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大全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徹底改變了協約國和同盟國的政治版圖,其中作為戰勝國的法國、比利時、意大利、希臘和羅馬尼亞獲得領土作為賠償,并且立即于這些領土上設立新的地方行政區劃以進行有效的管理,而戰敗的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則紛紛宣告瓦解。另外一方面在1917年時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黨成功自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奪取了俄羅斯帝國的政權,也讓原本作為參戰國之一的俄羅斯帝國跟著宣告結束。
盡管在戰爭結束后社會開始出現追求和平主義的聲音,許多歐洲國家仍充斥著民族統一主義和復仇主義的民族情節且越來越深化。特別是德國在簽署《凡爾賽條約》后喪失大量領土、殖民地以及其自身的經濟優勢,使得德國社會對于領土收復以及復仇的思想更趨強化。然而由于《凡爾賽條約》的種種限制,德國仍然失去包括德國自身13%的領土以及所有海外殖民地,過去德國在戰爭期間吞并的他國領土也被迫允許獨立,并以戰爭開銷與賠償為由征收巨額賠款。條約中更進一步限制德國軍事力量的規模以及配備,包括了撤除空軍,不得建立軍校,廢除德國義務兵役制和總參謀部。而與此同時俄國內戰漸趨緩和,并且另外成立蘇聯掌管政權。
1918年到1919年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導致德意志帝國瓦解并由另外建立的民主政府取代,新成立的德國政府后來又被稱作魏瑪共和國。然而在戰間期的這段時間,剛剛成立的魏瑪共和國便面臨了國內右派與左派各自支持者的權力爭奪沖突。另一方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與英國和法國簽署1915年倫敦條約的意大利以獲得領土為條件決定轉而投靠協約國集團,但是意大利的民族主義者不滿在戰爭結束后兩國并沒有遵守領土轉移的承諾,隨后因為這次領土擴展事件反而讓意大利社會爆發沖突。而從1922年到1925年開始,以貝尼托·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黨成功于意大利獲得執政權力,并且以民族主義與極權主義廢除了原本的代議制民主結構,不斷打壓意大利當地的社會主義、左派和自由主義的的活動;同時意大利政府也積極展開許多外交策略,期望能夠將意大利發展成為世界大國之一,而成為“新羅馬帝國”。另一方面在德國,以阿道夫·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則開始嘗試在德國建立一個法西斯政府。伴隨著經濟大恐慌爆發之后,德國社會開始支持納粹黨執政,到了1933年希特勒便被任命為德國。在國會縱火案發生后希特勒開始大力提拔納粹黨成員擔任政府重要官員,并開始將德國塑造成極權的一黨制國家。
中國國民黨則為了能夠清除地方軍閥的勢力,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自南向北展開北伐,最終在名義上統一中華民國。然而北伐結束后國民黨便與原本一同合作的中國共產黨發生沖突,中國很快又再度陷入內戰中。1927年日本田中內閣為制定侵略中國的總方針,召開了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1931年日本帝國內軍國主義正趨高漲,帝國政府開始策劃如何能夠有效掌控中國領土并且獲取自然資源,進而借此發展出足夠的實力來掌管亞洲地區。日本故意借由九一八事變作為借口進而入侵滿洲,并隨即另外建立作為傀儡政權的偽滿洲國。此時蔣以“攘外必先安內”的姑息態度回應日本的入侵行為,繼續剿共戰爭,另一方面則期望國際聯盟協助處理日軍進占中國領土的問題,但日本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行為后隨即宣布退出該組織。在這之后日本又發動了一連串的挑釁行為如上海、熱河、河北,一直到1933年中日簽署《塘沽協定》雙方才一度宣告停戰。不過中國仍組織志愿部隊繼續在滿州、察哈爾和綏遠等地抵抗日軍入侵。
盡管阿道夫·希特勒曾在1923年時發起一場以失敗告結的啤酒館政變嘗試推翻德國政府,他仍然成功地于1933年通過合法選舉成為德國。他宣布廢除民主制度,同時借由民族主義的風潮提出要重新修正世界秩序,并很快便開始大規模地重整軍備。與此同時法國為了確保意大利仍然與其同一陣線,允許意大利將埃塞俄比亞列為自己的殖民地。然而在希特勒的主導下,德國于1935年再度合并原本作為德國領土的薩爾盆地地區,而在獲得民意支持的情況下德國隨后推翻《凡爾賽條約》且加速重整軍備的計劃,甚至以大規模征兵的方式擴充部隊兵力,而這些強調國家主權的舉動也更加加深了德國社會對于希特勒的聲望。
為了能夠抗衡德國不斷發展,英國、法國和意大利決定成立斯特雷薩陣線(Stresa Front)。另外蘇聯也懷疑德國的目標也包括占領東歐的廣大領土,為此蘇聯與法國也簽署《法蘇互助條約》(Franco-Soviet Treaty of Mutual Assistance);然而盡管《法蘇互助條約》已經簽署,該協議仍然堅持必須要經過國際聯盟的討論才能針對入侵行為有所因應,這使得這一條約基本上并無威嚇力。而在1935年6月,英國甚至與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更加緩和了先前《凡爾賽條約》的部分限制。而美國則于同年8月通過了中立法案,表示不會干涉美洲以外的國際事務。這也促使意大利于同年10月時入侵埃塞俄比亞,德國是少數愿意表態支持意大利入侵舉動的歐洲國家,這也使得意大利在稍后德國吞并奧地利并未表示反對。
盡管1936年3月希特勒不顧《凡爾賽條約》和《洛迦諾公約》而進駐萊茵河右岸,但是其他歐洲列強對于此事并未多加干涉。同年7月時西班牙內戰爆發,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公開支持主張法西斯獨裁的佛朗哥部隊和蘇聯支持的西班牙第二共和國軍隊交戰,這次雙方沖突也成了德國和意大利測試新型武器與作戰方式的地方,最終佛朗哥部隊于1939年初成功贏得內戰。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組成了柏林-羅馬軸心。1個月后德國和日本簽署了《協定》,意大利則在隔年也加入其中。這時中國也發生了西安事變后,國民黨和共產黨軍隊同意停火并組織統一戰線來反對日本入侵。
經濟危機使日本政府不堪重負,為了解決這一緊張情況,日本瘋狂擴軍備戰。甲午中日戰爭前,日本便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大陸政策。內容:先將朝鮮、中國臺灣吞并(甲午中日戰爭后日本將清軍趕出朝鮮,并通過馬關條約使朝鮮、臺灣成為自己的殖民地),再吞并中國東北和蒙古(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強行打開中國門戶),然后挑起對華全面戰爭占領中國(全面戰爭爆發),最后吞并亞洲,成為世界一強,稱霸世界。一直到21世紀初,日本軍國主義依然深入人心。曾有一中國記者問一日本模特:“若中日戰爭爆發,你最先做的事是什么?”令人出乎意料的回答:參軍,志愿當慰安婦。中韓兩國曾與日本在此問題上對峙多年,日本模特竟甘當慰安婦,可見軍國主義對人民的侵害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間
1938年9月30日,英、法與德、意召開慕尼黑會議,英法為了自己的利益,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簽訂了《關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臺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即《慕尼黑協定》),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1939年9月1日04:40,德軍的軍隊閃擊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給予納粹德國48小時限期撤出波蘭領土。因為德國沒有理會英法的警告,英國和法國在1939年9月3日向德國宣戰,二戰從此爆發。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1.人員傷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歷史上死傷人數最多的戰爭,大約有7000萬人死亡。
(1)其中,蘇聯約為2800多萬死亡;中國約為1800多萬死亡;美國共有42萬人死亡;英國共有40萬人死亡;法國有80多萬人死亡,其中平民占到多數。
(2)另有至少1.3億人受傷,合計傷亡1.9億人(其中蘇聯約為6000萬傷亡,中國約為3500萬傷亡)。
(3)軸心國方面,德國有2800萬人死傷;日本有690萬人死傷;意大利有70萬人死傷。
2.經濟損失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后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日本侵略者給中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年到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3.民族獨立
由于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在二戰中受重創,亞非地區的殖民地人民發起了殖民地解放運動。印度的獨立給了大英帝國致命一擊,越南,埃及都取得了對帝國主義戰爭的勝利,中東,非洲先后獨立數十個國家,最終導致由西方地理大發現后在全球形成的殖民地體系徹底瓦解。
初中歷史知識點總結: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性質
二月革命的性質是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旨在推翻沙皇專制制度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二月革命的背景
1.“一戰”前局面
1905~1907年俄國革命失敗后,反動勢力猖獗,革命轉入低潮。但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任務并沒有從日程上取消。1907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三次代表會議的決議指出:“決定俄國革命的基本原因依然存在:國內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的要求的極不適應、農民的破產、無產階級貧困的加深以及失業現象仍然存在,因而,革命的客觀歷史任務還沒有解決,而同時革命力量也沒有被徹底破壞。”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俄國出現新的革命高潮,群眾性革命斗爭的規模已經接近1905年,其組織性和覺悟性已經大大提高了。在彼得堡、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罷工斗爭不斷發生,規模很大。根據官方公布的數字,在1912年參加罷工的有72萬5千人,而在1913年有88萬7千人。實際罷工的人數大大超過官方公布的數字。這種群眾性的革命罷工斗爭,直接反對沙皇專制制度。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革命運動的發展才暫時被中斷。
2.戰爭對經濟的破壞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戰爭。沙皇俄國是參與發動這場掠奪性戰爭。戰爭加速了革命時機的成熟。戰爭期間,俄國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俄國的工業基礎本來就不夠發達。1913年,全國鋼的產量只有420萬噸。機器制造業、化學工業薄弱。沒有汽車制造業。許多機器、武器仰賴外國。戰前,俄國進口的機器占37%,重要的設備、車床的自給率不到1/3。戰爭削弱了俄國同國外的商業聯系,機器的進口大幅度下降。1914~1916年,俄國機器工業雖有所增長,但其產品絕大部分都被戰爭消耗掉。據統計,這期間123個大機器制造業的產品從20030萬盧布增加到95460萬盧布。平均軍工生產每年增長13倍多,而民用生產只增長長40%。1916年,農業機器產品只有戰前的1/5,機車、車廂的生產明顯減少,機車減少16%,車廂減少14%。機器、車床嚴重不足,又影響礦石、煤炭、石油開采量的下降。由于缺乏燃料、原料,高爐停火,許多工廠不得不關閉。戰前靠進口棉花生產的紡織廠停產。1916年,彼得格勒有20%的織機不能開工。在前線,武器、彈藥嚴重不足。每月需要6萬支步槍,而1914年8~12月只造出13萬4千支步槍。每月需要機槍800支,而1914年下半年總共才制造機槍860支。交通、運輸嚴重阻塞。鐵路承擔不了急劇增長的運輸任務。1916年最后5個月,鐵路為軍隊運送的糧食只能滿足需要量的61%。到1917年,糧食運輸量又下降,1月為50%,2月為42%。有的傷兵幾天領不到食物和紗布。在彼得格勒、莫斯科和其他工業城市糧食匱缺,但在西伯利亞、烏拉爾、里海、伏爾加河和頓河一帶卻有大量糧食、肉、魚爛掉。1916年,儲存變質的糧食達15萬車廂。海運也不妙。波羅的海、黑海早被德國、奧匈所封鎖。俄國和盟國的聯系主要通過摩爾曼斯克、阿爾漢格爾斯克和海參崴。但是,內地和摩爾曼斯克之間沒有鐵路。從阿爾漢格爾斯克到沃洛格達之間的鐵路是窄軌(1916年改為寬軌),運輸不便。海參崴離俄國腹地又太遠。結果,大批貨物被堆積在港口,無法運入內地。在阿爾漢格爾斯克,煤堆得像一座座山,沿碼頭堆著一箱箱供兵工廠使用的車床。在摩爾曼斯克,船只等待卸貨要等幾星期、幾個月。
大戰爆發后,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影響。應征入伍的有勞動能力的人口達1,500萬,主要來自農村。據1917年調查,在歐俄50個省份內,農村男勞動力減少47.4%。耕地面積減少1千萬俄畝。耕畜從1914年的1800萬頭減少到1917年的1300萬頭。糧食收獲量減少1/4。運輸的困難又使城鄉聯系實際中斷。在市場上,糧食、肉、糖和其他農產品日見短缺。1916年12月,彼得格勒只能得到計劃供應糧食的14%。地主、富農和商人卻掌握著大量生活必需品,囤積居奇,投機倒把。糧食往往從商店消失,卻又在黑市上以高價出售。1916年夏,彼得格勒糧食價格比戰前提高1.5~3倍,肉和糖尤其昂貴。廣大人民處在饑餓線上,怨聲載道,不得不起來斗爭。1915年在歐俄因饑餓引起的農民暴動達684起。1916年頭5個月,農民起義達510次。
在各交戰國中,俄國的戰線最長。戰爭在5萬平方公里的俄國領土上進行。300萬難民無家可歸,缺衣少食。很多人在戰爭中斷送生命、受傷致殘和死于瘟疫。到1917年3月30日止,俄國共損失840萬人。許多士兵的家庭無人撫養,生活非常痛苦。
為了維持戰爭,沙俄政府的軍費開支與日俱增,到1917年3月,達300億盧布以上。其中1/3靠借外債支付,其余靠借內債和濫發紙幣支付。1917年,盧布的官方牌價降到55戈比,購買力降到27戈比。國債從1914年的88億盧布增加到1917年1月的336億盧布。沙俄政府的財政面臨崩潰的境地。沙俄政府為了滿足戰爭需要,在1915年成立了國防、糧食、燃料和運輸4個專門會議,來調節國內的經濟生活。但并沒有能夠挽救經濟的破產,卻對勞動人民實行無比殘酷的掠奪。大多數工廠為完成軍事定貨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剝削婦女、少年的勞動。據345個企業的統計材料,平均純利潤在1913年為8.84%,1915年增加到16.49%,1916年又增加到17.58%。經濟混亂,加上軍事失利,促使全國革命運動重新高漲起來。反對饑餓、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和反對沙皇制度的斗爭結合了起來。
3.工人的反抗
1915年5月,發生了伊凡諾沃-沃慈涅先斯克工人罷工,要求降低物價、提高工資。接著,科斯特羅馬工人罷工。1916年初,為紀念“流血星期日”,彼得格勒10萬工人罷工。廣大農民的不滿情緒也在增長。抗捐、反對征調糧食和馬匹的運動遍及各地。士兵也受到革命的影響。1915年,爆發了波羅的海“漢古特”號主力艦水兵的起義。
俄國境內被壓迫民族也進行了維護民族利益、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1916年6月,中亞細亞和哈薩克斯坦的起義,是這一年的重大事件。其中哈薩克斯坦土耳蓋的起義一直堅持到二月革命后,還同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展開斗爭。
4.政權動蕩不安
在統治階級內部,政權危機趨于表面化。沙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阿歷山德拉在政治上、軍事上走投無路,在精神上便寄托于迷信。格·葉·拉斯普廷(1872~1916年)曾冒充“仙長”、“先知”,被引進宮廷。他以迷信填補沙皇和皇后心靈上的空虛,取得他們的信任,在宮廷日漸得勢,終于操縱了皇室部分的權力。1914~1916年,在拉斯普廷的策劃下,更換了4個內閣、6個內務大臣、4個陸軍大臣、3個外交大臣、4個農業大臣、4個司法大臣。1916年,統治集團又分裂為以大臣會議主席(內閣)斯提尤爾美爾為首的親德派和以外交大臣薩松諾夫為代表的親英派,互相攻訐。資產階級對沙俄政府不能贏得戰爭的勝利和防止革命的發生表示憤懣。阿歷山德拉甚至被懷疑是德國的間諜,因為她出生在德國,重用親德派。在貴族中間,對沙皇的昏聵無道亦痛心疾首。1916年12月,拉斯普廷在彼得格勒被尤蘇波夫公爵等保皇派集團刺殺。保皇派妄圖以此來拯救羅曼諾夫王朝,阻止革命的爆發。但在拉斯普廷被殺后,在資產階級中間便傳出一種政變的風聲,說一小撮陰謀分子正準備集結于彼得格勒,企圖在皇村和彼得格勒之間潛入沙皇的列車,逮捕沙皇并立即把他送到國外去。所有這些,說明沙皇制度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了。
二月革命的時間
1917年3月(俄歷2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正酣時,俄國爆發了第二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歷2月23日)是“三八”國際婦女節,彼得格勒50家工廠約13萬男女工人舉行罷工和游行,拉開了二月革命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