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狀元的高中學習經驗(3)
超前學習要循序漸進,慢慢來,不要著急,一點一點地往前學。給自己定一個每天要學習的量,能把當天學的一點搞透就行了。貪多是超前學習的大忌——看到新鮮的東西,覺得好,想一下看到后面去,結果前面的沒有搞透,后面的就看不明白了,這樣毛毛躁躁囫圇吞棗是不能持久的。學習如上樓梯,你一步一步踩實了往上走其實并不累,你想一下跨好幾個臺階就會很辛苦。就像我自學的時候,一天才看15-20分鐘,每天看一節,結果一個月就把極限、微分和積分看完了。為什么這么快呢?一是因為前一天學得透,所以第二天學新的不費力;二是因為學的時間雖然只有15-20分鐘,但是上課還得上數學上物理,有時候有的問題沒有完全弄清楚,剛剛好課堂上提到什么問題,正好觸發自己的靈感,兩邊的問題一碰撞,結果都解決了。
超前學習的第二點是盡量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自己弄明白的就不要問老師同學,自己實在沒有辦法解決的才請教別人。學習的能力其實也是一步一步培養的,簡單的問題你不自己解決,碰到稍微難的問題你就沒有解決的能力;簡單的問題有意識地自己解決,漸漸地,稍微難點的問題你也能自己解決了,再往后你就能解決很難的問題了——最后別人會很驚異:為什么你的學習能力會比別人強那么多?所以初中的時候我啃下那本數學競賽教材的時候,暢快的感覺就好像任、督二脈被打通了——原來我可以單憑自己的力量系統地學完這么難的書,從此以后碰到再艱深的書我都不怕了。
超前學習的時候還要學會領略超前學習的美妙感覺,這有時候比功利的因素更能激發你的學習熱情。當時自學到高三數學的導數部分的時候我那個爽啊,腦海里高中物理里面力和運動部分的知識、函數的切線、高階等差數列的知識等等一下全部涌上來,激烈地交流碰撞,最后如同融入到血脈里一樣。學到微積分的時候就更爽了,在準備物理競賽的時候碰到的一系列疑難的問題一下子全部脫去了面紗,眼前豁然開朗;原來零零散散收集來的技巧像珍珠一樣連成一串。當時若不是夜深了,簡直就要手舞足蹈了。
11、善于利用寒暑假的時間
寒暑假是一段很長的時間,如果渾渾噩噩地度過太可惜了。高一高二的寒暑假大概加起來有100多天,按100天算,如果每天學6小時你就比別人多學600小時,這600個小時可以讓你多學很多東西。在寒暑假學什么合適呢?1、超前學習或是搞競賽,尤其是搞競賽,因為競賽的書比較難啃,有時候解決一個問題需要很多時間,寒暑假能拿出大塊的時間。而且一本書夠你啃一個暑假,你可以不必為了不浪費時間而花錢買很多書。2、讀詩詞曲賦。做題做累了,信步清吟,自娛自樂,怡情養性,又不會因此影響到同學,豈不是很好?3、學英語背單詞,理由和上面差不多。然而我們再算算時間:1天24小時,8小時睡覺,2小時吃喝拉撒,2小時鍛煉(身體是革命的本錢),6小時學習,那也還剩下6小時。剩下的6小時還可以做很多事,勤奮的同學可以再花一些時間在學習上,不想學習的同學也可以追追肥皂劇,看看閑書,學學下棋什么的。如果真能做到這樣,寒暑假豈不是既充實又滋潤?平時在學校的時候我每天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處于全班的中等水平,但是我從初二到高三,我每個寒暑假都在用功——這是我為什么比別人跑得快的原因——其實我一直在偷跑。(我的情況稍微特殊,寒暑假每天要幫家里干活、幫妹妹和鄰居小孩義務補課,所以留給自己的時間每天不過3小時,但這些時間利用起來也很了不得了)
12、學習一定要注意各個科目之間的平衡
這種平衡并不要求做到各科平均,而要求你任何一科都不能太弱,都要過得去,在此前提下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特質、能力有所側重。其實各科大致平均一點是有好處的,因為我們在任何一科所花的精力獲得的分數上的受益都基本是遞減的,也就是說某天某科你在考80分的時候可能花十個小時可以多考1分,但是在你考120分的時候可能你要花20個小時才能多考一分,而這20個小時如果花在其他科上可以讓你在該科多考3分。尤其是在你們要恢復采用原始分記成績的情況下,這一點更明顯。但是,這也只是大致的情況,也有可能你某一個越學越容易學好,同時如果一門功課特別拔尖對你的自信心等方面的益處也不可忽視,所以也不要太追求各科的平均用力。要自己學會把握尺度。
13、同學之間一定要相互交流,這樣對大家都有極大的好處。
高一第二學期初,我數學考試考得很差,余志平告訴我那套《數學專題研究》很好,就這一句話讓我受益匪淺,在后面幾個單元我就在那套書的幫助下趕上來了。所以大家在學習上不要“藏私”,碰到好的書,好的學習的途徑和方法要和大家分享,大家多交流,就能讓每個人都少走一些彎路。在這樣做的時候,不要擔心自己共享了自己的資源而別人不肯共享,自己這樣就吃虧了。要知道,“吃虧是福”,上天從來不虧待老實人,肯于吃虧(非在原則問題上)的人絕對不會吃虧。如果你肯敞開心胸對人,必然也會有人如此對你,你們直接互相幫助必然會走地更順暢,實力增長得更快,而那些一心想占便宜的人會被自然排斥出這個群體,最終封閉在自己那個陰暗的小角落里。
事實上我一直設想過這么一個同學間互相交流的模式:Q中每天下午第三階課一般用來自習,其實我覺得這節課可以拿出10-20分鐘加以好好利用,讓有意的同學上臺講小課,講的內容是什么呢?有以下幾個主題我覺得不錯:1、可以講講當天老師講課的內容中自己覺得老師沒有講到或是沒有足夠強調的地方。比如說,我覺得老師講的某個知識點理解起來困難,我這樣講這樣理解更好;比如說,老師某個地方一帶而過,但是我認為很多同學會在這里遇到問題,我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告訴大家;比如說,老師講的習題其實有更巧妙的解法……事實上很多時候學生可以在這方面比老師講得更好:首先學生是在老師講的基礎上再講,已經是“站在老師的肩膀上”;其次,學生比老師更能切身體會學習到學習中的疑難點;再次,學生做的練習里面的題集中起來是海量的,老師不可能有精力把這些題目都看到。2、可以講自己看了什么很好的書,向大家介紹這書特點是什么,好在那里,怎么看才好,自己看完以后有什么特別的體會。3、可以講自己認為有價值的學習的途徑,比如告訴大家可以學哲學或社會學方面的知識,在圖書室怎么可以找到這方面的書,比如告訴大家某個網站可以找到很好的競賽訓練的教材,等等。
這種模式存在一個困境是很容易因為操作問題而流于形式,所以一方面要堅持足夠的時間讓大家形成習慣,另一方面啟動也很重要。在開始的時候老師其實可以親身參與進來,還可以鼓勵成績好的同學帶頭——畢竟成績好的同學資源比較豐富,也更自信。但是不能忽視成績沒那么好的同學,因為成績沒那么好的同學手頭也有很好的資源,大家都參與進來是非常重要的。
14、擴大知識面
擴大知識面是很必要的,它有幾個好處:1、完善知識體系,增強理解能力。一個人的知識面廣對增強理解理解能力這一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是很有好處的,因為知識體系比較完善的人善于對新的知識進行分類,找出知識縱向和橫向的關系,從而更快的吸收新的知識——這是在心理學上有依據的。2、交叉學科的優勢。一門的學科學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有時候會對另一門學科有相當大的借鑒作用。就像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引入數學思想研究語言學,一下子極大推動了語言學的發展,他自己也一下變成了頂尖的語言學家。3、找到有價值的知識領域的途徑。很多領域你不接觸甚至不知道有這么一個領域存在,或是因為對其不了解而產生不了興趣,而一旦你對這個領域有個粗淺的了解,你就會發現這個領域是如此的有趣而又有價值,而如果你沒有在知識的世界里面溜達的習慣,也許你一輩子也沒有辦法見到這唾手可得的寶藏。所以,在術業有專工的基礎上,沒事也可以看看一些跟自己的學習看起來沒有上面相關的書,說不定隨手就撿塊鉆石呢?(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哲學、心理……)
15、循序漸進地學習,是學習任何知識的不二法門。
其實“循序漸進”這個詞源自朱熹的《讀書之要》“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句。大家開始讀書都是泛泛地讀,讀得多了就有了目的性,開始熟讀,把精力重點放在某些方面,最后就讀到想到書中的幽秘細微之處,咂摸出書中的妙處。不管文科理科都可以沿這種由淺而深、由粗而精的思路去學習。有時候學的東西因為自己沒有達到這個深度而不理解,要學會有意識地先在腦袋里存著,有時候問題不經意間就由于“觸類旁通”之類的原因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