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的詩與思閱讀答案
《清明時節的詩與思》閱讀材料
清明節蘊涵著中國人的人文關懷。誰說中國人沒有終極關懷?十字架前的懺悔或許因為內心的拷問而顯得深沉,但是中國人有自己的方式。宋代高翥有詩道:“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清明節祭奠,是一種儀式,但其背后的情和理,又遠遠超越了儀式的范疇。在先祖墳前放一掛鞭炮,哭一曲悲歌,燒一沓紙錢,看裊裊青煙騰上天空,繼而消散,那一刻,不僅僅是生者向逝者的致意,更是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那喧鬧蕪雜的聲音和晦明晦暗的火焰化入青山白云,就像人生流淌在無邊無垠的時間里。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因為有了這天地之間的廣闊背景,而顯得更加豁達。所以,清明節雖然是一個懷念的日子,但它不排斥歡樂,就像宋人吳惟信的詩句“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這個節日也鼓勵踏春和愉快的運動。
清明節也滲透著中國人的維新精神。清明這時節,春風化掉冬雪,萬物開始生長,生命開始孕育。而且,由于納入了寒食節的節俗,即使是火,也需重新燃燒起來。有古人以詩自況:“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一個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迎面而來。這里的“新火”,毋寧說是新的希望、新的規劃。“一年之計在于春”,士農工商、漁樵耕讀,都得告別昨日的滄海桑田,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當然,所謂新舊,相反相成。《詩》云:“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維新就是在已有基礎上更好地創新。小到一家,大到一國,維新不是否定過去的一切,而是辯證之后的高度自信,相信自己的歷史和文化,相信自己的道路和未來。清明節就是這樣的一個日子,它提醒我們懷念,讓我們從過去看到現在;它也提醒我們去做規劃,讓我們充滿希望、充滿想象力地走向未來。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清明時節的詩與思》閱讀題目
6.下列對“清明節”的有關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清明節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它起源于古代祭祖、寒食等許多社會性節日,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
B.清明節傳遞了中國古人的智慧,古人根據天象總結出的指導清明時節農業生產的經驗為中國農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C.清明節蘊涵著中國人的人文關懷,人們在清明時節通過不同的方式祭奠先祖,體現了中國人“慎終追遠”的情懷。
D.清明節滲透著中國人的維新精神,它提醒我們要懷念過去,從過去看到現在,還要在此基礎上規劃未來。
7.下列對文中詩句的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清明時節雨紛紛”一詩以其獨特的魅力,已經融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變成了清明節最生動、最富有人情味的一幅畫面。
B.高翥的“南北山頭多墓田”一詩描寫了人們在清明節祭奠先人的情景,不僅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悼,還蘊含了生命無常的哲理。
C.吳惟信的“梨花風起正清明”一詩告訴我們清明節雖然是一個讓人懷念的日子,但它也不排斥歡樂。
D.“無花無酒過清明”一詩描寫了一個清明節寒窗晨讀的學者形象,詩中的“新火”讓人聯想到新的希望、新的規劃。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的先人們在對大自然的觀察中發現了許多的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就是一例。
B.因為清明節是在春天,而春天是一個萬物復蘇、生命孕育的季節,所以這一節日昭示我們要從頭開始,開創未來。
C.文中引用了許多關于清明節的詩句,一方面照應了題目,另一方面使人們對這一節日的文化內涵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D.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煥發出不竭的生命力,已經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清明時節的詩與思》閱讀答案
6.A
7.B
8.B
看了“清明時節的詩與思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