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篇一
4.谷雨發言中認為“那遼遠的一角”是指中國人精神的高地,陳熙之認為那是“ 一種希望和力量”,。這個問題比較敏感,避開為好。我在前個文件里說過我的個人意見,再補充說說。我沒有查閱專門研究這手詩的文獻資料,不知道學界又有什么新的見解。就我個人的體驗,這里的“遼遠的一角”,首先應該是指地理方面的客觀存在。
全詩都是以地理為依托,忽然結尾成了虛的“精神高地”,這從意象群體的特性上,似乎說不通。進一步去生發,說是從地理的到精神的,成不成呢?似乎也不好,因為詩里有“在那里人們才不像螻蟻樣活著”之類的話,這不像是描寫“精神高地”的口吻。
于是就有麻煩了——是延安還是重慶?我認為是重慶,國家的政治中心在那里,延安才是一路軍(八路軍)不是?但我不知道里面是不是有別的情況,若不能證明他本人認為是說延安,就常理論,理解成重慶比較穩妥。但因為這里有麻煩,躲避一下更明智。
5.抓住幾個關鍵字眼,把全篇拎起來。
一節課,一次教學活動,乃是一個有生命的整體。這如同寫文章,各部分聯結緊密,這容易做到,可落實“文以氣為主”的古訓,則非常難,需要當成有生命的東西來培育之,呵護之,維系之。這還不夠,——生命是可以自己生長的,林老說這叫“增殖”,你還要考慮留出自行生長的生命空間。比如我設計讓學生自己用文字去“撫摩”一下,課上開了個頭,但無論課下接不接著寫,生長的生命空間我營造出來了,他能夠自行生發,也學習詩人的詩意和詩化去發展發展。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篇二
我在教《我用殘損的手掌》一課時,選用了誦讀法和演讀法這兩種主要的教學方法。在進入正題后,我先用誦讀法讓學生自由朗讀全詩,在大體理解全詩內容之后,運用演讀法進行教學。演讀該詩,先要設計好情感基調、情感變化及角色。我先讓學生討論讀該詩用怎樣的語調、語速,學生通過討論后覺得應該是整體上語速比較低緩,語調比較深沉,但有變化,在由“淪陷區” 轉入“解放區”時,語速稍微加快,語調逐漸升高。達成共識后,討論角色分配,哪部分由老師領讀,哪部分由男生合讀,哪部分由女生合讀,男女生交錯合讀,商定之后,開始演讀。演讀效果與我估計的有差距,主要是沒有讀出感情,沒有達到預設的高潮。原因有:
一、演讀之前,要讓學生充分理解全詩的內容,即讀懂該詩;
二、演讀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詩人的感情,即進入角色;
三、演讀之后,要讓學生反復體味全詩所表達的情感,達到人詩合一。
我想今后在運用演讀法時,只要注意以以上幾點,會收到預設的效果的。
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篇三
《我用殘損的手掌》是這個學期開學學習的第一篇課文。在課堂上一些環節處理得不好,沒有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沒有形成互動的局面,沒有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課上得生硬,沉悶,不知不覺落入到了傳統落后的教學模式。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朗誦詩歌環節做得不錯。
第一,對詩歌內容分析用時過長。我是反對對課文進行繁瑣分析的,但是在這節課上,我卻不自覺地走上了繁瑣分析的道路??赡苁钦n前看的參考資料太多了,在課文旁邊寫下了許多批注,在課堂上,又想把每一點都講到。
第二,學生活動少。教師的講解過多,導致的一個結果是學生活動少。我很清楚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課堂的主角應該是學生而不教師。教師只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為什么學生活動不起來?原因有二:一是我講的過多,二是學生不善于發言,不愿意主動地在課堂上說。農村的孩子由于環境的的影響,大多是比較內向,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他們早已經是習慣于聽老師講,自己安靜地聽。要改變這種狀況很難,但不是不可能,只能教師善于鼓勵,正確引導,巧妙點拔,就能打開他們的話匣子。在這節課上,我鼓勵學生講話了嗎?沒有。針對較難的問題,我作了哪些引導?沒有。在課堂上,我力圖改變這種沉悶的學習狀況了嗎?也沒有。當然也就得不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在課堂上,我主要圍繞以下三個問題展開教學的:
1“我”用殘損的手掌摸索到了祖國的哪些地方?分別抓住了這些地方的什么典型事物?
2細心促進會詩人摸索祖國土地時的種種感覺,說說詩人內心深處情感的的起伏變化。
3注意詩中起修飾作用的相詞語,看看哪些是積極的、暖色調的,哪些是消極的、冷色調的,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么表達效果。下面分別說說這三個問題的處理情況:
第一個問題太淺顯,學生很容易找出來,根本就不用教師指導。設計這個問題是浪費時間。如果非要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到黑板前寫一寫就可以了。而我講這個問題大約用去了15分鐘,邊講邊板書。因為課前我設計了這個板書。
第二個問題最好是在學生反復朗誦的基礎上促進會詩人情感的變化,只要讀好了,再加上教師的點拔,學生完全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而在課堂上,我見學生回答不上來,就直接把答案說出來,代替了學生思考,因而也就錯過了精彩的生成。
第三個問題是比較容易的。課堂上,我讓學生到黑板上寫出來,但是沒有人愿意上來寫,于是我就點名。有三個學生上去寫了,他們都寫正確了。我作了簡單的評價。這個問題雖然有了學生參與,但是沒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他們只是被動地參與。
如果再學習這首詩的話,我會把朗誦放在教學的重點。帶領學生反復地朗誦,在朗誦中體會詩人的感情變化。只要朗誦好了,一些問題自然迎刃而解。閱讀教學,特別是詩歌教學就是朗誦的藝術?!段矣脷垞p的手掌》這首詩感情充沛,語言頓挫激昂,最適宜朗誦。為什么不把朗誦放在教學的重要的位置呢?
看了“我用殘損的手掌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