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讀書閱讀練習及答案
《文化與讀書》閱讀材料
③把讀書等同于文化,這成了讀書人的一個觀念,中國文化史也就變異為一部讀書史。讀書也就是學習,儒家是很看重的。《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 a 。”荀子《勸學》的首句曰:“ b 。”讀書學習是放在第一位的。而那時候的讀書,首要的和主要的是讀儒家經典,讀圣賢之書。這就使讀書的范圍比較狹窄了。道家對讀書倒是有一種較為達觀的態度,語云:“吾生也有涯, c , ,殆矣。”(《莊子·養生主》)道家不主張以有限的生命去搏取無取的知識,而提出順天然頤養天年。這大概可以算是儒、道在這個問題上的一種互補吧。
④其實,更準確一點說,文化是有兩個方面的。一方面是書本之中,一個方面是書本以外的。書本以外的文化至大,是讀書這個詞涵蓋不了的,也不可用履歷表上的文化程度也就是讀書的年限來衡量。尤其對于讀書人而言,這是無論如何要明白的一個道理。宋朝開國宰相趙普曾說過“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句名言。半部《論語》自然是謙虛的話,表示讀書不多,只讀了半部。不過我從這句話中取它這樣的意思,書取一半,而另一半則是事功也就是實踐,也就是書本以外的文化。所以有人說,中國文化在田野,從這個角度看是有道理的。
⑤由于過去分看重讀書,就有了兩個偏向。其一,皓首窮經,閉門造車,全然不問世事,不讀人生之書。張舜《愛晚廬隨筆》曾指責清儒大多“只做得如何讀字”,“至于體味書中理論而確有所惟開國時三數大儒耳”。讀書尚不能明理,“篤行”更是不可能的事了。其二,是反科舉切名看作惟一的讀書門徑,走入了歷史的狹路和誤區。
⑥當然在今天強調一下讀書也是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諺有云:“書比人長壽。”文化是永遠的,讀書也不會是短暫的。這樣看來,文化與讀書也將是一個永恒的文明主題。
《文化與讀書》閱讀題題目
1.本文第2、4段都提到了《論語》,此書是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補出第3小節a、b、c空格處的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第⑥段橫線上空缺的文字選擇適當的一項( )。
A.未嘗不可卻又必須恰如其分 B.是并非很恰當和很必要的
C.是有一定的針對性和現實意義的 D.是有現實意義和一定的針對性的
4.根據作者的思路,對本文層次的劃分較合適的一項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5.就第4段劃線句“中國文化在田野”這一說法,回答問題:
(1)這一說法針對何種觀點?(不得超過8字)
(2)作者引用此說表明怎樣的主張?(不得超過12字)
(3)加點字“這個角度”指什么?(不得超過12字)
6.對于本文作者闡述的“讀書和文化”的關系,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A.讀書是文化積累的主要渠道。
B.讀書等同于文化,中國文化就是一部讀書史。
C.衡量一個有沒有文化要看他有沒有讀書以及讀了多少書。
D.文化靠讀書獲得,又不限于讀書,要結合實踐。
E.讀書只是獲得文化的一個渠道,而實踐才是獲得文化的主要渠道。
F.今天強調讀書也是文化,未嘗不可但必須恰如其分。
7.本文作者對讀書與文化的關系作了精辟的分析,簡要概括作者的觀點。(不超過24個字)
《文化與讀書》閱讀題答案
1.記錄孔子與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經典著作
2.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b:學不可以已 c.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
3.C
4.D
5.(1)把讀書等同于文化 (2)文化既在書本又在實踐 (3)文化有書本和實踐兩個方面
6.A、D
7.文化主要靠讀書獲得,又不限于讀書,要結合實踐(讀書是文化積累的主要渠道,但文化在書本,又在實踐。)
看了“文化與讀書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