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行測考試詩歌發展史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又叫詩三百,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有言道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所以,從詩經的文學價值來看,《風》被認為是最優秀的篇幅,和后期的《離騷》合稱為風騷二體。
2.楚辭
楚辭是屈原創作的一種新詩體,并且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因為屈原也被稱為中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楚辭”的名稱,西漢初期已有之,至劉向乃編輯成集。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也包括后期的宋玉等人都有所貢獻,但是其余各篇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以其運用楚地方言寫的詩體,對后世詩歌產生深遠影響。《楚辭》對整個中國文化系統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特別是文學方面,它開創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因此后世稱此種文體為“楚辭體”、騷體。
3.樂府民歌
中國漢王朝在漢武帝時正式設立樂府,其任務是收集編纂各地民間音樂、整理改編與創作音樂、進行演唱及演奏等。“樂府’本是漢武帝設立的音樂機構.用來訓練樂工.制定樂譜和采集歌詞,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來,“樂府”成為一種帶有音樂性的詩體名稱。今保存的漢樂府民歌的五六十首,真實地反映了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著名的名篇,《孔雀東南飛》就是漢樂府民歌里面最為有名的代表作。
4.唐詩
唐詩,泛指創作于唐朝詩人的詩。唐詩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同時也對世界上許多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對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風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和價值。初唐四杰有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王勃,著有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最有名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5.宋詞
宋代盛行的一種中國文學體裁,宋詞是一種相對于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志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宋詞句子有長有短,便于歌唱。因是合樂的歌詞,故又稱曲子詞、樂府、樂章、長短句、詩余、琴趣等。宋詞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辛棄疾(豪放派代表詞人)、柳永、李清照(婉約派代表詞人)。
公務員行測考試詩歌發展史【篇2】
第一,土地資源。土地資源在我們國家只能屬于國家或者集體所有,其中城市的土地專屬于國家所有,而城市郊區和農村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以外,專屬于集體所有。這點值得考生備考時重點關注,因為往往考試中會將上述語句進行顛倒,進行判斷考察。
第二,水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3條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由此可見,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而普通百姓只享有使用權。
第三,森林資源。森林資源的所有權問題較為復雜,不同情況下,資源的歸屬權并不相同。原則上森林資源屬于國家所有,由法律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除外。國家所有的和集體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個人所有的林木和使用的林地,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發放證書,確認所有權或者使用權。全民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樹木,由營造單位經營并按照國家規定支配林木收益;集體所有制單位營造的林木,歸該單位所有;農村居民在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城市居民和職工在自有房屋的庭院內種植的林木,歸個人所有。集體或個人承包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的,承包后種植的林木歸承包的集體或個人所有,承包合同另有規定的,按承包合同的規定執行。比如,我在自家院里種植的林木的所有權就屬于個人所有。
第四,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野生動物資源和礦藏資源都源屬于國家所有。不論土地歸誰所有,礦藏均屬國家所有。
公務員行測考試詩歌發展史【篇3】
一、合理分配備考時間
第一階段:廣泛的知識積累。常識判斷部分需要平時的積累和訓練,建議考生用10天左右的時間完成常識部分所有科目的翻閱,并且在每看完一個部分后做相應的題目訓練,不要求過多,每個部分30道題左右就可以了,真正達到理解所學內容的目的。同時考生在此期間可以留心一些輔導書籍及科普網站對最新的相關知識點的總結,比如最新的時政、科技發展等。
第二階段:真題及模擬訓練。考生在此階段大概花費10天左右的時間,掌握做題的時間和感覺,更重要的是,通過做題掌握考查的重難點。在做真題的時候審視自己的復習效果,在做模擬題的時候進行鞏固提高。通過廣泛的練習,鍛煉自己的做題節奏及摸清真題的出題規律,將自己的知識薄弱點一一記錄等,為下一階段的復習打下基礎。
第三階段:有針對性的復習。在第二階段中,通過做題已發現自己的知識的薄弱點,而且記錄在案,在此階段花費5天左右的時間,將這些薄弱的知識點進行重點復習,然后再做相關的試題進行鞏固訓練。
第四階段:重新翻閱復習資料,溫故而知新。這時距離考試時間已經很近了,考生切忌焦慮、浮躁,要靜下心來,沉得住氣,再次看書,認真將各個科目瀏覽一遍,同時對于在原先復習時忽略的地方進行重點復習。同時,在最后階段,可以參考相關輔導資料對于一些重難點及考試的預測。總之,在此階段要調整好心態,繼續看書,切忌因為知識點龐雜而放棄看書。
二、重點掌握備考方法
常識判斷部分因為知識的龐雜,除了要在時間上進行有計劃、有階段的復習外,對于具體內容還要掌握正確的備考復習方法,這樣在復習時事半功倍。
1.重點關注國情社情
所謂國情社情除了指中國的地理、歷史、國家性質等內容外,尤其指國家的大政方針、主要政策,考生應將復習的重點放在這一部分。比如黨的十八大報告內容、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一號文件等。
2.注重時事
從近幾年常識判斷部分的考題來看,大都與時事掛鉤,多了解及掌握一些時事背景,對解答常識判斷部分考題會有所很大幫助。建議考生在平時可利用復習的閑暇時間可以通過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多看新聞,關注時事,勞逸結合備考常識。
3.掌握各學科整體脈絡
常識判斷考查內容涵蓋政治、經濟、法律、歷史等多個方面,知識點繁多,考生在做這部分的復習時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建議考生在復習時對各學科的內容從整體上把握,提綱挈領的復習可更好的抓住各學科的精髓,不至于因小失大。
【舉例】經濟部分:宏觀經濟(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消費政策、信貸政策……)→國內市場(商品市場、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國際金融。
4.有舍有得
行測考題相對較多,每道題答題時間相對較短,而常識判斷部分考查內容涵蓋廣泛,考生在答題時要掌握好答題速度,對于沒有復習到的地方,要有所舍棄,將答題的珍貴時間用在更有把握的題目上。
三、積極調整備考心態
考生在備考時,要相信自己通過長時間的系統復習,知識水平會有長足的進步,對于知識點的掌握也會越來越熟練,備考心態要調整好,不能夠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