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話秋千閱讀練習及答案
《清明時節話秋千》閱讀材料
②南北朝時,戲秋 千主要集中在立春之日。此后,戲秋千的時間向后推延,唐時集中于寒食、清明節期間。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二天,其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對火的崇拜,后來又用以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名臣義士介子推。傳說介子推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曾割自己的肉為晉文公充饑,晉文公歸國做了國君以后,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躲藏不見,晉文公手下人放火焚山,原想逼介子推出山,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義士,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百姓們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寒食、清明在古代都是國家性的法定節日,唐宋時期兩節相加最長有7天的假期。官方的倡導與民眾的參與使得這兩節期間有了眾多特征鮮明、格調突出的民俗活動,如掃墓、禁煙、祭祖、吃冷食、插柳、踏青、蹴鞠(中國古代廣泛流行的一種技能和體育運動,類似今天的足球運動)、賞花、詠 詩等,戲秋千也是其中之一。
③戲秋千的時間在唐時集中于寒食、清明節期間,可以在唐詩中找到依據,如王維的《寒食城東即事》,其中有“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的詩句,可見唐代寒食節京城長安蹴鞠、戲秋千的熱鬧情景;而由杜甫《清明二首》中“萬里秋千習俗同”一句,我們同樣也可讀出清明節期間戲秋千在當時的流行程度。
④節日風俗往往會成為關涉節日的古詩的重要題材,作為寒食、清明節期間頗具代表性的風俗,秋千在唐宋詩詞中頻繁出現,說明它的確是此類詩詞的標志性意象之一。而這一意象給人帶來的聯想感受又是十分豐富的。
⑤在古典詩詞中,秋千意象是與春天、歡樂、青春相關聯的。首先,秋千與紅杏綠柳、春煙畫船一樣,是明媚春日里一道美麗的風景,如“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里秋千”。其次,戲秋千的主要功能就是供人娛樂:宮城內外,草野鄉村,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誰都不甘落后,在鑼鼓喧天、歡聲笑語中,人們競戲秋千,這是何等的熱鬧快活!其三,秋千雖然老少皆宜,但參與者主要是年輕人,所以秋千意象往往與青春年少有關,如“少年兒女重秋千”“彩繩芳樹長如舊,唯是年年換少年”。然而,秋千又與悲傷、惜春、嘆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由于寒食、清明已至暮春,秋千的出現也意味著春天行將結束,它便牽動了人們的惜春、傷春情懷。那些節后未拆的秋千冷落在殘花巷陌,撩人愁思,如:“清明過了,殘花巷陌,猶見秋千。對景感時情緒亂……”過了寒食,秋千不再戲,慘景不堪看。
⑥秋千是中國古代寒食、清明節的代表性游戲之一,由此也成為寒食、清明詩歌的典型意象,它一方面聯結著【甲】春景的美好和青春的歡樂,另一方面又引發出【乙】人生的感傷和悲愁情懷。了解秋千和與之相關的詩詞,既可以幫我們增加古代寒食、清明節的民俗知識,又有助于我們感受古人豐富的情感世界。
(選自《百科知識》2014年第7期,有刪改)
《清明時節話秋千》閱讀題題目
17.文章①~⑤段從 、 、秋千作為詩詞的意象帶給人的感受三個方面對秋千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說明。(3分)
18.聯系第⑤段,具體說說第⑥段中畫線的【甲】【乙】兩句不能調換的理由。(4分)
答:
19.下面這首詩印證了第④段中有關秋千的說明,請引用相關詩句對此作具體分析。(4分)
和春深
【唐】白居易
何處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瓏鏤雞子,宛轉彩球花。
碧草追游騎,紅塵拜掃車。秋千細腰女,搖曳逐風斜。
答:
《清明時節話秋千》閱讀題答案
17.答案要點:秋千的起源及得名 戲秋千的時間
18.答案示例: 【甲】照應第⑤段“秋千意象是與春天、歡樂、青春相關聯的”,【乙】照應第⑤段“秋千又與悲傷、惜春、嘆老等情感不可分割”,【甲】【乙】兩句的順序與第⑤段的說明順序一致,因此不能調換。
19.答案示例: 白居易《和春深》中“春深寒食家”和 “秋千細腰女”兩句,可以印證第④段中所說的秋千是關涉寒食節詩詞的標志性意象之一。
看了“清明時節話秋千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