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閱讀答案
《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閱讀材料
(4)但是,就像他那些獨特的打氣的話一樣,你細讀他這些小說,到最后也會在吶喊的聲響之外,又覺出另外的意味。譬如《藥》,以“愚昧的鄉民拿啟蒙者的鮮血當藥吃,作為基本情節,通篇的描寫又是那樣冷峻陰郁,盡管作者在結尾添了一個花圈,放在啟蒙者的墳頭,整篇作品的壓抑的氛圍,還是會使你喘不過氣來。尤其是《阿Q正傳》,從第一章的有意的挪榆和戲諺,到最后一章描寫阿Q臨刑時的不自覺的緊張,作者的敘述態度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先前那居高臨下的氣勢逐漸消失,你最后看到的,竟是一種與阿Q感同身受式的絕望的悲哀,到這時候,一種無以名狀的消沉和沮喪情緒,會不會早已悄悄地潛入你的心頭?
(5)魯迅寫《狂人日記》和《阿Q正傳》這類小說,本意當然是在以啟蒙的眼光,去刻畫昏睡著的“他們”。可是,文學創作畢竟有自己的法則,無論作家抱著怎樣的動機。一旦進入創作,總難免要受這法則的約束,而它的頭一條,就是:坦白你自己!因此,魯迅就是心再誠,再想遵從啟蒙主義的“將令”,他內心的那些與啟蒙態度并不相符的情感體驗,還是會不由分說地涌上筆端。小說家非但不可能在描述他人的時候,保持完全的冷靜,他也不可能完全去描寫他人,他自己的心緒,總會以這種或那種方式進入作品,成為他的描寫對象。連寫雜文,魯迅那副啟蒙主義的面具都不能遮住他的陰郁情緒的流溢,在小說里,這面具的遮蔽作用就更有限了。
(6)魯迅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啟蒙者的行列的,這獨特并不在他的戰斗熱情比其他人高,也不在他的啟蒙主張比其他人對,他的獨特是在另一面,那就是對啟蒙的信心,他其實比其他人小,對中國的前途,也看得比其他人糟。即便是發出最激烈的吶喊,他也清醒地估計到,這吶喊多半不會引來什么響應;就在最熱烈地肯定將來的同時,他也克制不住地要懷疑,這世界上恐怕是只有黑暗和虛無,才能長久地存在。是命運造就了他的這種獨特之處,而“五四”以后的歷史證明了,這也正是他的過人之處。
(選自王曉明《魯迅傳》,有刪節)
《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閱讀題目
小題1:標題為“戴著面具的吶喊”,請結合文本談談其具體含義。(6分)
小題2:文中第五段說“文學創作畢竟有自己的法則”,這一法則在文中主要指什么?它對魯迅創作的約束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6分)
小題3:文章說:“魯迅是以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加入‘五四’那一代啟蒙者的行列的。”句中“獨特的方式”指什么?作者對此如何評價?(6分)
《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閱讀答案
小題1:魯迅的小說本意在于“吶喊”,是啟蒙的呼叫,喚醒麻木的人們。(3分)但小說也流露出魯迅內心深處的陰郁(消沉)和沮喪情緒。(3分)
小題2:法則:坦白你自己(2分);體現:魯迅在文學創作中會在自覺或不自覺中以各種方式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2分),在激情吶喊的同時流露出陰郁的情緒(2分)。
小題3:“獨特”是指魯迅比別人更清醒,認識更深刻,更透徹,對事情判斷更理智,所以他的信心沒有其他人足,更會流露出質疑和消極的情緒。(3分)對于這個“獨特”之處,作者是持肯定態度的,因為“五四”以后的歷史證明魯迅是對的,這也正是魯迅超出其他人的地方。(3分)
看了“魯迅戴著面具的吶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