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是農歷幾月幾日
處暑是農歷幾月幾日
農歷七月廿六日。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四個節氣。斗指戊(西南方);太陽黃經達150°;于每年公歷8月22-24日交節。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副熱帶高壓也向南撤退,氣溫逐漸下降,暑氣漸消。處暑意味著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這期間天氣雖仍熱,但已是呈下降趨勢。
處暑養生小知識
進入處暑之后,夏季漸遠,迎來秋季,大家從衣食住行各方面進行“更換”,具體總結為12個小要點。
1、早睡早起
進入秋季后,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癥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
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2、益腎養肝多吃咸
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后,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咸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
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于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于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
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藥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5、多睡一小時
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并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于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6、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干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7、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于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8、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營養學家說,季節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為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那么,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
專家建議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9、通風透氣,早晚添衣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準,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
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蕩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
10、護腸養胃
對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盡量不喝酒、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藥物之外,還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
按時吃飯。烹調方法盡量采用蒸、煮、燉等,不要過于擔心加熱到軟會破壞營養素,因為即便損失一點維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維生素可以用豐富食物品種的方法來彌補。
11、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啥嗦犚魳贰⒕毩晻ā⑨烎~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12、輕松運動
飯后散步,或者飯后做點輕松家務,對于處暑后養生是個好習慣。剛吃完飯并不適合劇烈運動,不適合快走,但不意味著連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門散步的好處,很大程度上在于讓人精神放松。如果不散步,可能會看電視、看電腦、看雜志等,而腦力活動更不利于消化吸收。在飯后兩小時之后,可以做些不太累的運動,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適度的運動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環,對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幫助。
處暑的飲食如何調養
在到了處暑節氣時要多吃清熱安神食物“病從口入”,飲食與疾病很容易“掛鉤”。處暑之后,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癥狀。加之飲食不當,這種不適的情況還會進一步加重,因此在飲食方面一定要謹慎。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這些食物都很合適,但是不可以貪多。
過了處暑就涼快了嗎
處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時至處暑,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氣溫逐漸下降,酷熱難熬的天氣到了尾聲。
每每風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為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一場寒”之說。
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這也是“多事之秋”的由來。
其實處暑還有一個“好朋友”,那就是秋老虎,“秋老虎”一般發生在公歷8月至9月之間。每年秋老虎的時間長短不一,總體來說持續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
處暑之后,秋意漸濃,正是人們暢游郊野,迎秋賞景的好時節。央廣網提醒廣大網友,秋天,秋高氣爽,適合戶外運動。在飲食調理方面,應少攝取辛辣,多吃些含維生素的堿性食物。
處暑后還要熱多久
在我國南方多地,在處暑之后還會有“秋老虎”,天氣炎熱而干燥,只是早晚稍微降溫,這種天氣會持續十來天,通常在白露時節才算是真正進入秋季了,天氣才會真正涼快起來。
在處暑之后,北方地區基本上除了正午太陽會強烈一些,其他時候并不會太熱。處暑過后北方天氣會逐漸轉涼,南方卻容易受秋老虎影響,持續高溫。
在南方許多地區,還是會受到東南季風的影響,天氣依然炎熱,但是早上和晚上的溫度又會較夏季降低,而且此時天氣還會逐漸變得干燥,我們稱之為“秋老虎”。
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暑氣逐漸散去,早晚溫差變大,總的趨勢是天氣越來越涼爽,但晴天下午的炎熱不亞于暑夏之季,距離進入真正涼爽的秋天還有待時日。
處暑后,由于蒸發量大,空氣濕度大,就形成了即熱有悶的特點,也是人們最難受的“桑拿天”。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一個月不等。
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處暑日期算法
[Y__D+C]-[Y/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3.13,20世紀=23.95.
舉例說明:2088年處暑日期=[88×0.2422+23.13]-[88/4]=44-22=22,8月22日處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