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節氣適合吃什么
處暑節氣適合吃什么
1、蓮藕
鮮藕含有豐富的銅、鐵、鉀、鋅、鎂和錳等微量元素。在塊莖類食物中,蓮藕含鐵量較高,因此缺鐵性貧血者最適宜吃藕。藕中的多種微量元素有益紅細胞的產生,保持肌肉和神經正常工作。另外,這些營養素還有助分泌消化酶,改善消化。
2、山藥
在中醫上山藥有著“聰耳明目”、“不饑延年”的功能,對人體健康非常有益,而民間也流傳山藥對于調理生理能力、病后虛弱體質、婦女產后調養,小孩強健體魄都有顯著效果,因而被稱為“食物藥”。
3、菱角
“八月菱角脆生生”。菱角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葡萄糖、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維生素,又容易消化吸收,具有健脾養胃、補腎養血之功效。古人認為多吃菱角可以補五臟,除百病,還可輕身。所謂輕身,就是有減肥健美作用。
4、胡蘿卜
經歷了一夏天的毒太陽,很多美女的皮膚逐漸發暗,胡蘿卜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毒、補中安臟之功效,非常適宜皮膚干燥粗糙,或患黑頭粉刺、角化型濕疹者食用。胡蘿卜富含多種維生素,并有輕微而持續發汗的作用,可刺激皮膚的新陳代謝,增進血液循環,從而使膚色紅潤。
5、土豆
土豆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及大量的優質纖維素,還含有微量元素、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淀粉等營養元素。這些成分在抗老防病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幫助女性身體排毒。其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讓女性回復美白肌膚。此外,土豆中的粗纖維還可以起到潤腸通便的作用。
6、菠菜
菠菜能清理人體腸胃里的熱毒,可防治便秘,使人容光煥發,被譽為腸胃熱毒的“清理工”。菠菜葉中含有一種類胰島素樣物質,能使血糖保持穩定;菠菜富含各種維生素,能夠防治口角炎、夜盲癥。
7、紅薯
《本草綱目》記載,紅薯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的功效,使人“長壽少疾”,還能補中、暖胃、安五臟等,所以常適宜用來補虛。經常食用紅薯還可以保持血管的彈性,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對心血管系統有一定的保護作用。
8、玉米
初秋時節,正值玉米上市,建議大家多吃些鮮嫩的玉米。因為其營養成分要比老玉米高很多。玉米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蠕動,減少人體對毒素的吸收。其鎂、鈣和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的含量也比一般谷物高,有防治高血壓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對延緩衰老十分有益。
9、秋葵
秋葵雖然有個“秋”字,但每年3到11月都是它的采收期,5到9月則是主要盛產季。目前秋葵已成為人們所熱追高檔營養保健蔬菜,能增強身體耐力,強腎補虛,同時因其熱量低,所以還是不錯的減肥食物呢。
10、四季豆
四季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蛋白質中賴氨酸、色氨酸含量較高,具有美膚、促進生長、提高注意力的作用;其所含豐富的鐵質,具有造血、補血的功效;豆莢所含膳食纖維非常豐富,有便秘的人常食,可促進排便通暢。
處暑應該怎么吃
吃酸不吃辣
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因此,這個時節要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物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尤其是處暑過后,天氣開始干燥,會加重秋燥對人體的危害。比如生姜,在古代醫書中就有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作“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比如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少食辛辣多清淡
處暑時節,由于氣候漸干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干,皮膚干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而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少吃點辛辣的食物,多吃一點清淡食物。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是變化多端的,也許上中午還是高溫天氣,下午晚上便是寒冷無比。所以在處暑這個節氣之中,大家不僅要注意好保暖,在飲食方面也要注意好,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因為秋季逐步來臨,人們很容易在這個時候患上一些常見的疾病,所以在飲食上,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對身體很有好處。
處暑節氣是第幾個節氣
處暑節氣是24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
處暑歷史淵源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離開的意思。“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處暑四個節氣,這時三伏已過或近尾聲,初秋炎熱將結束。處暑的到來同時也意味著進入干支歷申月的下半月。處暑是廿四節氣中一個反映氣候變化的節氣。處暑節氣過后,氣溫逐步走低的趨勢進一步明顯。
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即小暑節氣、大暑節氣、處暑節氣,按順序分別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暑熱時間比較長。暑天長對于農作物長勢和產量有利。古人將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時段稱之為“長夏”。
“三暑”(小暑至處暑)與“三伏”均代表高溫極端天氣,時間軸和溫度軸上的曲線表現基本一致:暑天來,伏天到;伏天消,暑將盡。元代文人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結束。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
處暑天氣特點
氣溫下降
8月底到9月初的處暑節氣,單單用氣溫開始走低來描述是不夠的。氣溫走低僅是其中的一個現象。產生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首先應是太陽的直射點繼續南移,太陽輻射減弱;二是副熱帶高壓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壓開始躍躍欲試,出拳出腳,小露鋒芒。
秋高氣爽
開始影響我國的冷高壓,在它的控制下,形成的下沉的、干燥的冷空氣,先是宣告了中國東北、華北、西北雨季的結束,率先開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氣秋高氣爽。處暑期間,真正進入秋季的只是東北和西北地區。但每當冷空氣影響我國時,若空氣干燥,往往帶來刮風天氣,若大氣中有暖濕氣流輸送,往往形成一場像樣的秋雨。每每風雨過后,特別是下雨過后,人們會感到較明顯的降溫。故有:“一場秋雨(風)一場寒”之說。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區,還有可能出現較大的降水過程。氣溫下降明顯,晝夜溫差加大,雨后艷陽當空,人們往往對夏秋之交的冷熱變化不很適應,一不小心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
雷暴活動較多
華南、西南、華西
進入9月,雷暴活動不及炎夏那般活躍,但華南、西南和華西地區雷暴活動仍較多。在華南,由于低緯度的暖濕氣流還比較活躍,因而產生的雷暴比其它地方多;而西南和華西地區,由于處在副熱帶高壓邊緣,加之山地的作用,雷暴的活動也比較多。進入9月,我國大部開始進入少雨期,而華西地區秋雨偏多。它是我國西部地區秋季的一種特殊的天氣現象。華西秋雨的范圍,除渭水和漢水流域外,還包括四川、貴州大部、云南東部、湖南西部、湖北西部一帶發生的秋雨。因秋雨早的年份8月下旬就可以出現。最早出現日期有時可從8月下旬開始,最晚在11月下旬結束。但主要降雨時段是出現在9、10兩個月。“華西秋雨”的主要特點是雨日多,而另一個特點是以綿綿細雨為主,所以雨日雖多,但雨量卻不很大,一般要比夏季少,強度也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