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成為語文小能手
3)多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為寫作的素材。要學會做生活的有心人,有發現美的眼睛。
4)語文的習題訓練。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題是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正所謂“貪多嚼不爛”,要正確把握學習的度是十分重要的,這會讓你事半功倍。
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不斷積累知識的過程,具體可歸納為“三步曲”:
理解:
語文學習固然要多看課外書籍,多讀好文章,多看報紙,甚至標語、廣告,古人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要多頻道、全天候地接收外來信息,但要學習好的,摒棄糟粕,不能無條件學習。而且有些同學因為對所學的東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所以進中學默寫小學學過的古詩“每逢佳節倍思親”,“倍”會寫成“備”、“被”,“渭城朝雨 輕塵”,“輕塵”會寫成“清晨”,我想如果學生真正懂得這句詩的意思,沒有理解透徹。是不會產生這種錯誤的。為什么現在的學生錯別字特別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詞義是主要原因。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注意加強這方面的教學,無疑會收到好的效果。
識記: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前學后忘,學期剛開始教的內容到中途就忘卻了,時過境遷就不再有什么印象了,分析原因主要是沒有用心去讀用心去記,除了在理解的基礎上背頌外必要的還要做筆記,好記心不及爛筆頭,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徐特立老師有一條重要的讀書經驗是“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現在要求學生課外閱讀要寫讀書雜記,也正是出于這 一原因,這是積累知識的好辦法。用眼看,用嘴讀,用心記才能記得更牢固。
運用:
俗話說“學以致用”,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積累的多少和運用的好壞,都在作文中體現出來。現在學生中存在的問題是學歸學,寫歸寫,把學與寫絕然分開,不會模仿名篇的構思布局,學了那么多優美的詞語不會靈活地運用到自己的文章里去,文章內容空洞枯燥乏味。學與用是相輔相存的,常用可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而學又為寫提供了源頭活水。
學語文難,難在需要你持之以恒地積累,難在必須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只要運用“理解、識記、運用”的方法,堅持多看、多思、多寫,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閱讀和寫作能力是會逐步提高的。
在閱讀和作文方面,個人經驗是多看看文學作品,多培養語感,自然會有文學感覺的,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急于求成。應該準備長期培養,像應試教育試卷中的那些基礎知識,多讀文學作品固然會有提高,但重點還是要多做題加強記憶。尋找做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