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例說
中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例說分析
答題步驟:⑴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⑵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明凈絢麗等。⑶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次交大附中一模考的就是這種題型的詩,我們結合交大的這次考試來具體分析例:西樓子海浪如云去卻回,北風吹起數聲雷。朱樓四面鉤疏箔,臥看千山急雨來。【注】鉤疏箔:把簾子掛起。
1、這首詩描寫了什么景象?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析之。答:1、描繪了海濱暴風雨來臨前的壯美景象。詩的第一、二句分別從視覺和聽覺寫浪卷、云涌、風吹、雷鳴,渲染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勢。2、表達了詩人開闊的胸襟和內心豪情。暴風雨將臨,按常理本當關門閉戶躲避,但詩人反而高掛起簾子,敞開窗戶,為的是能飽覽“千山急雨來”的壯觀。
本次考試我們不難發現,這次考試考的詩歌題材是寫景抒情詩,那么什么是寫景抒情詩,寫景抒情詩有哪些特點,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去具體的分析寫景抒情,老師把寫景抒情詩的分析方法整理如下,僅供各位家長和考試參考。寫景抒情詩,指的是寓情于景,借助客觀景物的描寫來抒發詩人主觀感情的詩作。詩人在詩中不是直接抒發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上感情色彩。詩人帶著有情之眼去觀察景物,以有情之筆去描寫景物,使感情附著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無隔。
寫景抒情在古代詩歌中所占的比例相當高,“寫景抒情詩”題材非常寬泛,可以說凡是寫景抒情的詩歌都可以歸于此類,不管是借景思鄉、借景懷人,還是借景送別、借景厭戰;無論是借景說遭遇、借景言國難,還是借景訴衷情、借景明志向,等等,只要是通過景物描寫來表達內心的某種情感的,都屬于此類。
寫景抒情詩的特點:借景抒情詩往往是含而不露,蘊藉悠遠,情豐意密,深切動人。特征(意象):所有物(物象)與景(景象)。比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都是寫景詩中的形象。寫景抒情詩抒情方式分類根據詩中景與情的關系,一般來說分為兩種:1.觸景抒情:先有“景”后有“情”。詩人因眼中所見景物引起心中的某種感觸,于是描繪當時的景物來抒發感慨。觸“景”而生“情”,興之所至,情感自然深摯。例如杜甫的《登高》,正是秋天的寥廓凄涼觸動了詩人自身的境況“艱難苦恨”、“潦倒”。2.借景抒情:先有“情”,后有“景”,詩人不能直抒胸臆,緣“情”而找“景”,借相關的“景”來抒發情懷,往往融情于景。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的感慨。
寫景抒情詩中常寫的“景”與常抒的“情”有哪些。1.景的種類:對于“景”進行分類,目的在于提取寫景抒懷中的意象。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1、樹木類(楊柳松竹)
2、花草類(梅菊蘭蓮芳草)
3、風霜雨雪云類(東風浮云)
4、水(春水流水)
5、地點類(亭臺樓閣)
2、抒情種類(1)描繪山川美景,熱愛祖國河山。(2)描寫自然景物,表現歸隱田園,鐘情山水之意。(3)借景表達厭棄官場黑暗,抒發閑適情調,表達決不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4)寫景抒發送別時不舍或勸勉之情。(5)表達客居他鄉,懷友思親的感情。(6)表達報國無門、懷才不遇等感傷。結構特點
格律詩的特點一般是先繪景后抒情;而詞一般則是上闋寫景,下闋抒情。山水田園詩寫景的方法很多,應注意寫景的常見方法和技巧,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變化(“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問:這首詩的前兩句和后兩句在寫景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頭兩句描繪了秋山遠景。第一句描寫了秋山高遠的景象,表現了詩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寫了秋山中的一個特定場景,在白云浮動的天空下有幾戶人家隱約可見。后兩句描繪了秋山近景。“霜葉紅于二月花”一句,生機勃勃,鮮艷奪目,清新剛勁,形象鮮明,給人一種秋光勝似春光的美感。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問:詩的第一句、二句從什么角度寫景,這兩句詩勾勒出一個怎樣的境界?
答:仰視的角度和俯視的角度。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蘭溪山色,朦朧飄渺,使人如同墜如仙境。抓住景物的特點:從景物的聲音、形狀、色彩等方面進行描寫從景物的動、靜和景物的虛、實等角度景物的色彩:冷色調——清新、凄清、蕭索、蕭瑟、(衰敗、荒蕪)冷寂、冷清、晦暗、黯淡;暖色調——明麗、濃艷、秾麗、艷麗景物的動靜:生機勃勃、生機盎然、繁華熱鬧;幽靜、寂靜、恬靜(田園)寧靜、平靜(水)色彩的渲染
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思歸的感傷。例如:絕句杜甫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濃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風光,山青翠,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卻是為寫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問:這首詩一、二句在景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詩句分析。上聯寫草堂周圍多柳,新綠的柳枝上有成對黃鸝在歡唱,一派愉悅景象,有聲有色,構成了新鮮而優美的意境。“翠”是新綠,“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剛抽嫩芽。“兩個黃鸝鳴翠柳”,鳥兒成雙成對,呈現一片生機,具有喜慶的意味。次句寫藍天上的白鷺在自由飛翔。這種長腿鳥飛起來姿態優美,自然成行。晴空萬里,一碧如洗,白鷺在“青天”映襯下,色彩極其鮮明。兩句中一連用了“黃”、“翠”、“白”、“青”四種鮮明的顏色,織成一幅絢麗的圖景;首句還有聲音的描寫,傳達出無比歡快的感情描寫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對景物的感覺從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方面對景物進行描寫夜雪·白居易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問:在這首詩中白居易是怎樣寫夜雪的?“已訝衾枕冷”,先從人的感覺寫起,通過“冷”不僅點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為生活經驗證明:初落雪時,空中的寒氣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氣溫不會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會加重空氣中的嚴寒。這里已感衾冷,可見落雪已多時。不僅“冷”是寫雪,“訝”也是在寫雪,人之所以起初渾然不覺,待寒冷襲來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無聲,這就于“寒”之外寫出雪的又一特點。此句扣題很緊,感到“衾枕冷”正說明夜來人已擁衾而臥,從而點出是“夜雪”。“復見窗戶明”,從視覺的角度進一步寫夜雪。夜深卻見窗明,正說明雪下得大、積得深,是積雪的強烈反光給暗夜帶來了亮光。以上全用側寫,句句寫人,卻處處點出夜雪。“夜夜知雪重,時聞折竹聲”,這里仍用側面描寫,卻變換角度從聽覺寫出。傳來的積雪壓折竹枝的聲音,可知雪勢有增無已。詩人有意選取“折竹”這一細節,托出“重”字,別有情致。“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了冬夜的寂靜,更主要的是寫出了詩人的徹夜無眠;這不只為了“衾枕冷”而已,同時也透露出詩人謫居江州時心情的孤寂。由于詩人是懷著真情實感抒寫自己獨特的感受,才使得這首《夜雪》別具一格,詩意含蓄,韻味悠長。“折竹聲”于“夜深”而“時聞”,顯示出雪夜的寧靜。這一結句以有聲襯無聲,使全詩的畫面靜中有動、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現出一個萬籟俱寂、銀裝素裹的清寧世界。可與王維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相媲美。寫景的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例如:由遠及近、由上到下、由高到低、從早到晚、由整體到局部等修辭格的角度比喻、擬人、夸張、對比等表現方式的角度如虛實結合(“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以動襯靜(“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明、暗對比(“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粗筆勾勒和細部描繪相結合(“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點與面的結合;比興手法的運用等等。踏莎行歐陽修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行人”想像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從而將離愁別緒抒發得淋漓盡致。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中就運用了點面結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畫面上顯得比較小,但處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是詩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屬于點的描繪;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屬于面的鋪陳,詩句從“鳥飛絕”、到“人蹤滅”寫盡了人物處境的苦寒與孤寂,并在“山”“徑”前冠之以數量詞“千”“萬”,對突出人物堅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指出一點,隱括全面從景與情的關系的角度: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含蓄)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情感。寫景是詩歌的主要內容,鑒賞詩歌的寫景就要從詩人寫景的方式入手,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景物中所寓含的詩人的情感。“寫景抒情詩”考查內容(考試題型)1、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2、詩歌是怎樣寫景的?3、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一、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問:前六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色?描寫了山雨初霽、萬物一新、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蓮等意象,是一幅空山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凈(恬靜幽美)的景象。小結:“描繪了怎樣的畫面”題目該答什么?梳理意象(寫進詩歌的典型事物都有哪些?)+概括意境(構成了一幅什么特點的畫面?)二、詩歌是怎樣寫景的?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問:本詩二三聯寫景有何主要特色?1、第二聯上下結合,視覺與聽覺相結合寫自然之景。上句側重從視覺寫空中的月亮,下句側重聽覺寫地下的清泉,各個景物非常協調,組成一個立體感很強的完整畫面,清幽而靜謐。2、第三聯動靜結合側重寫山村的熱鬧。以“竹喧”“蓮動”來反襯“靜”,既有秋夜的靜謐,又有村居生活的甜美。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這種寫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種意境里描寫動態(有聲)與靜態,并且往往是以靜為主,以動(有聲)襯靜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諧統一。因此,動靜結合的寫景手法,與襯托密切關聯。小結:詩歌是怎樣寫景的?⒈從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遠、近景象的變化;。⒉從作者描寫景物的手法入手分析。如繪形、繪聲、繪色,即所見、所聞、所感;嗅覺、聽覺、視覺、味覺,感覺的轉移(通感)等;如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化靜為動等。鷓鴣天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上闋作者是如何寫景的?答案:詩人善于從多角度寫景,遠有山林,近有竹墻,仰有白鳥,俯有紅荷,聽覺蟬噪,嗅覺香飄,有聲有色有形有味,真正做到了詩中有畫。三、從“景”與“情”關系的角度賞析。春行即興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提問: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山有樹,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現出了山的寧靜,以景結情,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小結:分析“景”“情”關系及派生出的手法景情關系:情景交融:觸景生情、借景抒情反襯:樂景寫哀情、哀景寫樂情正襯:樂景寫樂情、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查看原帖參與討論]
看了中考詩歌鑒賞的答題技巧例說還看:
1.中考語文——詩歌鑒賞題的答題技巧
2.高中詩歌鑒賞題答題技巧
3.初中古代詩歌鑒賞題型設計及答題思路
4.中考語文詩文鑒賞題的解題有什么技巧
5.詩歌鑒賞常用的6種答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