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高效課堂九大教學模式
新課改以來的當下,受關注比較多的有以下幾種教學模式:山東杜郎口中學的“10+35”模式、山東昌樂二中的“271”模式、山東兗州一中的“循環大課堂”模式、江蘇灌南新知學校的“自學·交流”模式、河北圍場天卉中學的“大單元教學”模式、遼寧沈陽立人學校的整體教學系統和“124”模式等。
□“課改”代名詞
一所偏居鄉間,曾經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中學,卻因為課改,每天前來考察、取經者絡繹不絕。尤其是今年春節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者暴增到2000人每天,校園熱鬧非凡。這所學校就叫杜郎口,炙手可熱的杜郎口因“改”而名揚天下,引發熱議、刮起“旋風”。
杜郎口旋風的重要推手是《中國教師報》。自2006年3月22日,《中國教師報》以“八版聯動”這種特殊的報道形式予以報道之后,杜郎口就吸引了整個教育界關注的目光,隨后,《中國教師報》又連續以大篇幅二訪、三訪杜郎口中學,并開辟專版在讀者中展開“杜郎口大討論”,從此杜郎口經驗走出山東,走向全國,甚至走向了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中國教師報》關于杜郎口的報道達32個整版篇幅文字。
除此外,《中國教師報》還試水課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學掛牌成立了第一個“《中國教師報》全國教師培訓基地”,為學習和研究杜郎口課改經驗的學校和單位提供針對性服務,服務包括三項:第一,開辦“課堂駕校”研修班;第二,走出去,提供“課堂診斷”上門服務;第三,“以課為媒”,組建中國名校共同體,旨在催生一批能夠真正引領新課改駛向縱深的“新名校”,以此破局素質教育實施中的課堂瓶頸和與之形成的發展制約。
“課改聚義、摟抱發展、相互借道、共同成長”,目前,中國名校共同體已發展成橫跨22個省市,由40家核心校、400家成員校組成的、較具影響力的一道亮麗的課改風景。他們以鮮明的“行動研究”特色,秉承“問題即課題”的務實態度,追求課堂理想和理想課堂的建設,全情致力于課堂教育改革“途徑與方法”的研究與推廣,為素質教育的推進和新課改的實施,與其說作出了較大貢獻,不如說提供了一種行動姿勢、一個方法思路、一種教育人原本應有的良知和責任。現在,40所核心校幾乎無一例外地成為其所在區域被省市縣區教育主管部門所認定、被廣大教育界同仁所認可的課改示范校,他們各自在發揮著課改影響和引領作用的同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名校”。一批如崔其升、趙豐平、杜金山、崔振喜這樣的名校長伴隨著所在學校的崛起,成為深受一線教育歡迎、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育名家。名校、名校長、名教師、名學生,《中國教師報》試水課改的經歷,正是在踐行著本報多年來的媒體價值觀,展現著媒體與眾不同的行走方式:為中國名校長的出現搖旗吶喊,為中國名師的成長鳴鑼開道,為中國教育家的誕生斬荊披棘。這實在不是媒體姿態、格局高低的問題,而是媒體應該擔當的責任與使命。
杜郎口經驗的精髓,最主要的有三點:第一,體現在最大限度地把課堂還給學生上,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通俗地說就是讓學習、進步和成長“發生”在學生身上;第二,課堂教學要“有法可依”,這個所謂的“法”就是模式,模式既規范“教的方式”,也規范“學的行為”;第三,以學評教,圍繞“學”構建教育教學評價系統。什么是好課?什么樣的才是好教師?杜郎口這樣解讀:能讓學生學會、會學的課才是好課。好的教師要從尊重差異出發,既要讓學生學會、會學,還有讓學生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這就是高效課堂課堂所追求的“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杜郎口經驗就是一句話,“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讓效果好起來”,而核心是一個“動”字,圍繞“動”千方百計地彰顯學生學習的“主權”。
杜郎口經驗不是僵硬、固化的經驗,她是一直處在變化、發展的過程中的動態、生成乃至生長的經驗。杜郎口如今是教育部表彰的全國教育先進單位,崔其升也榮獲全國教育先進個人。杜郎口當之無愧地成為當代中國課堂教學的最大亮點,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代名詞”。時代的必然又選擇杜郎口肩負起“課改領軍”的大任,現在很多一線教育工作者,已習慣地尊稱杜郎口是“我們的課改老師”!
今天的教育迫切需要研究課改的“技術與操作”問題,探討如何讓理念落地,轉化為課堂教學行為,因而解除杜郎口就顯得特別具有意義。
□“10+35”模式
杜郎口模式被一線教育稱為“高效課堂模式”。也是中國名校共同體在“臨帖實驗”階段推崇的課堂“帖子”。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師10分鐘用于分配學習任務和予以點撥引導,學生35分鐘“自學+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現出三個特點,即立體式、大容量、快節奏。
“立體式”即目標任務呈現三維立體式,任務落實到人、組,學生主體作用充分發揮,集體智慧充分展示;“大容量”即以教材為基礎,拓展、演繹、提升、挖掘,課堂活動多元,全體參與體驗;“快節奏”即單位時間內緊扣目標任務,周密安排,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預期效果。
杜郎口課堂在結構上有三大模塊,即預習、展示、反饋。
“預習”即明確學習目標、生成本課題的重點難點并初步達成目標;“展示”即展示交流預習模塊的學習成果,進行知識的遷移運用和提煉提升;“反饋”即反思和總結,對預設的學習目標進行回歸性的檢測,突出“弱勢群體”,讓他們說、談、演、寫,“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
有專家稱杜郎口的課堂應屬“展示課堂”,課堂強調人人展示、個個精彩,其展示模塊突出六個環節,即預習交流、明確目標、分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鞏固、達標測評。
預習交流、明確目標環節:通過學生交流預習情況,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分組合作:教師將任務平均分配到小組,一般每組完成一項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組根據組內討論情況,對本組的學習任務進行講解、分析;穿插鞏固:各小組結合組別展示情況,對本組未能展現的學習任務進行鞏固練習;達標測評:教師以試卷、紙條的形式檢查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掌握情況。
杜郎口模式的教學特點,即以小組活動和學生自學為主要形式,落實和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師亦生、生亦師、師生相長。
杜郎口模式的價值體現在,給長期困擾教育教學的兩大關系問題做了清晰的解讀和定位,即在“教學關系”上是教服務于學;在“師生關系”上,是師服務于生,從而造就了充滿生命活力、和諧高效的課堂,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厭學、課堂效益低下等常見問題,一舉突破了應試教育和傳統教學的桎梏,同時破譯了教學如何實現面向全體、共同發展的問題。
昌 樂 二 中
□ 領跑高中領著“改”
遠在課改之前,昌樂二中就是聞名遐邇的高考名校了!升學率一直名列前茅,被外界稱為“山東省領跑高中”。
課改就意味著要敢于否定自己多年積累下來的傳統教學經驗,像昌樂二中這樣已經“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課改?他們難道只有勇氣沒有顧慮?
趙豐平回答說:“沒顧慮是假的。但一味抓升學而‘飲鴆止渴’的應試教育,就好比‘帶血的GTP’, 學生學得太累、教師教得太苦、升學的成本太大。尤其是那些不擇手段就靠挖生源、搶名師堆砌起來的高升學率,對民族、國家、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功德呢?我們寧可不要”,他說教育的良知驅使他在幡然醒悟之后決定課改,因為他堅信,好的教育一定不會因考試而改變,也一定不會在考試中敗下陣來。
重新出發的昌樂二中畢竟有名校的底蘊,一經上路便與眾不同。他們從研究學生、重視自學開始,從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主動“放低”姿態和杜郎口中學、兗州一中等因課“結拜”,從此山東教育有了“課改三駕馬車”這樣的說法。
靠改出來的“271”高效課堂模式,再一次讓昌樂二中成為同行注目的焦點,課改之后的二中升學率受到影響沒有?在山東省尚未實行規范辦學的2007年,昌樂二中迎來了50年辦學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升學輝煌。事實佐證了趙豐平的觀點,也強力支持了他推行的課改。更有一大批學校從此鐵心跟著二中搞課改,領跑學校成為領著改的學校。課改,讓昌樂二中成為山東省更具教育魅力的學校,如今,送孩子進二中上學,早已成為許多家長的一個夢想,他們這樣評價說,昌樂二中能“讓每一個學生擁有幸福而精彩的人生”!
今天,在二中,幾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談論升學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那他們會說:高考只是教育的副產品。如果你再問高考考什么,他們會這樣告訴你:高考其實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學生的學習能力。
當許多名校還在躊躇猶豫著是否需要改的時候,昌樂二中已開始著手研究高效之后怎么辦、做什么了。
在昌樂二中假如你看到高一學生每周8節、高二每周6節、甚至連高三學生每周都安排4節閱讀課時,你一定不要驚訝,這是他們的“海量閱讀課程”。每逢周末,滿校園里全是學生張貼的海報,“我的紅學學術報告會”、“試論王熙鳳的管理藝術”,在二中,很多學生都能獨立舉辦自己的“學術”報告,有那么多本書“吃”進肚子里,什么大學考不上?
把孩子們從題海和時間里解放出來之后,昌樂二中相繼開發出一系列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比如65公里遠足拉練,比如西瓜大棚嫁接,比如每人掌握一門樂器,比如……二中因而被學生們譽為“詩意的校園”。
二中的“詩意”無處不在,“連空氣中都飄蕩著美和愜意”。昌樂二中是中國名校共同體里最有管理特色的學校。走進二中的校園,接近9000人的學校,一切都顯得清清爽爽、井然有序。二中總給人一種氣質甚至是氣度。很多去過二中的人評價說,二中總有精氣神在,讓人感覺到陽光、活潑、向上。昌樂二中被中央教科所命名為全國五所管理示范學校之一。
□“271”模式
山東省昌樂二中針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弊端,從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出發,總結出了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目標性”、“針對性”、“高性能”為特點,促進教學方式轉變,變備教材、備教法為備學生、備學法,圍繞給師生減負,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出發,優化課堂結構流程,形成預習、互動、測評三大模塊的“271”高效課堂模式。
昌樂二中立足課堂的實然目標,追求教育的應然目標。他們以為僅僅追求高效益仍然是短視行為,還必須注重課堂的生命內涵,交給學生一生“帶的走”的東西,那就是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1.解讀
“271”模式,即課堂45分鐘分別按照2:7:1的比例,劃分為“10+30+5”,要求教師的講課時間不大于20%,學生自主學習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課的成果測評。
271還體現在學生的組成劃分上:即20%是優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進生。
271體現在學習內容上:即20%的知識是不用講學生就能自學會的,70%是通過討論才能學會的,10%是同學之間在課堂上展示、互相回答問題,并老師的強調、點撥,反復訓練才能回的。“2”就是自己學會的,“7”是討論鞏固學會的,“1”是同學幫助、老師點撥學會的。
271追求“動態”轉化:即課堂上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優生學生資源,又要給優秀學生提供“自助餐”,保證他們學的更好;通過小組互相討論,促進中間學生的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轉化為優秀生,以此擴大優秀生的比重,而把原本10%的后進生向著70%的群體推進。