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詩歌走向散文閱讀答案
《告別詩歌走向散文》閱讀材料
梁啟超有篇名文《過渡時代論》,其中談到過渡時代容易出英雄。出政治上的英雄,當然也出學術上的英雄。“五四”年代能出英雄,前幾年也能出英雄,如今則連“各領風騷三五天”都不容易,英雄似乎消失了。沒有英雄的時代,未必學術成就不高,只不過缺乏戲劇性罷了。
激動人心的吶喊著呼嘯著前進的學術變革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接下來的,該是沒有多少詩意而又更加艱辛的常規建設了。對于青年學者來說,適當調整一下心理狀態,乃至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還是必要的。就好像新學期開始,小學生們必須把假期里跑野了的心收回來一樣。
當然,也有人“早就料到有這么一天”,從來沒“跑野”過??蛇@沒有什么可值得驕傲的。對于那些沒有一點功利心、沒有一點虛榮心、沒有一點狂態、沒有一點醉意的“純學者”,我歷來敬而遠之;有時甚至不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為或者缺乏才氣故作鎮定、或者出于矯情大罵葡萄酸也未可知。我佩服的是能“跑野”也能“操正步”;該“跑野”時“跑野”,該“操正步”時“操正步”。當年“跑野”時甩了一撥人,如今“操正步”還會甩下一撥人。讀書做學問也真不容易。
一代詩僧蘇曼殊的小說中,常常出現這么一種尷尬的局面:男主人公在熱情、執著、聰慧、果敢的西化女性和嫻靜、高雅、溫柔、含蓄的東方女性面前喪失選擇的能力,只好懸崖撒手皈依我佛。這種主題模式在現代作家筆下不斷重現,只不過“五四”時候西化女性占上風,40年代東方女性占上風而已。盡管作家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但這種選擇更多的是時代逼出來的;內心深處很可能都像蘇曼殊那樣,在兩種女性、兩種生活理想、兩種處世態度--借用茅盾的術語:詩歌與散文--之間徘徊。
“沒有英雄”、“缺乏戲劇性”、“操正步”、“常規建設”,這無疑都是散文時代的標志。也許,只好做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告別“詩歌”,走向“散文”。
(但愿,就在不久的將來,我能把這題目倒過來再做一遍:告別“散文”,走向“詩歌”。)即使那篇好文章一時難產,也不妨為這散文時代保留一點詩意,或者創造一點詩意。以免“寂寞的事業”過分寂寞,散文的時代過分“散文”。
《告別詩歌走向散文》閱讀題目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在當今的時代,對于無法回避的學術貶值現象,眾人有不同反應,有人悲有人喜,也有人無所觸動。
B、作者認為學術性更強的基礎理論研究、跟經濟建設沒直接聯系的文史哲等古老學科不應該受到冷淡對待。
C、由于特殊的政治環境和文化氛圍,學術研究成了撈油水的手段,驚世駭俗的作品學術成就未必高,著名學者未必名副其實。
D、詩僧蘇曼殊的小說中,男主人公對女性的選擇在不同時代傾向不同, “五四時期”西化女性占上風,40年代東方女性占上風。
2、對于學術貶值,作者為什么覺得“很正常,既不可喜,亦不可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文章結尾的劃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別詩歌走向散文》閱讀答案
1、D
2、作者認為學術研究是“寂寞的事業”,不能把它當做謀取名利的手段;學術變革時代已經過去,當下是沒有學術英雄的過渡時代;沒有學術英雄的時代,學術也可能有高成就。(意對即可)
3、作者希望將來學術研究能告別平淡的常規建設階段,進入英雄輩出的學術變革時代,并希望過渡階段不要太長。(意對即可)
看了“告別詩歌走向散文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