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反思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反思篇一
3、“引讀”材料豐富,學生能夠從多角度談從文章的閱讀中得到的啟發,如引讀了《義勇軍進行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戰英雄的故事等,談到如何愛國、如何面對挫折等。
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覺得在今后的教學中可以經常地采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尤其是一些篇幅不太長的文章,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快速閱讀理解的能力。
其實在進行本文的教學之前我還真的有點懷疑我的學生的能力,他們能夠理解本文的內容嗎?假如不行的話,我莫非要越俎代庖嗎?這顯然上不行的。生本語文課堂教學要重點體現學生的“多學”,呀學生“多做”,教師只是在學生有疑有惑的時候去“導”。于是我就決定把前置性作業放在了堂上進行。我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然后讓學生集中精力去默讀,去獨立思考,去做批注。讓學生做批注前我又強調并板書了批注的要求——留意文中的比喻句的含義。這使得學生在批注的時候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性和目標性。
當學生做足了功夫時,我就發現學生在交流閱讀體驗時對文章的理解是很到位的,能夠理解問中比喻句的含義,理解一些詞語的表達作用,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
可見,要相信學生,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潛能得到挖掘,才能得到展現。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反思篇二
一堂課下來,我的額頭有點冒汗,雖然課前也有點提心吊膽,但沒有想到課堂是如此沉悶,開小差的同學很多,交流進行得很困難。
首先我范讀了一篇課文,算是為學生創設一定的情境,但學生的情緒并未被調動起來,細想原來是文章背景沒有交代,學生的情緒沒有進入準備狀態。接著從“亦復如是”這個詞的學習進入,讓學生理解詞義,并推測文章“亦復如是”指什么,繼而分析文章的段落層次,結果學生的歸納一團糟。之后,我要學生理解“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之間的關系,學生倒是能說出一二,但在老師的總結中,卻已經進入自我講解的階段了,并沒有讓學生去深入體會文章的比喻說理,少了學生的思考過程,結果都是老師貼標簽式的灌輸,可想而知,學生學得被動,學得一知半解。
再來一節課吧,要把文章中的比喻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獲得體悟;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美趣”,如何才能獲得這種“美趣”,這種“趣味”為什么值得我們去追求?還要引導學生聯系現實生活,知道如何正確對待“艱難險阻和困難”;還有,作為議論文的第一次接觸,也應該教一些規律性的知識給學生。
細想一下,我的第一節課是這樣的無效。
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反思篇三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通常都不被師生重視,并且它的內容多議論,有些枯燥,李大釗生活的動亂年代,和現在我們生活的和平時代隔得太遠,學生不熟悉也難深刻體會愛國之情,這都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感同身受,引起共鳴。
我在上這篇課文的時候,最大的亮點就是“猜想”環節。讓學生先通過標題才文章的主旨,再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來創作,引導學生了解中國曾遭受的艱難處境。例如:唐山大地震、2003年非典、2005年洪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大雪災、泥石流、玉樹地震……這些都積極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同時和現實中的中國時事結合起來,學生很快進入文章情景環境。另外接著引導學生在國家受難的時候,四川人民是怎么做的?如果當時你也在,你會怎么做?這很容易讓學生體會在國家艱難的時候,雄健國民的重要性,也在內心感悟自己要做個雄健的國民。
其他一些比較滿意的地方,例如:在導入和結尾部分,充分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國歌,激起學生心中的愛國之情。在朗讀時,用糾錯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男女分段朗讀,用競賽的方式讓學生打起精神、充滿斗志。在講到“趣味”的時候,引導學生談論自己現實中所真切感到的樂趣:做出一道難得數學題、完成一件難做的家務事等。在“欣賞文章美”部分,總結這篇文章值得學習的地方,加深學生印象,掌握寫作技巧。
以上是這堂課比較令人滿意的地方,當然也有不足。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時,有些學生理解速度慢或根本不懂,參與的人數不多,多靠老師講解。另外沒有過多講解李大釗生活年代背景,致使學生不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迫切之情和愛國之深。在互動環節上,討論合作的地方也不夠多。
總的來說,這一課上的還比較成功。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寫作技巧,并且能延伸到現實生活中來,了解中國時事,關注國家命運,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做個“雄健”的國民。
看了“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