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議論文閱讀題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1:蘇軾的意義
宋人筆記中傳說,蘇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詞后,“掛冠服江邊弩舟長嘯去矣。郡守徐君猶聞之驚且懼,以為州失罪人,急命駕往謁,則子瞻鼻鼾如雷,猶未興也”(《石林避暑錄話》),正睡大覺呢,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本來,又何必那樣呢?因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羅網。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正是這種對整體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脫而未能,欲派遣反戲謔,使蘇軾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無定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這里沒有屈原、阮籍的憂憤,沒有李白、杜甫的豪誠,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當然更不像韓愈那樣盛氣凌人不可一世。蘇軾在美學上的追求是一種樸質無華、平淡自然的情趣韻味,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態度,反對矯揉造作和裝飾雕琢,并把這一切提到了某種透徹了悟的哲理高度。無怪乎在古今詩人中,就只有陶潛最合蘇軾的標準了。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淵明,才是蘇軾所愿頂禮膜拜的對象。終唐之世,陶詩并不顯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視。直到蘇軾這里,才被抬高到獨一無二的地步。并從此之后,地位便鞏固下來。蘇軾發現了陶詩在極平淡樸質的形象意境中,所表達出來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諦,藝術的極峰。千年以來,陶詩就一直以這種蘇化的面目流傳著。
“人生何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攜帶某種禪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盡管蘇軾不斷地進行自我安慰,時時現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 ? ? 但與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畢竟不同,其中總深深地埋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無怪乎同樣具有敏銳眼光的朱熹最不滿意蘇軾了,他寧肯贊揚王安石,也決不喜歡蘇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但他的這種美學理想何審美趣味,卻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的浪漫主義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驅作用。知道《紅樓夢》中的“悲涼之霧,遍被華林”,更是這一因素在新時代條件下的成果(參看本書《明清文藝思潮》)。蘇軾在后期傳統美學上的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里。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
12.下列敘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蘇東坡留給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雖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退隱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蘇軾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退隱”心緒,不是對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對政治殺戮的恐懼哀傷,而是一種對社會的退避。
C.朱熹因為感受到蘇軾這一套對當時社會秩序具有潛在的破壞性,所以最不滿意蘇軾了。
D.蘇軾在寫下《臨江仙》這首詞后居然睡大覺,根本沒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為他已在佛學禪宗中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
13.下列推斷錯誤的一項是 ( )
A.《赤壁賦》所透露的人生感傷和強作慰藉以求解脫的心緒、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蘇軾對人生空漠感,對整個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和無可寄托感。
B.“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鬢微霜,又何妨” 這些詩句顯露蘇軾自我安慰,表現出一副隨遇而安的“樂觀”情緒,但內心總有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
C.陶淵明的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詩句正契合了蘇軾所追求的質樸平淡的審美趣味和退避社會的人生理想。
D.蘇軾內心深藏著某種要求徹底解脫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會的,是超越時代的進步思想。
15.請簡述蘇軾的意義在文中的具體表現。(6分)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答案
12.C.(A.原文是人生空漠之感,不是退隱欲望。B.項是不只是對政治的退避,D項.是也許只有在佛學禪宗中,勉強尋得一些安慰和解脫吧。)
13.D.(原文是“蘇東坡生得太早,他沒法做封建社會的否定者”)
15答:①蘇軾最早在詩文中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感和厭倦感。②蘇軾在美學上追求一種質樸平淡的美,一種退避社會、厭棄世間的人生理想,他發現陶淵明的美與真諦,并將之抬高到極高的境地,使陶詩自此以后備受關注,廣為流傳。③蘇軾的美學理想和審美情趣對從元畫元曲到明中葉以來浪漫注意思潮具有重要的先驅作用。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2: 詩圣與文士性格的塑造
宋代學者稱杜甫為“圣于詩者”,這主要是指杜甫在詩歌史上地位而言。他們把杜甫視為“集大成”者,認為他是位無體不工、無美不備的詩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簡稱為“詩圣”,這突出了杜詩的道德含義(郭沫若稱其為“詩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詩中的儒學內涵。
“詩圣”的名號,使得杜詩所確立的“憂國憂民”思想逐漸成為了主流理論。不管你是否贊成,但都不能不承認詩歌寫作應該反映現實和關注國家與人民命運。南宋詩人就說:“憂時本是詩人職,莫怪吟中感慨多。”這是贊成詩人應該憂國憂民的。也有不贊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個性解放,不同意詩人應有“憂國憂民”的責任感。他在《顯靈宮集諸公以城市山林為韻》中說“新詩日日千余言,詩中無一憂民字”,“自從老杜得詩名,憂國愛民成兒戲”,仔細咀嚼詩意,可見袁氏雖然不贊成此說,但還是把“憂國憂民”看作當時詩歌創作中大多數詩人所遵循的原則。這些都說明對后世士人影響之深。
詩歌創作乃是中國古代讀書人日常功課之一,古代學于平常接觸最多當屬杜詩.因為杜詩中規矩井然,學有規矩。如應酬中大量運用的律體詩,當以杜甫寫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舉考試中用的試帖詩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詩人寫出像杜甫這樣多的高質量的“五排”了)。對杜詩的廣泛的模仿從宋代就開始了。書商為了滿足這個社會需求,還把杜詩分類編排,給模仿者以便利。這樣,杜詩中的思想感情必然會從閱讀的渠道滲入到士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因此,說杜詩對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產生影響絕不是夸誕之詞。
中國的文學傳統,特別是古典詩詞對讀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難估量的,杜甫詩發揚了儒家思想中富于倫理價值的思想,對古代讀書人有很大影響;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當有積極的意義。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
10.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稱杜甫“圣于詩者”或“詩圣”的根據的一項是( )(3分)
A.杜甫詩歌創作無體不工,無美不備。
B.杜詩中“憂國憂民”道德含義十分突出。
C.杜甫在詩歌史上地位最高,人們視之為“集大成”者。
D.杜詩中富于倫理價值思想,儒學內涵豐富。
11.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的文章,以抒寫個性和性靈為主。
B.科舉考試要求寫“排律”形式的試帖詩,這是模仿杜詩中的“五排”而產生的。
C.明清時代讀書人在社交應酬活動中,以吟詠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為時尚。
D.文士性格是由“憂國憂民”思想塑造起來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積極意義。
12.用一句話概括表述杜甫的詩歌對后世文士性格的塑造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在不斷深化改革的今天,文學創作是否要表現“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請談談你的看法。(3分)
高考議論文閱讀題答案
10.C.
11.A
12.后世文士大多把憂國憂民看作自己創作中所遵循的原則。或者:后世文土大多把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滲透到自己的創作中去。(第2問為開放性試題,允許不同看法,言之成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