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知論智議論文閱讀答案
《說知論智》議論文閱讀材料
④盡管智慧給人的印象首先是一種能力,但能力不可能完全脫離品質與境界。我們說到遠見、大局、明辨、敏銳與周全,說到選擇與決策、承擔與應變、淡定與冷靜、正視與勇氣,這都不是鼠目寸光、私心雜念、斤斤計較、患得患失、蠅營狗茍、妒賢嫉能、夸張矯飾、膽小怕事、茍且偷安的人所能做得到的。相反,只有具有遠大的目光與胸懷的人,具有謙遜兼聽、從善如流品德的人,具有求知好學、服膺真理性格的人才能做得到。
⑤在中國古人那里,不常用智慧這個詞,而喜用“知”。儒家講得更多的是“學”字,要人重視學習,重視切磋琢磨。老子講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這些意思都與我們今天講的“大智若愚”相通。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張揚外露的。這也包含了警示人們不要耍小聰明、不要一心投機取巧、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意思。【A】
⑥大的智慧,不等于萬事通,事事通。有些有大智慧的人,某件小事上可能冒傻氣。比如牛頓,為了便于家里一大一小兩只貓出入,要求木匠在大門上鑿出大小兩個貓洞;因為著迷做實驗,煮雞蛋時卻心不在焉地把懷表放進了鍋里。【B】
⑦智慧是永無止境的。向往智慧、靠攏智慧、汲取智慧之心人皆有之。尤其在今天,在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的時代,不論個體還是群體,沒有足夠的智慧,就無法生存和發展,就無法在競爭中取得成績,更不要說勝利了。【C】
⑧怎么獲得智慧?自然要汲取全世界的一切智慧成果,弘揚民族文化的益智精華,傾聽時代高端與科學前沿的信息與呼喚。更重要的是,面對我們的生活實踐,有所實驗、有所創新、有所嘗試、有所擷取、有所思索、有所發現、有所見解。智慧的依據是生活,是世界,是實踐,而不僅僅是書本。 (節選自2011年1月21日《廣州日報》
《說知論智》議論文閱讀題目
小題1:概括本文表達的主要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小題2:下面這則新聞你認為放在【A】【B】【C】中的哪一處合適,請說明理由。(4分)
【新聞】2012年8月26日,在36人遇難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現場,原任陜西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的楊達才在交通事故現場,因面含微笑被人拍照上網,引發爭議,并被網友指出楊達才有83塊名表,也因此被網友稱為“微笑局長”,“表哥局長”。隨后,楊達才又被曝出擁有價值十萬多元的眼鏡和名貴腰帶,再次引發熱議。2012年9月21日,陜西省研究決定:撤銷楊達才陜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而楊達才被雙規后的調查顯示,楊現金存款超1600萬,調查仍在繼續。
小題3:結合全文,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1) 第⑤節劃線句的表達作用?(2分)
(2) 某官員最近在回應網友對政府的批評時認為:“主人說公仆幾句話,也是合情合理的。”這一回應得到網友的一致好評。如果用本文作者的觀點,這位官員的智慧體現了哪些特質?(2分)
《說知論智》議論文閱讀答案
小題1:“說知論智”中的“智”,不但涉及智力,還有“慧”這方面的悟性。(或:智慧,是指人的一種高級的、主要是知性方面的精神能力。)
小題2:A處。因為新聞中的楊達才在36人死亡的車禍現場竟然面帶微笑,作為政府主管官員,這種表情可謂不智;幾萬元的手表戴在腕上,經常更換,真是太張揚,更是不智。這從反面論證了前文“真正的大智是深藏的,是不那么張揚外露的”,又與前面警示的結論符合
小題3:(1)舉例論證,舉老子的例子,說明大智慧是深藏不露的,警示人們不要耍小聰明(投機取巧)。 (各1分)(2)具有遠大的目光和胸懷;具有謙遜兼聽、從善如流的品質。(各1分)
看了“說知論智議論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