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效課堂小組建設的三步做法
高效課堂,是指教育教學效率或效果能夠有相當高的目標達成的課堂,具體而言是指在有效課堂的基礎上、完成教學任務和達成教學目標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學的較高影響力和社會效益的課堂。下面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小組建設的做法供大家參考,歡迎閱讀!
第一步:小組長的選任與培訓
小組長是小組的核心人物,他的態度和能力直接決定著小組的成長方向,左右著小組成員的思想動態、學習動力,所以,重中之重要先選任出合適、盡職的小組長。
雖然班主任和各任課教師對班級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成績了如指掌,但對于學生在班級中的地位、影響力、凝聚力的把握還是不夠全面的。我一向認為最了解學生的還是班級里的同學!所以,我先提出,班里75個人要分成12個小組,需要選出12名小組長來組織小組工作。然后,經過全班同學的討論、商議,再匯總個人意見,擬定出小組長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
1、積極向上,處處能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2、學習態度端正、勤奮,成績穩定,居班級中上等。
3、有奉獻精神:愿意為小組成員排憂解難;甘心為輔導其他同學犧牲課余時間。
4、有協調、組織能力。能夠協調好小組成員間的關系;能組織小組開展積極有益的活動。
(在剛開始選任小組長的時候,不要提出太多、太過于苛刻的要求,這樣會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嚇倒一部分膽小的學生。)
隨后,在班里開始推薦、自薦符合條件、愿意擔任小組長的同學。然后,要學生為自己心目中的組長投票,每人只能有12票。這時,他們都會把票投給自己所支持的人——因為他所選的人可能擔任起組長這一職務,那他自己到時候就一定會配合、支持組長的工作,并一定服從分配,聽從指揮。
最后,按選票的多少從高到低選出12名小組長。
首次這樣選出來的組長,比較民主,但也可能有偏差:例如,老師和同學都認為有能力的同學卻不想擔任;有些能力偏低卻有好人緣……但經過小組合作的實踐之后,這些缺點慢慢都將暴露出來,一開始不愿意擔任的同學會被老師和同學“感召”要一試身手,能力低的會自動退位……學生的選舉會越來越合理,越來越科學,因為只有經過實踐,他們才知道“自己需要怎樣的小組長”、“怎樣的組長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在上個學期,我們每月一次選任活動,進行了4次民主選舉,很頻繁——因為剛開始實施,不穩定因素太多,自己還摸不到門道。但經過這四次選任,我們班有3名組長自始至終連任4次!甚至有1名組長連任時,她的組員誰都不愿意離開她!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們做得真好!這不是老師的評價,不帶有任何個人傾向,而是他們的工作扎扎實實,他們的表現博取了同學們的高度信任和支持!
組長有了,就要對他們進行系統的培訓。誰也不會是天生的組長,誰也不知道怎樣當好這個組長。老師就要一一告訴這些組長,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事情組長必須親自做,什么事情可以放手讓組員來做……這些“行為”都是根據班主任和任課教師的需要進行培養的。我們班每周一次小組長培養例會,進行小組長經驗交流、評選等活動,讓這些組長知道自己的職責是什么,怎樣做才會成為“優秀”或“合格”,別人怎么做的,我需要怎樣改進等等。他們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自己交流。優秀組長的好方法從不保守,百分百坦誠相告,使得別的小組長進步也特別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