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效課堂九大教學模式(2)
2.操作
“271”模式呈現的特點是“課前”準備緊鑼密鼓、“課上”互動熱火朝天、“課后”復習溫故知新。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導學案,提前一至兩天提供給學生,便于學生預習準備。
對預習的要求:教師可靈活采用課外預習、課堂前半部分預習或者整節課預習等方法要求學生預習;一般課上前10分鐘用來組織預習,預習時以小組為單位,組織組內預習交流,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小組探究,要求集中歸納出疑點或新發現的問題,便于上課時進行組間交流。
10+30+5課上操作要求:前10分鐘為預習;課堂中段30分鐘,教師針對各小組提出的問題迅速進行整理并結合自己已準備好的新授課的教學設計,進行點撥、引導、分析、講解;課堂后段5分鐘,學生迅速整理本節課的知識結構及知識要點。
3.學習動車組
每一間教室里都有三個“小組”,一個是行政組,即做好“組務”自主管理工作;一個是科研組,即學生根據組內“學情”與任課教師一起組成課后的“問題研究”團隊,以此給教師提供基于學情的課改“決策”依據,并提升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是學習小組,即由異質同組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構,同組之間是一個相對穩固的團隊,組員之間既是合作者,又是競爭對手。
“三位一體”的學習動車組,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了動力援助,讓昌樂二中的課堂因“活”而“樂”,因“實”而“好”。
4.兩案并舉
兩案即導學案和訓練案。
導學案要實施“分層要求”——分層學習、分層目標、分層達標、分層訓練。課前,教師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編制導學案,并要在上課前,從小組里選拔出學力中等的學生“代表”進行培訓,課中對“代表”進行“學情調查”和“達標驗收”。課后教師要依照訓練案對“代表”進行“計時”訓練,要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規定動作”。
昌樂二中“271”模式的成功推行,打破了教育的單向傳授形式和學生學習天性受壓抑的沉悶氛圍,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使得學生在靈動與鮮活的課堂上自主學習、協作學習、分享成果,切實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