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歷史知識點大全
初二歷史知識點:漢唐盛世
1、(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
2、(公元前202)年,劉邦建漢,定都長安、
3、文景之治:輕徭薄賦,以得化民,注重農業發展
4、漢武帝的措施:
(1)政治上:頒布“推恩令”
加強監察制度
舉薦人才
(2)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皇權的加強和國家的統一)
在長安設立太學,在地方設立官學
(3)邊疆治理上: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
派張騫聯絡大月氏出使西域
(4)意義:漢朝和西域各國的友誼漸漸建立起來
絲綢之路從此出現
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建“西域都護府”
重視對西南地區的經營
5、在漢帶,人們把(玉門關),(陽關)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遠的地區稱作(西域)。
6、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思想)上實現了大一統,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7、(公元9)年,西漢滅亡
8、(公元25)年,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是(光武帝)。在他同志時期,減輕賦役負擔,用任清廉官吏。社會安定,經濟好轉,史稱“(光武中興)”
9、三國鼎立的基礎:赤壁之戰
10、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建蜀,定都成都。222年孫權建吳,定都建業。
11、三國鼎立局面和群雄相比有何進步:
政治上:局部的同意,給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提供相對按動的環境
經濟上;三國都重視恢復和發展生產
民族關系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為后世的大一統準備了條件。
12、266,(司馬炎)建晉,史稱西晉
13、317,(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14、為什么南方經濟得到發展?
政府調整同志政策,注重經濟發展
生產技術的提高
富足的勞動里
安定的社會環境
良好的自然條件
15、北方人民南遷:
原因:戰亂,災害
后果:給南方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的經濟發展,為中過古代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學漢語,改穿漢服,改漢姓,鼓勵與漢族聯婚
影響: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為隋唐重新統一準備了條件。
17、581年,(楊堅)建隋,定都(長安)
18、618年,李淵建唐
19、太宗的措施:政治上:虛心納諫,善于用人,完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度
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
民族上: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
被史家譽為“貞觀之制”
20、武則天的措施:政治上: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
重用有才干的官員
大開科舉之門
經濟上:重視農業發展
21、唐玄宗統治的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22、農業工具:筒車,曲轅犁
23、絲織技術高超
24、唐朝瓷器以(越窯)的(青瓷)和(刑窯)的(白瓷)盛名。
25、唐玄宗統治后期,政局混亂,爆發“(安史之亂)”
26、漢唐史學:《史記》
文學:唐詩 李白,杜甫
宗教:佛教:玄奘出使印度
鑒真出事日本
道教:產生與(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
藝術:書法:王羲之:書圣
繪畫:顧愷之:注重對任務情態的刻畫
27、絲綢之路:起點:長安 終點:大秦
作用: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28、大運河:三點,四段,五河
作用:促進南北放文化的交流
促使運河沿線城市更快發展
歷史上南糧北運,鹽運大多靠運河
對王朝安危,證據穩定用重要作用
初二歷史知識點:多元文化的交融與世俗的時代
1、(960)年,(趙匡胤)建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2、與北宋對峙的政權:遼,金,西夏
3、澶淵之盟:帶來宋遼一百多年和平的局面
溝通宋遼經濟文化的交流
送給遼的財務由百姓承擔
對與北宋來說是恥辱
4、南宋建立:定都(臨安)
5、1271年(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
6、1276,中國統一
7、南宋是,全國的中心完成了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的轉移
8、背誦時,四川地區出先紙幣——交子,說明經濟的繁榮
9、宋代娛樂場所:瓦子,勾欄,看棚
10、雜劇源于宋金時期。
11、宋元時期出現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12、宋代文藝發達的原因:統治者重文輕武
經濟的繁榮
印刷書的發展
13、宋代文藝的表現:科舉考試發達
教育事業有較大的發展
宋代的文人注重哲學思考和內心修養
元曲:關漢卿《竇娥冤》
14、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高峰
15、宋元時期:火藥應用與戰爭
16、隋唐時期:雕版印刷 北宋時期:活字印刷 元代:轉輪排字盤
17、戰國時期:司南 北宋時期:指南針 南宋:羅盤針
18、棉紡織技術:黃道婆,元朝
19、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
20、大港:泉州港
21、陶瓷之路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22、在西方,中國陶瓷開始取代絲綢,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