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效課堂小組建設的三步做法(3)
第三步:小組的評價與獎懲
對于小組的評價是促進小組成長的關鍵:小組長需要通過評價來調整自己的管理方向和方法;小組成員需要通過評價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對小組的影響;老師需要通過評價向小組和學生要自己所需要的紀律、成績等。
剛開始的時候,我分好組后,按照小組的分配情況對班里每一名學生都進行考評。每個星期把各小組所有成員的分數總出來之后,公布每個小組的得分,并依據得分的高低評選出“明星小團隊”。
這個方法運用了兩個星期之后,我發現學生的缺點依然如故,這是為什么呢?原來,因犯錯誤而扣分的學生轉眼就忘記了,各小組長也畢竟還是孩子,對組員的提醒也總不能時時掛在嘴上,就連老師也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做到這一點,那該怎么辦呢?并且每天這么詳細地考核,讓做班主任的我特別累,這又該怎么解決呢?
于是,我專門在教室正黑板的右上角設置了一個小組考評欄:按位置的順序用簡單的1—12個數字來表示小組(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小組位置每周都要輪換),各科老師在上課的時候按小組的具體表現隨時可以給予加分或減分,由小組長負責用上述表格詳細登記各組員的表現,作為小組內部考評的依據。
然后對各項考評的分數進行了統一規定,例如,要求的預習,每位同學都認真完成了加6分,而有一位沒有完成則小組不但不加分,還要扣1分,這樣,為了不使小組丟分,誰也不敢不完成預習作業了。在“展示”環節,按小組所有發言的號碼加分,也就是4號同學展示就加4分,6號同學展示加6分,以鼓勵弱勢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每節課最后的總分就是這個小組的最后得分,然后加入小組整體的分數中去。
這樣,每節課之后,各個小組的組長和成員都會很清楚自己所缺失的點在哪里,然后可以有針對性地補足。是預習沒有做好,就抓預習;是課堂傾聽不認真,就抓傾聽;是展示時沒有抓住機會,就著重培養小組成員的展示能力
然后要求小組長會利用下課的一兩分鐘做個小總結,鼓勵大家下節課怎么做,提醒大家不能怎么做。這樣,每天下午放學前都可以在小組內大總結一次。就是由于時間緊,來不及總結的話,學生一眼看到黑板上明朗的分數就可以大致回想出自己的表現,反思自己的行為,明確下一步的目標。這個分數每節課都可能有所變化,每天的變化也很大,更不要說一周了——分數的變化說明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力爭上游的積極性。
這樣,每周五下午班會課時,按一周的總分評選出“優勝小組”、“進步小組”和“反思小組”。每月還會評選出的“明星小團隊”、“班級小明星”。
這樣的考評和獎懲方法經過一年的實施與運作,效果很好,使學生漸漸學會規范自己的行為,無論是課堂上,還是課下,不文明的現象越來越少,認真學習的學生多了——他們要提高成績;積極參與各級各類活動的同學多了——他們要爭取榮譽……一股團結向上、積極進取的氛圍形成了,還有什么做不了的呢?隨之而來的是團體的成績不斷攀升,班級的管理反而愈加輕松起來。這不就是把每個學生的內動力發動起來,使他們人人都成了“火車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