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精選
語文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好的語文學習方法對提高語文成績有很大的作用。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以供大家閱讀。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一
一、小學語文怎么學習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的學習習慣是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本能,不同的學習習慣對于思維能力與語文能力的提高起著不同的作用。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可以提高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學能力的培養。因此,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小學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那么,在小學語文學習中,應該怎么培養孩子學習語文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小編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預習與復習的習慣。
2、勤于思考與全神貫注的學習習慣。
3、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習慣。
4、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5、大膽發言,敢于質疑問難,敢于表達自己見解的習慣。
6、獨立完成作業與自我評價的習慣。
7、課外閱讀的習慣。
二、小學語文怎么學習之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
語文的學習方法,有涉及語文整體的,有涉及語文局部的;有基本的,也有具體的。關于語文整體的基本學習方法,中外教育家、學者、作家都有這樣或那樣的論述。但多閱讀、多觀察、多練習和多思考看起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但卻是學好語文的基本功。
關于對小學生具體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分為字詞的學習方法,句子的學習方法,段的學習方法,篇的學習方法,以及學習寫作文的方法等。如:字詞的學習方法有分解法,組詞法,造句法,查字典法,同義法的比較法,根據語言環境理解詞義的方法,等等。
句子的學習方法有:擴寫、縮寫句子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用關聯詞語理解簡單復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學習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給段分層的方法,調整段中語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學習方法有:分段的方法,歸納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學習寫作文的方法有:審題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選材的方法,組織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三、小學語文怎么學習之語文的學習能力
語文能力是以語文概括為基礎的,由四種語文能力與五種思維品質組成的,有20個交結點的、開放性的動態系統。
概括是語文能力的基礎。對于小學生語文的聽、說、讀、寫諸方面而言,概括有以下表現:聽的關鍵是"聽得好"。即會聽,聽得準確,抓住別人講話的中心, 理解所聽內容的實質。這是在"聽"中的概括能力的表現;說的關鍵是"說得清"。即逐步地掌握準確、鮮明、生動的口語表達特點,能做到用詞準確、詞達意明、 語言通順、層次分明、修辭恰當、邏輯性強。這是在"說"中的概括能力表現。
讀的要素較多,一是朗讀與默讀的閱讀形式,二是理解詞、句、段、篇和修辭結構的閱讀內容,三是分析段落層次、獲得中心思想、掌握文章脈絡的邏輯思維能 力。這三個方面都以學生的概括能力為基礎。寫作能力發展也是一個概括化的過程。小學生從“說”到“寫”,從“讀”到“寫”(仿寫)兩個過渡,都要通過書面 語言條理化地、生動地表達出事物的內在聯系。這里就有一個綜合提煉的過程,即概括過程。
由于語文能力的基礎是概括,所以,我們在培養小學生語文能力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對其概括能力的訓練。
傳統將學生的語文能力歸納為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這種提法是正確的。如果說聽、說、讀、寫反映了小學生語文能力的基本內容,那么,不同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差異則與他們在語文學習中思維品質的差異密切相關。
思維品質是智力活動中,特別是思維活動中智力與能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它體現了每個個體思維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差異,通常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五個方面。這五種思維品質,是一個彼此聯系、不可分割的辯證統一體。
我們要從聽、說、讀、寫這四個方面出發,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這樣,對于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二
一、怎樣預習課文
有不少小朋友認為只要上課時專心聽講,勤記筆記,課后認真完成作業,再加上自覺復習,就能使成績提高。其實,這還不夠。葉圣陶老爺爺說過:練習閱讀的最重要階段是預習。也就是說在老師上課之前,你先得自己學習一下課文,在預習中要盡量運用你已經獲得的知識和方法去主動地解決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在上課時跟老師、同學一起學習討論。這樣不僅學習效果好,而且培養了自己的自學能力。有了這種能力,即使以后沒有老師教你,你自己也人看書學習了。為了幫助小朋友掌握預習的方法,我把預習的方法和過程編成一個順口溜,幫助你記憶和運用。
遇到生字查字典,讀準字音,分清字形,組成詞語劃條線。聯系上下文,據詞來定義,然后動手寫幾遍,字形字義牢牢記。先將課文讀一遍,主要講什么,心中有個底。再將課文細細讀,每節講什么,概括成一句,內容相同合一段,掌握規律性,分段要合理。認真讀課文,仔細想問題,課后提示作參考,學會自己提問題。讀、劃、批、注好辦法,不動筆墨不看書。
二、怎樣辨析同義詞
同義詞包括近義詞。辨析同義詞可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
⒈從感情色彩上進行辨析。也就是從詞的褒貶義去辨析。如“頑強”與“頑固”前者表示贊許,后者則表示憎恨。
⒉從語意輕重上進行辨析。如“破壞”與“摧毀”前者程度淺,后者程度深。
⒊從范圍大小上進行辨析。如“戰爭”與“戰斗”前者范圍大,后者范圍小。
⒋從“具體”與“概括”的不同進行辨析。如“衣服”與“襯衫”,“衣服”是概括性的,指還有衣服,而“襯衫”是具體的,可以指長袖襯衫或短袖襯衫,男式襯衫或女式襯衫等。
⒌從指對象的不同去辨別。如“沉重”與“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負擔重,而“繁重”則指工作、任務的數量重。
⒍還可以從普通話和方言,如“討飯”與“乞丐”,口頭語與書面語,如“爸爸”與“父親”,舊詞與新詞,如“薪水”與“工資”,外來語與本民族詞,如“水門汀”和“水泥”常用語和專門術語,如“鹽”和“氯化鈉”等幾方面進行辨析。
三、怎樣找反義詞
意義相反的詞叫反義詞,尋找反義詞是否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⒈從詞的音節去尋找。反義詞的音節一定要和對應的詞相等。如“強”是單音節的,它的反義詞也必須是單音節的“弱”。
⒉從詞的范圍去找。反義詞所指的范圍應該是相同的,如“強壯”是指人的體質,它的反義詞應找“瘦弱”,而不能找“軟弱”。
⒊從詞的性質去找。詞按性質又分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等。一對反義詞的詞性必須是相同的。如“黑暗”是形容詞,它的反義詞也應是形容詞“光明”,如果用“亮光”就不對了。因為“亮光”是名詞。
⒋從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去尋找。有的詞是反義詞,詞義不同,它的反義詞也不同。如:
這魚很新鮮。這句中的“新鮮”的反義詞應是“腐爛”。
這是一件新鮮事。這句中的“新鮮”的反義詞應是“陳舊”。
早晨的空氣很“新鮮”。這句中的“新鮮”的反義詞應是“混濁”
四、怎樣理解句子的含義
理解句子有以下幾種方法:
⒈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如《十里長街送》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這兩個詞乍起來似乎矛盾,但它們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的靈車,以及不見繼車決不離去的那種對無比熱愛的感情。
⒉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在古詩學習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萬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還得聯系下文: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沒有了,下文是:“但悲不見九州同”但感到悲傷的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最后兩句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軍隊能早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到地時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你的父親。反映了作者臨死時念念不忘統一祖國的激情。
⒊聯系實際,典型聯想來理解。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以及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于獻身的偉大精神。
⒋從比喻、象征意義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者用“黑洞洞”形容舊社會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沒有自由,到處受迫害。這是魯迅先生用詼諧的笑談來諷刺,抨擊舊社會的黑暗。
⒌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有的文章要與當時地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如“趕集”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料想四年以前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四年以前是什么時候呢?文章寫的是解放初期農村面貌的迅速改變,農民的生活的不斷改善,從而歌頌了領導好。
五、常見的病句有哪幾種
(一)修改病句要記住:遵原意,少改動。它的具體步驟和方法是:
⒈讀。讀懂原句,揣摩說話人本來想說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準病因,辨清病句的類別,是用詞不當、成份殘缺、搭配不當、重復累贅、詞序顛倒、自相矛盾,還是分類不當。
⒉劃。用鉛筆在病句上劃出需要修改有部位,以便針對病因,進行分析、修改。
⒊改。運用修改符號,進行刪、補、換、移。即刪去多余及錯誤的詞語、使句子簡明。補上句子殘缺成份,使句子完整。替換有關詞語,使用詞怡當。移前挪后,調整詞語位置,使語序正確。
⒋對。把修改后的句子進行復查性質的校對閱讀。看看是否通順,有無新的語病產生,是否把說話人原先想說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如果發現有問題,還得重改。
(二)怎樣修改病句
⒈詞義混淆。因對詞義概念理解模糊而選用詞不當的語病。如:愛迪生發現了電燈。把“發現”和“發明”兩詞混淆。
⒉詞類誤用。因分不清詞類而造成用詞不當的語病。如:今天氣候晴朗。把“氣候”與“天氣”混淆了。
⒊成份殘缺。句子缺少不應該省略的主要成份。(主、謂、賓),造成句子結構不完整的語病。如在老師的教育下,進步得很快。(缺少主謂)雄偉美麗的天安門城樓。(少謂語)老師向全班同學提出下課十分鐘不做作業。(少賓語)
⒋搭配不當。因句子中相關的成份之間互相不能搭配而造成的病句。如:我的家鄉是寧波人。縮句變成“家鄉是人”(主謂搭配不當)我們在同坡上種滿了果園。(動賓搭配不當)我們把教室打掃得整整齊齊。(連帶成份與中心詞之間搭配不當)
⒌重復累贅。過多地動用修飾詞語反而顯得多余,豪邁了病句。如:在班隊會上,張軍首先第一個發言。“首先”與“第一”重復了。
⒍詞序顛倒。因詞語排列次序顛倒而造成病句如:老師的辦公桌上放著一疊厚厚的考卷。考卷沒有厚薄之分,顯然是把一疊與厚厚的詞序顛倒了。
六、怎樣理解詞義
常用的理解詞語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據詞定義法。有些詞有好幾種意思,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統統也不同,我們可以通過查字典,比較用哪個意思最合適就選哪一條解釋。所以,勤查字典是理解詞義的最好方法。
2、分解組合法。先逐個分析詞語中每個詞素的字義,然后再合起來理解。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優美”,合起來就是“健康而優美”。
3、以舊帶新法。有些新詞是以幾個舊字組合而成的,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對舊字的理解帶出新詞的含義。如“無價之寶”,“無價”,沒有價錢,“之”是“的”,“寶”是“寶貝”,合起來的意思是“用多少錢也買不到的寶貝”,指極為稀有的珍貴東西。
4、詞義引申法。有些詞有本來的意思,還可以引申其他方面的含義,對這類詞的理解,我們要先弄清它的原來意思,再理解它的引申義。如“碰壁”原指把頭撞在墻上,而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碰墻”指的是在黑暗的舊社會,革命者處處受迫害的意思,是引申義。
小學生語文學習方法三
一、小學語文低年級學法指導
從教材要求上講,小學語文教材低段(一、二年級)的教學,著重是進行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說、閱讀、寫話的訓練。從心理特征上看,低年級的學生正處在七至八歲階段,他們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為主要形式,在認識、理解事物或學習時往往要借助實物或形象。要學生掌握簡單的學習方法,具體說來就是:
1.借助形象物學習漢語拼音和簡單的漢字。
2.學會寫字的基本方法。
3.能用形象記憶法、趣味記憶法、情境記憶法背誦課文。
4.學會按一定順序觀察圖畫和簡單事物的方法。
5.通過先想后說的方法,說、寫完整的話,通順的話,規范的話。
6.課后能用復習的方法鞏固所學知識。
教師或家長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征,采用形象、直觀的手段,教會學生學習。這個階段中學生學會學習方法,多數是從教師教學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感知到的。
二、小學語文中年級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中段(三、四年級)教學,著重進行段的訓練。通過對段的理解,段的練習,逐步過渡到篇的訓練,這時的中年級學生,已是九至十歲。從心理特征上看,這個階段的學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漸發展起來,有意注意也隨之增長,能較為自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思維方式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從語文知識上看,學生已學會漢語拼音,能認識15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有了較為豐富的感性知識,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在掌握簡單的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學會基本的學習方法。
1.學會課前預習找疑點,課堂筆記記要點,課后復習抓重點的方法。
2.學會用音序、部首、數筆畫的方法查字典、詞典,理解詞語。
3.學會有順序地觀察事物的方法。如“方位變化觀察法”(以方位為序進行觀察),“時間推移觀察法”(以時間為序進行觀察),“情節發展觀察法”(以事件情節發展為序進行觀察),“移步換境觀察法”(以地點移動為序進行觀察)。
4.學會按時間先后順序,事情發展順序,總分思路順序介紹事物的幾個方面的順序分段的方法。
5.學會用“摘句法”、“歸納法”、“取主法”概括段意。
6.學會用“理序法”、“路標法”、“化整法”、“提綱法”、“首尾法”背誦課文。
教師或家長在這個階段中,要開門見山地教給學生各種具體的學習方法,并在教學中進行示范性指導,讓學生在練習中反復實踐。
三、小學語文高年級學法指導
小學語文的高段(五、六年級)教學,著重是進行篇的訓練,要在加強對課文條理、層次、內容理解、篇章結構訓練的基礎上,突出布局謀篇的訓練。這時的學生,年齡已達十一、二歲。從心理特征上看,他們已能長時間地、有效地知覺事物,能區分事物主要和次要的特征,思維的發展已達到以抽象思維為主,觀察事物、認識事物的能力大大加強。從學習方法上看,他們已基本學會和掌握學習語文知識基本的、具體的學習方法,因此,在這個階段中,對學生學習方法的要求是:熟練掌握學習語文知識的基本學習方法,并在此基礎上有新的提高。
1.學會用“比較法”掌握不同類型課文的內容、結構、特點。
2.學會用“質疑法”閱讀課文,通過邊讀、邊質疑、邊釋疑的過程得到新的知識。
3.學會用“連綴段意法”、“找中心句法”、“審題歸納法”、“重點段落歸納法”、“課后問題歸納法”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
4.學會用“課題分析法”、“重點段落分析法”、“分析主要內容法”、“找文中總結、小結、過渡或議論等關鍵句法”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
5.學會逐步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
6.學會用“總結提高的方法”檢查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使自己的學習方法更科學,更系統,更完善。
教師或家長在這個階段中,結合課堂教學,著重注意訓練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抽象概括、邏輯推理的思維方法。并注意引導學生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分析錯誤產生的原因,激發學生主動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