座富麗堂皇的皇家宮苑被英法帝國洗劫一空,熊熊烈火將它化為灰燼,面對照片中的殘垣斷壁,你心中涌起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呢?惋惜、憤怒都不足以表達我們此刻的心情。法國作家雨果站在世界正義的立場,用辛辣的筆墨強烈控訴了英法聯(lián)軍的滔天罪行。今天,讓我們一起感受這位作家的正直、勇敢和凜然大義。
3、(出示課件)簡要介紹作者:
雨果(1802-1885)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家之一。他才華橫溢,創(chuàng)作力經(jīng)久不衰,文學生涯達半個世紀之久,人道主義是貫穿于他作品的主線。他的代表作品是小說《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
二、朗讀,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1、聽錄音范讀,學生初步體會作者情感。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
恍(huǎng)若 琉璃(liú lí) 琺瑯(fà láng)
朱鷺(lù) 晨曦(xī) 瞥(piē)見 箱篋(qiè)
三、整體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請從文中找一個詞,概括雨果寫這封信的目的。
2、請分別用一個詞概括雨果對英法聯(lián)軍的評價。
3、這封信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
1、抗議。針對巴特勒來信中認為遠征中國是“體面的,出色的”的謬論,作者針鋒相對地了自己的看法,即第7段中“不過,我要抗議,感謝您給了我這樣一個抗議的機會。”
2、強盜。如第5段中“這就是是這兩個強盜的故事”和第7段中“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
3、這封信表達了作者雨果對英法兩個強盜對圓明園大規(guī)模劫掠行為的抗議之情。
四、合作交流
1、指導學生朗讀第3段。
明確:第3段應該輕柔、舒緩,洋溢著贊美之情
2、學生分小組討論。
(1)雨果是如何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的?
(2)請結合具體語句談談語言上有何特色?
討論后學生回答:
(1)學生可能列舉:
①“圓明園在幻想藝術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農神廟在理想藝術中的地位。”
②“請您想象有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
③“請您用大理石……那就是這座名園”。
(2)作者用浪漫主義筆調,豐富奇妙的想像、華麗優(yōu)美的詞語,以及排比、比喻、夸張、對比、引用、襯托等修辭手法盛贊人世間這座空前絕后、令人神往的藝術建筑。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圓明園是神奇壯麗的,它是“一座言語無法形容的建筑,某種恍若月宮的建筑。”然而,卻在英法聯(lián)軍的暴行之下僅剩下殘垣斷壁。面對巴特勒表功式的來信,雨果的態(tài)度又是如何呢?
二、深入探究
1、指導學生朗讀第5段。
明確:第5段應該語氣稍重,語速稍快,讀出憤怒譴責之情。
2、學生深入探究:
(1)劃出文中含有諷刺意味的語句,體會其中蘊涵的情感。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過錯。”這句話體現(xiàn)了雨果怎樣的立場和態(tài)度?
學生自主探究,深入討論后回答:
(1)學生可能會涉及到的語句:
①“從前對巴特農神廟怎么干,現(xiàn)在對圓明園也怎么干,只是更徹底、更漂亮,以至于蕩然無存。”中“更徹底、更漂亮”運用反語,旨在說明破壞得更殘酷、更丑惡、更野蠻。表現(xiàn)了作者強烈的憤怒之情。
②“豐功偉績,收獲巨大!兩個勝利者,一個塞滿了腰包,這是看得見的,另一個裝滿了箱篋。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一句中“豐功偉績,收獲巨大!”運用反語,譏諷英法兩個強盜搶劫了大量財富,干出了歷史上罕見的損壞人類文明的罪惡行徑。“手挽手、笑嘻嘻”則生動形象地挖苦英法兩個強盜狼狽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恥的丑態(tài),表達作者的鄙視之情。
③“以上就是我對遠征中國的全部贊譽”一句中“贊譽”運用反語,進行諷刺,所謂“贊譽”其實是最有力的譴責和控訴。
(2)雨果站在全人類的立場上,認為毀壞人類文明的是強盜政府,而不是英法兩國人民。表達了作者對英法兩國政府強盜行徑的控訴和譴責。
三、品析寫法
學生自讀課文,深入思考:
1、作者為什么在信中先極力描繪圓明園的神奇壯麗,然后才寫侵略者對其焚燒劫掠?
2、這封信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愛憎分明的感情具體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后明確:
1、這是一種襯托的寫法。以“美”襯“丑”,越是寫圓明園的美,就越是突現(xiàn)出侵略者毀滅人類文明的丑惡行徑,可恨之至。充分反映出作者對圓明園這一世界奇跡的無比熱愛,對人類文明的熱愛。
2、信中運用比喻、襯托、反語等多種修辭手法,有助于表達作者的政治態(tài)度與愛憎感情。如:“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豐功偉績!收獲巨大”等等,譏諷有力,憤怒之情溢于言表。
四、拓展延伸
1860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給國人留下了一道永遠的傷疤。據(jù)媒體報道,2011年11月16日,北京市人大教科文衛(wèi)體委員會就加強國家文化中心建設提出九大建議,其中有關研究論證恢復重建圓明園的建議頗為引人注目。你認為重建有無必要?
學生可自由討論,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師簡要提示:必要的重建能夠還原歷史,增強人們對于歷史的認識。但對于圓明園來說,它所以出名,并不僅僅因為它曾經(jīng)的富麗堂皇、溢彩流光,而在于它在民族歷史中意義。正是火燒圓明園,讓人們明悉了一個國家積貧積弱的可怕,激發(fā)了無數(shù)人救國報國的雄心和決心。現(xiàn)在所要重建的圓明園,到底是哪一個時間節(jié)點的圓明園?如果是被火燒前的圓明園,重建有何意義。對于許多人來說,那時的圓明園縱有萬種風情,也更多是統(tǒng)治者的淫逸和貪婪。“長太息以掩氣兮,哀民生之多艱”。那樣一個圓明園,即使活著也已經(jīng)死了。
五、教師總結
本文是雨果給巴特勒的一封書信。他在信中熱情地贊頌了代表東方藝術和亞洲文明的圓明園,憤怒譴責了英法殖民主義者洗劫、焚毀圓明園的野蠻罪行。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的同情,表現(xiàn)了不畏強暴、仗義執(zhí)言的偉大氣魄。他永遠是中國人民偉大的朋友!今天,我們作為中華民族的世紀新人,要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給巴特勒的信》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里收編的新篇目,較之傳統(tǒng)教材有更多可供師生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從教材內容分析,該文寫的是法國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一事,憤怒譴責英法聯(lián)軍的強盜行為,憤怒譴責英法聯(lián)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國所遭受的空前劫難,表現(xiàn)出對東方藝術、對亞洲文明、對中華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師要做到能調動學生參與并融入課文的氛圍中并為作者的強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課是該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所選課文都是以戰(zhàn)爭為主題,學習這一單元,可以了解歷史,可以看到正義戰(zhàn)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可以看到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兩個極端。本課則是憤怒譴責非正義戰(zhàn)爭的罪惡,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語言特色,了解雨果的偉大情操。進而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本課在學生的審美體驗、能力培養(yǎng)上,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學目標
根據(jù)新課改理念,結合本文的特點,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個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與過程目標:比較閱讀,體味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情感態(tài)度目標:珍視人類文明成果,尊重人類文明創(chuàng)造,培養(yǎng)熱愛全人類文化的情感。 4:教學重點、難點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知識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某些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學對策。鑒于以上分析我確立教學重點為:掌握本文的語言特色。了解雨果的偉大情操。
難點:辨別本文中贊美的語言和反諷語言的細微差別。
二、教學設想與學生情況分析:(教材處理)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fā),首先要把握兩個原則:第一,注意高視角、低起點,先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再循序漸進進行教學;第二,重視素質教育,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科學素質的培養(yǎng)、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點、難點。本文立場鮮明,“贊美圓明園”“譴責侵略者”兩大板塊內容互相獨立,共同支撐著雨果清醒的頭腦、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場。學習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體——局部——整體”的閱讀模式,可以將文章自然切分為兩個獨立整體比較鑒賞,在比較中感受侵略戰(zhàn)爭的罪惡,探究雨果的遠見卓識。在形成鮮明的感受之后,再進行深層反思,關注那段歷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藝術、文化、人類及整個世界。
三、教學方法
根據(jù)教材及學生的特點,聯(lián)系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點,這節(jié)課我將采用質疑法、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等教學方法,其中以誦讀、討論為重。
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學習方法將貫穿課堂始終,再配以多媒體課件輔助。
四、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朗讀中體味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合作學習,讓學生既向別人表述自己的觀點,又能從別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標。懂得與人合作的意義,體驗群體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個性化閱讀的同時,告訴學生如何從集體中汲取智慧。
五、教學程序設計:
一、走近雨果 領略情懷
大家知道,范仲淹不曾登臨岳陽樓,卻憑借生花的妙筆著寫了不朽的篇章,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現(xiàn)在也有這樣一位法國作家,他不曾踏進過圓明園,卻憑著超凡的想象力,描繪了這夢一般的奇跡,譴責了侵略者的強盜行徑,顯示了他那比天空更廣闊的胸懷。這位作家就是雨果。讓我們走近雨果。
二、導入原題 初步探究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雨果的這封《給巴特勒的信》,這封信的原題是《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的信》。初步探究,看看這個標題透露給我們哪些信息呢。
①“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指的是一件什么事呢?②“就……給巴特勒的信”,很顯然是談及對這一事件的觀點或看法。
三、出示目標 了解任務
四、相互探討 理清結構
請各用一個詞完成對結構的把握(盛贊、怒斥)
五、研讀主體 學會質疑
(一)研讀開頭 示范質疑
第一部分交代寫信的原由,那么我想問問:
①雨果為什么要給巴特勒寫信呢?
②巴特勒為什么要征求雨果對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的意見呢?
③巴特勒認為遠征中國是體面的、出色的。雨果這么認為嗎?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打著……旗號”“您認為……”“給予……贊譽”
④雨果的觀點是什么呢?
(二)精品第三段,質疑內容
行文至此,作者沒有直陳觀點,而是宕開一筆,描繪圓明園的美。圓明園究竟有多美呢?先請大家欣賞一組圖片……這只是圓明園美景的冰山一角。請大家放聲朗讀第三段,看看高明的雨果是如何盛贊圓明園的?對于這一段的內容,大家可先探尋作者的寫作思路,再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疑問。
①雨果怎樣評價圓明園(用一個詞概括——奇跡)
②為什么要拿巴特農神廟與圓明園對比?作者究竟更贊賞誰?
③作者如何描繪圓明園的?
——先概括后具體,依次介紹了建筑材料、建筑、陳設、裝飾、園林景觀,再概括 ④作者再次拿西方的四大名勝和圓明園相提并論,用意是什么?
⑤作者為什么要盛贊圓明園呢?(設一懸念)
⑥小結:圓明園好像一個美侖美幻的夢;
好像一座眼花繚亂的洞府;
好像神秘莫測的月宮;
好像一個富麗堂皇的博物館 。
(三)研讀5——9段 質疑語言
這樣富麗堂皇的圓明園,這樣一個超人的民族想象力的杰作,這樣一座東方藝術的典范,卻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我們現(xiàn)在所看到的只是大水法中的斷壁殘碑,碎石瓦礫了,無比痛惜之余,我們心中更多的是憤怒,是屈辱,那么作為參與國之一的法國人雨果是如何怒斥英法聯(lián)軍的?請大家瀏覽5~9段,找一找?guī)в凶l責性的詞語。
——強盜、闖進、洗劫、放火、行竊、劫掠、漂亮、豐功偉績……
這些譴責性的詞語有沒有差別呢?如果有,差別在哪里?
——直接譴責,形象描繪,運用反語譴責。
下面我們從三個方面來質疑語言,體會作者這樣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
a.首先分析直接譴責和形象描繪的詞句,質疑作者為什么會選用它,體會詞語鍛煉之美。 ①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英法聯(lián)軍)
——兩個強盜 點明了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的本質,就是劫掠,就是獲取在華的最大利益,讓人看清掠奪者的丑惡面目。
——闖 寫出了強盜們野蠻兇惡的氣勢
②他們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歐洲
(心滿意足)
——生動形象地挖苦了兩個強盜狼狽為奸,得手后得意忘形恬不知恥的丑態(tài),表達作者鄙視之情。
b.作者正面呵斥還不夠,為什么要用反語來譴責呢,反語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讓我們來體會句子的修辭之美。
更徹底,更漂亮--運用反語,意在說明破壞得更殘酷,更丑惡,更野蠻。表現(xiàn)了作者的強烈憤怒之情。
豐功偉績!收獲巨大--運用反語,譏諷了兩個強盜搶劫了大量財富,干出了歷史上罕見的損壞人類文明的罪惡行徑。
文明對野蠻--運用反語。所謂“文明”其實是野蠻,就是對人類文明的破壞毀滅。所謂“野蠻”,正是人類文明之所在。
小結:正面怒斥,反語嘲諷,使表達的情感更強烈,更發(fā)人深思。
c.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作者為什么在此之前著力贊美圓明園,體會作者用語的情感之美。
——①以美襯丑。越寫圓明園的美,就越突出侵略者毀滅人類文明的丑惡行徑可恨之至。 ②便于對方接受自己的觀點,顯得委婉而有禮貌。
六、探究情懷 陶冶情操
通過對第二部分內容和語言的質疑,我們明白了作者精巧結構的用意之所在,也明白了作者譴詞造句的精準妥貼,學習了一代文豪的不凡手筆。那么雨果作為一個法國人,他為什么不對政府的行為搽胭抹粉,卻勇敢地站出來怒斥,體現(xiàn)了一代文豪怎樣的胸襟和品格呢?
——雨果有著清醒的頭腦,不迎合政府和當局。
他有正直的良知,不為英法遠征中國之舉捧場。
他有公正的立場,敢仗義執(zhí)言,不顧個人安危。
他代表人類的良知,是非分明,愛憎鮮明。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是侵略行為,屬強盜行徑。但作為一名法國人,很容易被政府的輿論所蒙蔽,容易被狹隘的民族感情所支配,而雨果卻是站在人類立場上的。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是可敬,可佩,可贊之人。
七、總結全文 寄語學生
歲月抹不去歷史的痕跡,民族的恥辱;時光沖不淡先輩的吶喊,良知的光耀。讓我們銘記這段歷史,銘記我們中國人的朋友----雨果,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胸懷博大的人,一個為民族振興而奮斗的人吧!
看了“給巴特勒的信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