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熱愛生命說課稿
《熱愛生命》教學設計
1 了解有關杰克·倫敦的文學常識。
2 把握小說富有傳奇色彩的情節結構。
能力目標
1 體會小說細膩的心理描寫和逼真的細節描寫。
2 領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德育目標
體會人物在絕境中頑強求生的精神狀態,引導學生感知人熱愛生命本能、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
誦讀,領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體會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
教學難點
體會小說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 借助音樂,創設教學情境。
用音樂開啟學生心扉,可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讓學生體悟音樂旋律中迸發出的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命力。
2 導入新課
生命作為人類藝術的永恒主題之一,中外文學史中,許多大師為探索它的真諦歷盡艱辛為實現生命的價值李清照唱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凜然浩歌。為描摹生命的姿容泰戈爾勾勒了一幅“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的曠世佳境。美國作家杰克·倫敦《熱愛生命》更是作者為我們唱出的一曲珍愛生命的美妙樂章。
3 介紹作者
杰克·倫敦美國小說家,生于加利福尼亞一個破產農民家庭。童年時他就飽嘗生活的艱辛。他當過牧童、報童、童工工人、水手。這期間,他開始閱讀大量的小說和讀物。16歲失業,他參加失業大軍組成的抗議隊伍,以流浪罪被捕入獄,幾個月后出獄。出獄后,他拼命干活,同時刻苦學習,廣泛涉獵達爾文、斯賓塞、馬克思等人的著作。后來受淘金熱影響,加入了淘金者的行列,卻因病空手而歸,但帶回了北方故事的素材。從此,他埋頭寫作,成為職業作家
杰克·倫敦從1900年起連續發表了許多短篇小說,描寫貧民和工人生活《深淵中的人們》、自傳體小說《馬丁·伊登》政治幻想小說《鐵蹄》等許多中長篇小說和散文集,深刻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和罪惡,有力地控訴資產階級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公開號召用階級斗爭和武裝革命推翻資本主義制度。
杰克·倫敦在十幾年創作生涯中共寫了19部長篇小說,150多篇中短篇小說和大量文學報告集、散文集和論文。其中比較優秀的還有《荒野的呼喚》、《白牙》、《天大亮》、《月谷》、《墨西哥人》和受到列寧贊賞的《熱愛生命》
但是到了晚年,他逐漸脫離社會斗爭,為了迎合出版商的需要和滿足個人的物質享受也寫了不少粗制濫造的作品,1916年杰克·倫敦和他的代表作中的主人公馬丁·伊登一樣,在極度空虛和悲觀失望中自殺身亡。
4 背景介紹
短篇小說《熱愛生命》是描寫一個淘金者與饑餓、寒冷、恐慌和死亡作斗爭的故事,表現出人戰勝自然、生戰勝死亡的積極思想。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 學生默讀,把握小說情節
學生復述小說情節,教師引導
《熱愛生命》講述的是一個美國西部的淘金者在返途中被朋友拋棄,他獨自跋涉在廣袤的荒原上。他已經有兩天沒有吃東西,并且迷了路,已經筋疲力盡,不是靠兩腳走路,而是用手腳在路上爬了,他吃的是雪水,睡在露天。在荒野的六天六夜中,他僅吃了一二條水塘中的小魚和四只剛出殼的小松雞。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在他奄奄一息時,有一條病狼卻時刻尾隨著他,舔食著他留下的血跡,覬覦著他的肉體。最后淘金者用智力和毅力咬開了病狼的喉嚨,憑著意志吮吸了病狼的血,并堅持著爬到了大河邊。最后,他在大河邊被幾個科學考察人員救起,他在與大自然的拼搏中活了下來。
2 學生自由誦讀思考
小說的主人公在茫茫荒原上面臨著哪些生死考驗?他為什么能超越極限戰勝病狼而頑強地生存下來?
學生概括,教師點撥
主人公所面臨的生死考驗有饑餓、惡劣的天氣、個人體力的極度虛弱傷病以及野獸的威脅等。他之所以能戰勝這些并頑強地生存下來,是因為他堅韌頑強、不懼艱難險阻。他雖然身體衰弱無比,并且時常處于昏迷之中,卻有著驚人的意志力。在這場人與自然、人與自我的生死搏斗中,人的偉大與堅強也最鮮明地體現了出來。作品所要弘揚的正是這樣一種硬漢精神。
3 學生重點研讀小說最為精彩的場面:也是高潮部分人與狼最后的格斗。體會主人公堅毅勇敢拼搏的生命意志。
學生合作探討,教師明確:
小說的象征意味也非常濃厚,這是西方許多文學作品的藝術特點。小說中艱難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隨其后的饑餓不堪的狼所面臨的選擇是簡單而清晰的要么戰勝對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對方戰勝,淪為犧牲品。主人公以他堅毅勇敢的性格和頑強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勝,成為真正的“強者”。小說啟示人們:生命是神奇而寶貴的只有敬畏生命,熱愛生命,才能讓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主人公沒有名字,僅以“這個人”指代,顯然隱含著作者以他作為整個人類象征的用意,而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險惡的自然環境與自然力量的一種隱喻。
4 學生聯系《荒島余生》中魯濱孫荒島求生的經歷,深入領會小說的深刻意蘊
三、研讀,體驗延伸
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
這篇小說在藝術上有什么特點?
故事情節的傳奇性與具體細節的高度統一,可以說是這篇小說的最大特色。一方面,這篇小說的整個故事情節都帶有傳奇色彩。作者將主人公安置到一個困苦險惡到極點的生存環境中,讓其經受著一般人難以想象的考驗;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篇極為逼真的小說,我們在緊張曲折的故事情節中很難找到人為編造的痕跡,作者準確地摹擬了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與意識活動。非常逼真地展示了一個疲憊、衰弱的人在荒原上的艱難求生過程,其“真實性”可謂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
2 請學生繪聲繪色地講出在其他書刊或電影電視中看到過的類似的人或動物求生的故事,如沙漠、地震、海難等。
3 以生命為引線給學生介紹一些珍惜生命與疫病、災難頑強抗爭的知名作家的事跡,并引導學生閱讀其作品。
講美國作家海倫凱勒的事跡推薦選讀其長篇小說
《我的生活故事》和散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2)講當代作家史鐵生的遭遇,選讀其感悟生命的文章《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等
四、課堂小結
生命是寶貴的,只要心中生命意念還在,只要不輕易放棄,再困窘的環境也能重生。這就是課文告訴我們的一個簡單而實用的道理。讓我們熱愛生命,讓我們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熱愛生命》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是X號選手。我說課的題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4篇課文《熱愛生命》,屬自讀課文,題材是小說。
《熱愛生命》是美國小說家杰克·倫敦1906年創作的著名短篇小說。這部小說以雄健粗獷的筆觸,記述了一個悲壯的故事,生動地展示出人性的偉大和堅強。小說把人物置于近乎殘忍的惡劣環境之中,讓主人公在與寒冷、饑餓、傷病和野獸的抗爭中,在生與死的抉擇中,充分展現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教讀課文,要引導學生體會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作者寄予的人生理想和美學追求。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要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和情意之間的聯系”。因此,結合本課的內容,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深入文本,賞析語言精妙,剖析人物形象;
2、真切體悟,理解生命價值,汲取精神力量。
九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分析能力,而且也積累了一些關于小說的知識,這為本文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文中細致的描寫是重點,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是難點,應該讓學生多讀文、多體會、多談自己的看法,以達到“深課淺教”的目的。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我將遵循“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采用閱讀、思考、討論、交流等形式,利用圈點勾畫法、感情朗讀法、對話分析法等,讓學生感知文本,增強語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教具媒體使用多媒體。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由導入新課,出示目標,收集信息、自學反饋,心動行動、合作探究,尋根探源、延展體悟,課堂小結、溫馨寄語,布置作業七個環節組成。
導入新課環節教師用飽含深情的話語導入:生命的執著與頑強常常令人潸然淚下。石縫里,小小的松子沖破堅硬的巖石,昂然挺立;山澗中,悲壯的羚羊用生命架起一道求生的彩虹,熠熠生輝;荒島上,魯濱孫以驚人的毅力與困難作戰,不屈不撓……在所有生命的抗爭與搏斗中,人的意志和力量超越極限,踏碎死神的鐵掌,弘揚著人類的偉大與堅強。今天,我們將借助杰克·倫敦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來領悟生命的意義。
(此環節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狀態,為課題理解營造一個情感氛圍。用時大約1分鐘。)
出示目標環節通過多媒體直接投影出示,學生朗讀明確,教師強調重點目標和難點目標。
收集信息、自學反饋環節用多媒體投影出示“我的詞匯本”,學生按投影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同位互相批閱后,由學生強調應該注意的重點,再次鞏固。
之后教師投影出示“我的讀書卡”,學生根據課前自學的知識填寫讀書卡,并由學生簡介杰克·倫敦,老師補充。
(這樣設計既可以節約時間,又能讓學生自主感知文章內容,篩選主要信息,對提升學生能力很有幫助。以上兩個環節用時大約6分鐘。)
心動行動、合作探究環節,通過追問“他是一個怎樣的人?”明確他的堅韌頑強和對生命的熱愛,面對這樣的一個人,我們怎能不心生感動,從而共同探究“他”為什么打動了我們?
此環節要求學生跳讀課文,劃出典型句子,點出關鍵詞,并共同填寫讀書卡片,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對于文中感人的情節,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朗讀,體會他此時此刻的心境,并再次體味他的堅韌頑強和對生命的熱愛。(板書)使學生明確正是他的堅韌頑強和對生命的熱愛支撐他闖過困境,書寫了一個大寫的人字!
通過交流,通過深度分析文本。從而讓學生明確了文章精彩的部分在哪里,為什么精彩。讓學生從心理描寫和細節描寫的角度賞析第3、5、和27段,并讓學生按句式說話。多媒體投影要求:這個句子采用________描寫,寫出了_____________,表現了_______________。
(此環節讓學生進入文本,賞析語言精妙,剖析人物形象,達成目標1。用時大約22分鐘)
尋根探源、延展體悟環節用多媒體投影問題:勾畫文中有關“生命”的句子,結合自己的經歷或體驗,讀一讀,感受他頑強的生命力;寫一寫,談談自己對“生命”的理解。
學生畫出相關的句子后,教師誦讀有關“生命”的句子,于是,一幕從來沒有演出過的殘酷求生悲劇就開始了——病人一路爬著,病狼一路跛著,兩個生靈就這樣在荒原里拖著垂死的軀殼,相互獵取著對方的生命。
不過,他仍然要活下去。在經過了千辛萬苦之后,他居然還會死掉,那未免太不合理了。命運對他實在太苛刻了。然而,盡管奄奄一息,他還是不情愿死。也許,這種想法完全是發瘋,不過,就是到了死神的鐵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
讓學生感受生命之美,之后由學生誦讀最震撼自己的句子,在加深對課文主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寫一段文字,談一談對“生命”的理解,之后由教師組織課堂交流,從而使學生由外在的情感體悟,內化為自己對主旨的理解。
(此環節引導學生用感情朗讀、齊讀,比較分析,討論交流等多種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此環節,達成目標2。用時大約15分鐘)
最后,教師總結全文并深情寄語:每一個生命的強者,都是矗立在我們面前的豐碑。每一個生命的強者,都在歷史的深處無言地啟示著我們:面對人生的不幸和苦難,唯有“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輕言放棄,奮起抗爭,勇于拼搏,才能創造人生的奇跡、重鑄生命的輝煌!
(此環節教師深情寄語,再次從心靈的深處,激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激發他們對生命的熱愛!.用時1分鐘。)
看了“熱愛生命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